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日本作為亞洲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在整個世界格局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日語作為一項專門的語言技能在日本企業(yè)來華發(fā)展的浪潮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很多發(fā)達城市和沿海城市,更是形成了一股學習日語的浪潮。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學好日語,用正確的文化觀和語言觀來對待日語,就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
文化到底是什么?這是社會人文學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跨文化交際學的創(chuàng)始人霍爾曾經指出:文化,其實是一種生活環(huán)境。只要在這個環(huán)境中的個體,都要收到文化的影響。根據這個觀點,他進而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傳播文化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多樣的文化環(huán)境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特色。而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也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同樣是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的國家,英國和美國的英語就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深厚的文化知識支持的語言是厚重的語言,才是有靈魂的語言。因此,在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也要將其所要表達的文化內涵學習到。而且,只有深刻的了解了其中的文化,才能更加順暢的進行日常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誤會。例如,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日本人都比較喜歡洗澡,并且將之作為一種待客之道。每當有客人來訪的時候,主人都會禮貌性地詢問客人是否要洗澡。這在中國式難以想象的,以中國的文化觀來看,可能就會出揣測主人是不是嫌棄自己,產生不快感。鑒于日本和中國在過去的交往中存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每一位學習日語的中國人難免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但是,在這樣的不良情緒面前,我們不應該屈服,而是應該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改變這種情緒,更加深入的了解日本文化,將文化與語言緊密的融合在一起,這也有利于中日關系的全局。
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只有真正了解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才能了解其說話方式,也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日語。例如,日本人有一種固定的說話方式,他們在自我介紹之后,通常都會加一句“どうぞよろしくお いします”等作為敬語,表示多多關照等。如果了解日本人的這一個思維習慣,在他們一開口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就能夠猜測到他們想說什么了。這一能力對日語翻譯來說尤其重要。
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的文化也有助于學習日語。例如,在日語中,“主人”這個詞特指丈夫,而不是我們漢語理解中的一家之主,而日語中的丈夫卻指結實的意思。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是因為日本是一個男尊女卑較為嚴重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文化造就了這樣的文化現象。如果了解了這一日本文化,“主人”這個詞就不會記錯了。
1.夯實基礎知識,合理選擇教材。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都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起點。語言作為人類的特有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若想真正的熟練運用,就需要掌握語言符號本身的基礎知識,如單詞、語法等。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可以將語法看成是語言的整體骨架,而單詞就是其中的血肉。只有同時擁有骨架和血肉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因此,在日語的學習過程中,基礎語言知識具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想要扎實的學習基礎知識,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教材,作為教學的藍本?,F在市面上流行的日語教材具有很多版本,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選擇一本適合學生特點的日語教材尤為重要。毫不夸張的說,教材對于學生,就像是《圣經》對于教徒。因此日語授課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學生特征,有針對性的選擇教科書。同時,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僅僅擁有一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相應的配套資料,如音頻、視頻等。配套的資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于教材中所提到的基礎知識的理解,加深學習印象?,F在廣大日語學習者的的學習模式都是較為松散的,而且學習時間有限,這就對教材和配套的學習資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將知識點講清楚、講明白,還需要有一定的自學指導。而對于那些配套資料不全或者不匹配的教材,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慎重選擇。
2.激發(fā)學生興趣,打造趣味課堂。眾所周知,任何語言的學習過程都是枯燥乏味的,想必每個學習過日語的人都有所體會。學習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學習內容的枯燥,必然使人導致失去學習興趣。越沒有興趣學習的東西,就越不想去鉆研,如此反復,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對于大多數的日語學習者來說,缺乏興趣,是一個不得不克服的難題。由此可見,在基礎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相當重要。尤其是在學習日語的入門階段,如果有一名優(yōu)秀的日語教師,能夠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那么學習日語的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并且,在剛剛接觸日語的初級階段,正確的發(fā)音和語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以后的日語學習效果。
同時我們也可以參考中小學階段學習其他語言的方式和方法,或者干脆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上來考慮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不僅僅是傳授基礎知識,還要進行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例如,可以進行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采用課堂游戲或者情景模擬等方式,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激發(fā)起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此外,單靠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不夠的,還有從根本上糾正學生的學習觀念和思想習慣。很多學生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將其看成是一種負擔,在沒有人督促額情況下,很難主動的來進行學習。這樣的惰性學習,是完全不行的。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需要學生自己轉變思想,補充學習正能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將其思想觀念引上正道。
3.加強實際應用能力。上文所提到的加強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等,都是理論知識方面的準備。語言,歸根結底是一門應用知識,只有把日語在日常生活交流中運用,才能真正體現其學習價值。在我國學習語言總是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學好書本上的基礎知識,考取相關的等級證書,這就能夠證明學習這門語言的能力了。但是實際上,這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學生按照傳統應試教育的方法學習了日語之后,在等級考試中也取得了相對優(yōu)秀的成績,以為自己已經成功的掌握了日語。但是,在工作和實際生活的應用中,卻發(fā)現自己僅僅只是會做題而已,完全不能將這門語言活學活用,自己學了一門“書本上的語言”,這樣的境遇實在尷尬。因此,如何加強實際應用能力,是每一個日語工作者都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4.將日語教學與日語文化相結合。日語的教學中,須建立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即語言同文化結合教學。這樣,不但可以將日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工具傳授給學生,更可以將語言背后的文化傳輸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應該首先制定好清晰明確的教學大綱,從全局和整體的角度安排教學計劃,把藏在語言里的文化內涵與所要教授的內容緊密結合,有計劃、有步驟的安排教學計劃,循序漸進的讓學生了解日本的相關文化,使之了解語言的深層文化含義并且不斷擴寬日語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在學習《待ち時間》(等待的時間)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聯系日本本國的國民情況,日本人都是非常遵守秩序的,凡是都要排隊,從正面說是嚴謹認真,從反面說就是古板刻板?!度毡菊Zが難しい》中有關于自然的詞匯特別多,在講授這節(jié)課的時候,就可以結合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情況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到,日本人對保護自然的重視程度,主要是因為他們非常敏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極其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這樣,在學習日本的語言的同時,也可以了解日本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5.對比兩國文化,摒棄本國文化的影響。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母語文化的負面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遷移影響,使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母語語言特點和文化的影響,進而影響日語的學習,也就是所謂的“中國式日語”。針對這一現象,對于教師來說,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強化訓練,即將兩國文化的相似點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有一個極其深刻的印象,使之在不斷的辨析中加深記憶。例如,在學習《音樂公害》這一文章的時候,作者嫌棄中國到處都是音樂,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講解日本從音樂、舞蹈、茶藝等各方面都是一個喜歡寧靜的民族,日本人生性喜歡安靜,這點就和中國人有很大的差別。在這一點上,對兩國的文化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中國人說話的時候喜歡抑揚頓挫,在演講的時候也更加傾向于激情四射。而日本人說話的時候,仿佛是一種非常私密的會談,語調基本沒有變化,發(fā)言的姿勢也相對單一。這一不同點可以歸結于民族心理和文化繼承。中國人喜歡幽默風雅、善于談吐的外向型人才,而日本企業(yè)則更加偏向于安穩(wěn)沉靜的老實型人才。
總之,日語的學習不是單純的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更多的應該是和實際生活相結合,使之成為一項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學生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需要將文化和語言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重復利用文化的促進學習作用,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更多的了解日本文化。
[1]杜璐璐.曖昧語與日本文化探究[J].讀與寫(教育學刊),2009,(15).
[2]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
[3]耿巍?。疁\談日語教學中講授日本文化的必要性[J].北京:科技咨詢導報,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