孫麗霞
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使語文教學返樸歸真,應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同時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
一、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訪一訪,觀察生活。
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這樣,讓學生通過觀察、訪問來認識生活,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演一演,再現生活。
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chuàng)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3.學一學,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蓖瑯?,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苯處熞幸庾R地創(chuàng)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fā)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二、生活中孕育教學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中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秾W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jié),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彼?,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開花,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