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櫻
摘 要: 人之初,聽的是童謠,唱的是童謠。一首首內容淺顯、音韻和諧、節(jié)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童謠,既富生活情趣,又富教育意義,對嬰幼兒階段孩子認知能力的提高、性格的培養(yǎng)、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啟迪等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孩子提供適合其年齡特點和閱讀特點的童謠作品,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幼兒園要讓孩子說童謠、唱童謠,讓孩子在童謠聲中成長。
關鍵詞: 童謠 童謠欣賞 童謠新唱 童謠運用
上幼兒園時老師教我們“世上只有媽媽好”,“爺爺為我打月餅”,“搖啊搖”等童謠,我至今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實際上就是在說,讓孩子走進生活,就是在教育孩子。
我們幼兒園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們的一個個生活化的、藝術化、鄉(xiāng)土化的活動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引領孩子們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領略古老新閘的鄉(xiāng)土氣息,感受來自鄉(xiāng)土的藝術精彩。
走近生活,貼近鄉(xiāng)土,感受藝術,這是一種綜合的智慧,這更多地讓孩子、教師得到提升與培養(yǎng)。在今年的活動中,我突發(fā)奇想,以古詩新唱為載體,初步嘗試進行童謠新唱,讓孩子在欣賞學習童謠的同時,進行改編,唱出別樣韻味,唱出別樣精彩。
一、在欣賞過程中發(fā)現(xiàn)
經(jīng)典的東西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童謠之所以受孩子的喜愛有以下原因:它的旋律、歌詞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的,朗朗上口,對孩子的語言發(fā)展也有幫助。童謠是一種古老的吳方言,至今還保存著很多原聲調,有著獨特的韻味,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孩子會國語卻不會方言,因而街道幼兒園最主要就是讓孩子熟悉并喜愛童謠,激發(fā)孩子對本土文化的興趣。為了加深孩子們對童謠的了解,我們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家鄉(xiāng)的童謠。我認為,這樣的班級特色、園本文化是對孩子們進行古文化熏陶的良好教育契機。
好的童謠不僅可以啟迪童心,還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經(jīng)久流傳,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在每次的童謠欣賞活動中,我們根據(jù)幼兒的喜好和童謠自身特點,選取一些幼兒喜歡的,且適合進行演唱和表演的童謠,積累成一本小冊子,每當游戲或者飯后散步時,就帶領孩子一邊玩一邊復習這些童謠,使之深入童心。
二、在教育活動中學習
在課堂中教授童謠,我覺得老師應該注意:首先在教學活動中選用的童謠要好聽有趣,要富有內涵;內容要健康、簡潔,押韻,朗朗上口。其次,課程目標要適合本班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課程內容要考慮到孩子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切合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同時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最后,課程組織形式和教學策略要有利于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探索。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喜歡學的,還要關注幼兒應該學的。
比如本學期,我?guī)У氖侵邪嗪⒆樱覀冞x取了一些適宜本班孩子學習和游戲的童謠,如《炒黃豆、炒蠶豆》、《姥姥門前看大戲》、《點點蟲蟲飛》……孩子們十分喜歡,為此我特地設計了一節(jié)童謠新唱課,將童謠《炒黃豆、炒蠶豆》用中班打擊樂歌曲《加油干》的曲調進行演唱,加以游戲的形式,孩子們十分喜歡。正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在平時的晨間戶外活動中孩子們十分喜歡這個游戲,而且會進行替換,炒綠豆、炒紅豆,兩個人玩得不過癮,還會進行三個人的翻跟斗,所以我設計了這節(jié)音樂活動,旨在讓孩子們在說說、唱唱、玩玩的過程中感受童謠新唱的樂趣。并學會看圖譜唱歌,并能隨音樂節(jié)拍做炒蠶豆、炒黃豆的游戲。圖譜能形象地展現(xiàn)歌曲的內容,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教師先清唱歌曲,讓幼兒聽清歌詞,然后引導他們比較歌曲和民謠的異同,與此同時,幼兒說什么教師就揭開相應的圖案,最后形成圖譜。這個學唱的過程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xiàn)在的“我要學”,從而體驗與同伴、老師共同游戲的快樂。當代教育論認為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一方面,幼兒扮演“豆子”積極參與到音樂游戲中,大膽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與促進者,教師扮演“小廚師”帶著鼓勵自覺不自覺地把期望傳遞給幼兒,這樣幼兒游戲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充分調動,將活動推向高潮,同時和第二環(huán)節(jié)起到相呼應的作用。
三、在游戲活動中應用
游戲是幼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我們運用游戲這一常見形式,對幼兒進行組織和訓練,使之更有意義,幼兒更樂于參與。近兩年,我們對“游戲過程伴童謠”進行了研究和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跳皮筋的游戲活動中,幼兒一邊跳牛皮筋一邊吟誦童謠。爭取做到讓童謠貫穿游戲過程,使幼兒的游戲有內容,另外通過童謠的吟誦,使幼兒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一首好的童謠可以啟發(fā)兒童的思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對兒童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對社會的貢獻也很大。好的童謠是心靈雞湯,它能滋潤孩子的心靈,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童謠就像母乳,商品時代的其他兒童產品不能替代它。有位作家說過:“沒有童謠便沒有童年?!蓖{是童年的一個印記。
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把童謠還給兒童,讓童謠回歸兒童,讓新童謠走進每個孩子心田,讓他們唱著童謠,一路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人民教育出版社.
[2]趙玉蘭主編.走進民間藝術世界.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鄭荔.教育視野中的幼兒文學.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