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培堯
(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試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月的意象特征
袁培堯
(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月統(tǒng)攝全文,詩人入手擒題,就題生發(fā),通過對月景、月理、月情的描寫和感述,完美地呈現(xiàn)了月的原始意象、時間意象、愁緒意象三種不同的意象特征,并圓滿地完成了三種意象特征的轉(zhuǎn)換和組合,使該詩真正達到了神意交融的境界。
月亮;原始意象;時間意象;愁緒意象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譽“以孤篇壓倒全唐”。 全詩以月為魂, 勾勒出江潮浩瀚無垠、月光閃耀萬里的恢宏壯麗之景,詩人不但用硬朗的基調(diào)繪出了月亮在詩中的氣勢和地位,更以莊重的冥思對宇宙、自然和生命做了一番探索,最后將美景和探究融入宣泄的情感之中。
月亮在本詩中不再是一種單純的物象,它兼容了文境、理念和情感,展示出一種由原始意象到時間意象再到愁緒意象的轉(zhuǎn)換。本文從月在詩中呈現(xiàn)出的三種意象特征入手,來闡釋詩人對詩中月的藝術(shù)處理。
“意象”一詞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 ”意象的營構(gòu)一直是中國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的焦點,其中月作為古典文學(xué)中的意象典范在詩詞中隨處可見。 從《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到唐代李白《月下獨酌》、杜甫《八月十五月夜》、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到宋代晏殊《中秋月》、米芾《中秋登樓望月》,再到明代徐渭《十五夜抵建寧》、潘之恒《秦淮看月記》……月亮作為一種藝術(shù)形象,在中國人心目中早已扎根。要追溯起對月亮的微妙情愫,古代神話故事則是一條重要線索。
(一)由古代神話引申而來的原始意象
原始意象即原型。 榮格說:“個人無意識的內(nèi)容是由帶感情色彩的情緒所組成,它們構(gòu)成心理生活中個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則是所說 的 原 型 。 ”[1]在 《 晚 唐 鐘 聲 — — 中 國 文 化 的 精 神 原型》一書中,傅道彬先生就榮格的這一論述作出結(jié)論:“原型是一切心理反應(yīng)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驗形式,是心理結(jié)構(gòu)的基本模式。 這種基本模式是人類遠古生活的遺跡,是重復(fù)了億萬次的那些經(jīng)典經(jīng)驗的積淀和濃縮。因此從原型系統(tǒng)的形式中可以獲得上古歷史與藝術(shù)的色彩斑斕的生動素材,原型系統(tǒng)不是零散的無意味的形式,而是充滿意味的象征 。 ”[2]以 此 為 理 論 基 礎(chǔ) , 從 古 代 神 話 中 追 溯 中 國 人對月亮崇拜的歷史淵源也就不難了。
神話以故事的形式表現(xiàn)了遠古先民對自然、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和愿望。神話往往是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曲折的或超現(xiàn)實的反映和描述,它表現(xiàn)了一種初民的原始理解力。神話通常以神為主人公,“神”的形象就是當(dāng)時人們思想和能力的集合,也往往被尊為崇拜的對象。 在中國的遠古神話里,女媧是第一位女神形象。 由漢代磚畫中女媧、伏羲人首蛇身,伏羲手捧太陽,女媧手捧月亮的圖景來看,女媧實際上就是月神。所以歷代百姓把對女媧的崇敬轉(zhuǎn)嫁到對月亮的崇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加之后來神話中“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等蕓蕓之說,月亮在人們心中逐漸神圣起來,成為了“神”的化身,同時也承載著百姓的許多期許和愿望。
月亮既然與女神有不解之緣,那么女性也就成了月的靈魂?!霸铝烈恢币詠砜梢哉f是女性世界的象征,追溯其淵源,主要是肇始于人類迷狂的生殖崇拜時期。 早期的生殖崇拜主要是女性崇拜……”[2]誠然,月亮原始意象的形成是與古人的女性或者說母性情結(jié)分不開的。
張若虛正是深諳月亮在中國人傳統(tǒng)意識中的這種原始意象,所以在詩文開篇便呈現(xiàn)出一派百景以月為母的情態(tài):“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勝……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光滌蕩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萬物的一切運程都在月光的縈繞和霰照下進行。也正是張若虛對月原始意象的尊崇,詩至中篇“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和末尾“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都顯現(xiàn)了萬情皆發(fā)端于月的道理。 可見,詩人把月看作萬物之母、萬景之源,正是對月亮原始意象的真切描繪。
