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令 梅
(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 基礎(chǔ)教學(xué)部,安徽 亳州 236800)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指出,史官的職責(zé)是“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為統(tǒng)治者總結(jié)和積累政治經(jīng)驗。老子熟知歷代統(tǒng)治者興衰成敗的歷史教訓(xùn),在如何修養(yǎng)官德的問題上,感觸尤深,也最有發(fā)言權(quán)。雖然時光流逝了兩千多年,但老子的清廉思想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道法自然”[1]169讓老子的清廉思想見解獨特、境界深遠。“道家自老子起,相信自然中隱含著比人的心智力更高的深奧法則,希望以此法則來更正人類生活?!盵2]317自然法則體現(xiàn)在老子的清廉思想中,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內(nèi)涵。
老子理想的為官者形象是讓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即“太上,不知有之”[1]141,也就是以一種不著痕跡的方式進行引導(dǎo),讓人民在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中各盡其力。老子反對侵擾人民的做法,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盵1]291治理國家就像煮小魚一樣,不停翻騰就會混亂不堪,強調(diào)給人民一個安定平穩(wěn)的政治環(huán)境,不能因為自己的貪婪剝奪百姓的財富,“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1]330。老子的無為思想體現(xiàn)在廉政方面,就是要求為官者不要好大喜功、無事生非,希望為官者能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284,既方正銳利、直率明朗,又寬厚而不傷人。
老子的清廉思想里包含著可貴的民本思想,如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1]221這也是一項自然法則,為官者在人民面前應(yīng)該做到謙恭,“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1]308,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人民謙下,同時還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這一思想在今天的執(zhí)政理念中也得到了體現(xiàn)。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diào)民生問題,強調(diào)黨的干部要把為人民謀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guān)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使學(xué)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盵1]134虛和靜都是形容人心境的空明寧靜狀態(tài),這是不受外界干擾的一種自然自在狀態(tài)。由于外物的誘惑,人的私欲開始活動,從而使心靈蔽塞不安。只有時時刻刻注意“致虛”和“守靜”,才能恢復(fù)心靈的清明。這一過程就是修道的過程,“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盵1]212當人們心中的貪欲萌芽時,就用道的真樸來安定它,使人心趨于寧靜。換句話說,就是要求為官者以虛靜之心應(yīng)對種種誘惑,從內(nèi)心深處拒腐防變。
老子認為,“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1]245。古來很多身死國滅的史實都是欲壑難填造成的,所以老子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欲”[1]147。
為了讓為官者擁有更多的自我約束力,老子把修身與養(yǎng)生聯(lián)系到一起,他語重心長地發(fā)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1]241名利財貨與自己的生命相比,哪個更重要?利欲熏心者都是忘了保全性命這個根本,為追名逐利耗盡心神,為欲壑難填鋃鐺入獄,直到最后時刻才幡然悔悟,卻為時已晚。老子從貴生的角度闡釋清廉的必要性,以警醒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盵1]241和自己的生命相比,那些名利財貨不過是身外之物,無足輕重。過分地愛名、過多地藏貨必定要付出身心的耗費,為身外之物損毀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當然是得不償失的。
老子的清廉思想有著深刻的哲學(xué)基礎(chǔ),其中包括天道觀和辯證法兩個方面。
老子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341,既然天道是沒有私心、不偏不倚的,為什么又“常與善人”呢?那是因為行為合乎天道的人才是老子眼中的“善人”。老子說:“上善若水?!盵1]102水總是向下流,水至柔至弱,它善利萬物而不爭,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但不和別人爭名奪利。水雖然從不爭強好勝,但是事實卻是水在改變著別的東西的本性,而水自身的本性卻從來不會被改變,如水能磨鐵銷銅、滴水穿石,而它自身卻“擊之無創(chuàng)、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2]184;水又特別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2]184,這些順應(yīng)自然的特性當然最合乎天道。老子推崇的體道之士就是德性似水之人,只有這類人才是合于天道的“善人”。老子的“天”有自然規(guī)律的含義,他認為天道是公正無私的,如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盵1]336公正、公平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天道減少有余的,用來補充不足的。而人恰好相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已經(jīng)有余了,卻還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損不足以奉有余”,讓貧者更貧,這有違天道自然的做法,最終會受到自然規(guī)律的懲罰。所以,老子希望為官者能守住道的規(guī)律,知道萬事萬物都有規(guī)律可循,無需人為地節(jié)外生枝。“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盵1]198天道無需人的指使,自會實現(xiàn)萬物之間的公平分配;人為的做法是逆天而行,不得長久。“天地之間最偉大的力量不是任何猛力的瞬間爆發(fā),而是不知不覺暗中培育生長著的柔韌綿長的力量?!盵3]317這種自然偉大的法則就是“無為”和“虛靜”。所以,人要效法天道的無為與虛靜,以維持人間的公平與正義。