(二)與“宇宙意識”融會貫通的時間意象
月亮被日益神化,也使它的圓缺之變漸漸成為人們尋究的對象。 陰晴圓缺全在時間中展開,是時間的流逝,于是月在人們的意識中就多了一層時間意象。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李煜眼里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 《潤州二首(其一)》“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fēng)流。月明更想恒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南朝士人的曠達和東晉名宿的風(fēng)流都只是歷史舞臺上的匆匆過客而已,杜牧由月想到古人,又由古人折射現(xiàn)實。 這兩例都是展示月亮?xí)r間意象的典型,就這層意象而言,《春江花月夜》更是有自己的“特征”的。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詩人應(yīng)該選擇‘特征’的東西”。 當(dāng)然,只有“特征”鮮明的東西才能真正做到不落窠臼,才能真正引起讀者共鳴、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江花月夜》展示月時間意象特征的方式就是將其與宇宙意識融會貫通。
宇宙意識是一種帶有自然科學(xué)性質(zhì)的主觀意識,與人們自身的宇宙觀有直接聯(lián)系,具有思辨色彩。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起源和發(fā)展在我國是具有一定基礎(chǔ)的,繼傳統(tǒng)宗教神學(xué)觀念在實踐中破產(chǎn)后,戰(zhàn)國中后期的老莊、屈原就先行對天地的由來、結(jié)構(gòu)、組成等諸多問題提出疑問。 例如屈原《天問》列舉歷史、自然界一系列不可理解的現(xiàn)象對天發(fā)問,探討宇宙萬物變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 東漢末年到魏晉,文人的這種宇宙意識開始隨著人的覺醒逐漸進入了自覺狀態(tài)。 《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常懷千歲憂”,“人生寄一世, 奄乎若漂塵”,“出郭門直視,但見墳與丘”,這些詩句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人生、社會、宇宙的執(zhí)著關(guān)心。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赤壁賦》直至明清時期的《桃花扇》、《紅樓夢》,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中的這種宇宙意識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顯性特征。 而《春江花月夜》對宇宙和生命的探索是其中極為深廣和幽邃的一筆,它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這點也是與詩中月亮幻化出的時間意象密不可分的。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以月為引子,詩人“由時空的無限遐想到生命的無限,感到神秘而親切。表現(xiàn)出一種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識。詩人似乎在無須回答的天真提問中得到了滿足,然而也迷惘了,因為光陰畢竟如流水,一去不復(fù)返 。 ”[3]詩 人 把 自 己 對 大 自 然 和 生 命 的 感 懷 完 全 融 入對月光流逝的感慨中,著重突出了對月時間意象的營構(gòu),使詩歌從情景性深化到哲理性,提升了詩歌的思想和藝術(shù)境界,同時也突顯了月亮?xí)r間意象與宇宙意識的融合。
(三)具有人文色彩的愁緒意象
月亮已經(jīng)成為詩歌內(nèi)容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尤其在唐代,詩歌的顯赫地位是離不開月的推動的。
據(jù)統(tǒng)計,《李白全集》 共收錄 1010 首詩, 其中341 篇提及月, 李白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都涉及月的意象??梢哉f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詩。唐詩中的月又往往是情緒化的產(chǎn)物,自然界中的月晴月陰、月圓月缺都與人的心緒異質(zhì)同構(gòu)。 這種“異質(zhì)同構(gòu)”具體在《春江花月夜》中則又體現(xiàn)出了月的另外一重頗具人文色彩的意象特征——愁緒意象。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痹娙斯P下的月灌輸了人世間悲歡離合的情感,實現(xiàn)了“言外之意”的深層次內(nèi)涵:思婦游子的兩地相思,不必見思婦的悲與淚,“何處相思明月樓”,用“月”烘托思念之情,悲淚自出。 詩中的月不僅被詩人視作了情感的隱形,而且還具備了人文氣息:“可憐樓上月徘徊”,本為浮云游動光影明滅不定之象,但月光又似乎懷著對思婦苦情的悲憫,于樓上徘徊不忍離去,要和思婦為伴,助其解憂。 豈料月夜本來就引人傷感,思婦反而思念尤甚,試圖驅(qū)趕這惱人的月色,月卻真誠相依,“卷不去”,“拂還來”。 此刻我們都明白,月光引起的情思不僅在攪擾著她,同時也撩觸到遠方愛人的心。 “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望月不相知,只得遙寄相思情。 可是又無奈“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一切終究逃不脫月的光影,于是對月的愛恨之情欲罷不能。 在此,月亮是有心思有情感的。