老子從自然現(xiàn)象出發(fā),指出超常的情形不會長久持續(xù),就像“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1]164一樣。老子以其辯證法的睿智告誡為官者,“福兮禍之所伏”[1]284。一個人能在逆境中自強固然難能可貴,而能在順境中自警則更需要超人的智慧,所以老子主張“功遂身退”[1]105。老子把天地之間比喻成一個大風(fēng)箱,風(fēng)箱中間是空的,所以才能不停地鼓風(fēng),這種沖虛不盈正是大道的特性。唯有保持沖虛不盈,方能去故更新,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發(fā)揮永不窮盡的創(chuàng)造作用?!皳?jù)此,‘功遂身退’之‘退’的結(jié)果,實質(zhì)上乃是一種“進”,是擺脫已有之成功的拘束,走向更遠大的前程,再建新的功業(yè)?!盵2]274因此“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1]100,無私方能成就大私。有人認為老子這一思想中含有陰謀詐術(shù),其實老子在這里強調(diào)的是無私。老子認為,圣人的行為要效法天地的無私無欲,如果能做到退讓無私,自然會贏得人們的愛戴。所謂“成其私”,不是指成就私利,而是指成就了個人的精神境界并得到大家的擁戴。老子認為,處于過分的順境中要提高警惕,因為大自然“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1]215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猶如寒來暑往、晝夜交替一樣是天道之常。老子希望教會人們“守柔”和“不盈”,使人們通過主觀努力,讓事物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保持相對不變,延緩、推遲乃至防止事物走向自己的對立面,從而維持相對長久的正面狀態(tài)而立于不敗之地。在老子看來,剛強是敗亡的象征,壯盛是衰落的朕兆,柔弱則是新生的標志,是生命力的體現(xiàn),所以說“守柔曰強”[1]265。所謂“不盈”,就是知止。老子認為,由于貪得無厭的本性,人們對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往往是不知止境的,這不僅給社會帶來了災(zāi)難,也為自己招致了禍患,“禍莫大于不知足”[1]245,因此必須時時警惕:“少則得,多則惑?!盵1]161“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1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盵1]167
為官者怎樣才能做到奉行廉政呢?老子提供了如下實現(xiàn)途徑。
老子理想的為官者是“生而不有,為而有恃,功成而弗居”[1]80,生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培育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yè)成就而不自我夸耀?!吧薄ⅰ盀椤?、“功成”,是要人去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成就大眾的事業(yè)?!吧焙汀盀椤奔词琼樦匀坏臓顩r去發(fā)揮人類的主觀努力,但對人類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能擅自據(jù)為己有?!安挥小?、“不恃”、“弗居”,即是要消解自己的占有沖動,因為人類社會爭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擴張自身的占有欲望。老子的不居功思想源于他的貴生思想,如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盵1]121老子認為,寵辱毀譽都會給人帶來精神折磨,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得寵何嘗不是人格獨立的喪失?所以,老子要人貴生,要人們關(guān)注身體像關(guān)注大患一樣。如果貴生,自然會漠視外在的寵辱毀譽,這樣的人不會居功自傲,才能擔當大任。
老子強調(diào):“治人事天,莫若嗇?!盵1]288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養(yǎng)護身心,愛惜精力非常重要,而貪得無厭卻是耗費精力的不智之舉,因此老子要求為官者不貪得。他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盵1]86名位的爭奪、財貨的貪圖,是導(dǎo)致社會混亂與沖突的主要原因,解決的辦法是:一方面要給人們充足的衣食,另一方面要消解貪欲的擴張。而要做到不貪得,則須認清道的規(guī)律,“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134,只有認清道的規(guī)律,才能做到無不包容、坦然大公,才能終身免于危險;反之,“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貴重物品到了誰的手里誰往往就會遭難。
按照老子樸素辯證法思想,過滿則溢,“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129,不自滿才能去故更新。老子筆下的體道之士,在動蕩的狀態(tài)中,透過“靜”的工夫,恬退自養(yǎng),靜定持心,轉(zhuǎn)入清明的境界;而在長久沉靜安定之中,體道之士又能靜極而動,趨于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就是“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1]129的靜修過程。
要做到不居功、不貪得、不自滿,必須勤于修身。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盵1]271修身猶如鞏固根基,是成就自我與處人治世的基點。老子強調(diào)在由治身到治國的大小范圍內(nèi)修德的重要性,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官長,修德都是必要的。他還說:“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188要求為官者去除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想法和做法,順任自然,因勢利導(dǎo)。
總之,老子的清廉思想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深刻的哲學(xué)基礎(chǔ),并且以貴生思想和民本思想為切入點,極具說服力地要求為官者抵御誘惑、戒除貪欲。這些思想對今天的廉政建設(shè)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積極吸收老子清廉思想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并將其與今天的法制建設(shè)相結(jié)合,對于目前的廉政建設(shè)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
[2]陳鼓應(yīng),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
[3]顏世安.莊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