《春江花月夜》沒有張揚像“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 《楓橋夜泊》) 那樣以月狀愁,也沒有放大像“風(fēng)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歸游》)那樣的凄惻孤寂,詩人只是運用了空靈的筆法和婉轉(zhuǎn)的抒情,但卻意外地呈現(xiàn)出一種頗具人文氣息的愁緒意象,讓人竟有神往的沖動。
月在詩歌意境構(gòu)造中所呈現(xiàn)的意象特征是廣泛而多樣的,可是一種意象的多重意象特征在同一首詩中并置卻是十分難得的。 《春江花月夜》倒著實彌補了這個缺憾,月的三重意象特征在詩中流暢地轉(zhuǎn)換、完美地組合,一切盡顯自然之態(tài)。
該詩中月亮不同意象間的轉(zhuǎn)換是遵循 “自然”原則進行的,即“造化自然之聲”。
古今文人以“至文”為作品的最高境界和最高品格。 南宋文論家包恢有段話:“古人于詩不茍作,不多作,而或一詩之出,必極天下之至精,狀理則理趣渾然,狀事則事情昭然,狀物則物宛然,有窮智極力所不能到者,猶造化自然之聲也。 蓋天機自動,天籟自鳴,鼓以雷霆,豫順以發(fā),發(fā)自仲節(jié),聲自成文,此 詩 之 至 文 也 , ”[4]其 中 強 調(diào) “ 天 機 自 動 ”“ 天 籟 自 鳴 ”“猶造化自然之聲”的作品為“詩之至文也”,而“天機”和“天籟”皆可歸于“自然”,因此“自然”被尊為文之至。 此處所謂的“造化自然”并不僅僅是自然界或自然事物,更多指“理、事、情、物等等人的生活中一切物質(zhì)的與精神的真實存在。要求‘造化自然之聲’,就是要求將這些真實存在如其所是、真實可感地 呈 現(xiàn) 出 來 。 ”[4]這 種 “自 然 ” 在 《 春 江 花 月 夜 》 中 恰 好得到了絕妙的證明。 江流、芳甸、花樹、沙汀諸景之美全是迷人月光烘托而生的神秘、和諧之美,月無疑是至高無上的,是萬象之首,是母性的化身。 面對月所展示出的傲人力量,詩人是驚愕的,但更是智慧的。他通過望月感懷的形式開始了對宇宙和生命的冥思,就這樣在一切“如其所是”、“切實可感”中找到了一種安慰,也完成了對月原始意象到時間意象的轉(zhuǎn)換。
有人把唐代的一些詩人們稱為高明的攝影師和導(dǎo)演,因為“他們不但善于選取意象及其代碼,追求詩的高度的呈現(xiàn)性、含蓄性,營造詩的藝術(shù)境界,而且有一套高明的組合技巧,能夠以最凝練、最直觀、最巧妙的方式將意象、畫面、場景組合起來 , 以 達 到 最 佳 的 表 現(xiàn) 效 果 。 ”[5]張 若 虛 在 《 春 江 花月夜》中正是依靠月亮意象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將其并置在一起,使之達到高度的凝練、含蓄和高度的呈現(xiàn)性。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詩中有江有月定會讓人在感嘆時光流逝、歲月短暫之余,增進一份愁苦的情緒。 在同一空間里,詩人讓月亮同時帶給人們玄思和哀怨,沒有任何的設(shè)計、裝飾或陪襯,以玄思為主的時間意象和以哀怨為主的愁緒意象像兩個無聲的電影蒙太奇一樣, 直接并置在讀者眼前,成就了詩歌豐富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
與此同時,詩人似乎又格外忠實于自己的藝術(shù)感覺,讓自己所推崇的月的母性情結(jié)無限擴大,“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玄思也好,愁緒也罷,月在詩中的一切意象特征最終還是回歸到她的原始意象中來了。
古典詩詞中月的意象常常是詩人表情達意的載體,它蘊含詩意充滿靈性。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更是文人墨客們競相描摹的對象,但是前人所關(guān)注的,大多只是其中含納的宇宙意識,其實《春江花月夜》詩中的月應(yīng)該被看成一個意象體系,體系中各種意象特征或轉(zhuǎn)換或組合,構(gòu)建出詩歌美妙的意境和深邃的內(nèi)涵。
[1]榮 格.心 理 學(xué) 與 文 學(xué)[M].北 京 : 三 聯(lián) 書 店 ,1982:5.
[2]傅 道 彬.晚 唐 鐘 聲 — ——中 國 文 化 的 精 神 原 型[M].北 京 : 東 方出版社,1996:43,47.
[3]袁 行 霈.中 國 文 學(xué) 史 : 卷 2[M].北 京 : 高 教 出 版 社 ,1999:232.
[4]成 復(fù) 旺.文 境 與 哲 理[M].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2:35,47.
[5]譚 德 晶.唐 詩 宋 詞 的 藝 術(shù)[M].上 海 :學(xué) 林 出 版 社 ,2002:134.
(責(zé)任編輯 倪玲玲)
I207.22
:A
:1671-9123(2014)03-0060-03
2014-07-19
袁培堯(1968-),男,山東曹縣人,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