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秀秀
“只要A,就B”句式分析
毋秀秀
(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陜西漢中723000)
“只要A,就B”是一種典型的充分條件復句句式,它的認知層面分析為:主觀推測層面,根據(jù)“只要A,就B”中A與B間的制約與非制約關(guān)系,可分為順向制約關(guān)系(0.5<P{B/A}≤1)、逆向制約關(guān)系(0<P{B/A}<0.5)、非制約關(guān)系(P{B/A}=0.5);客觀反映層面:P{B/A}=1。同時對其句式結(jié)構(gòu)以及語用價值等方面也作簡要分析,從而更全方位地認識這一句式,了解這一句式的使用價值。
“只要A,就B”;認知層面;主觀推測層面;客觀反映層面
“只要A,就B”句式表示條件與結(jié)果的關(guān)系,是典型的充分條件復句[1]。所謂充分條件,從邏輯上說,假設A、B分別為兩個事物情況,如果有事物情況A,則必然有事物情況B;如果有B事物不一定有A事物,那么A就是B的充分不必要條件,簡稱充分條件。同時,“條件關(guān)系只考慮條件同后果的真假制約關(guān)系,而不考慮條件和后果本身是否符合事實”[2]。因此,不管A、B本身是否符合事實,都有“A真,B一定真”這一充分條件關(guān)系。本文主要從句式結(jié)構(gòu)、認知層面以及語用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只要A,就B”句式。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在這里有必要先簡單地介紹下認知層面。認知層面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或現(xiàn)象的概括認識以及對這種概括認識的主觀判定[3]。它體現(xiàn)在兩個不同的關(guān)系之中:一種是客觀事理關(guān)系,一種是主觀判定關(guān)系。而這兩種關(guān)系又可以通過信賴程度描述。信賴程度是美國數(shù)學家G·波利亞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人們對命題的相信程度,用P{X}刻畫(X表示任一命題),其值取區(qū)間[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們認為X為假;P{X}= 0.5,表述人們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們認為X為真;0<P{X}<0.5,表示人們認為X成立的可能性?。?.5<P{X}<1,表示人們認為X成立的可能性大[4]。在本文中,用P{B/A}表示在A真的情況下,B的信賴程度。
(一)關(guān)系詞的作用
關(guān)系詞“只要”為連詞,引出充分條件;關(guān)系詞“就”為關(guān)聯(lián)副詞,承接上文,表示結(jié)果。
(1)只要我們發(fā)揮鍥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不
斷地提高技術(shù)水平。(《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2)只要你滿了七歲,在接下來的九月份就可
以開始上學。(姚明《我的世界我的夢》)
(1)、(2)兩例的“只要”所引出的都是后分句的充分條件,如例(1),具備條件“發(fā)揮鍥而不舍的精神”可以實現(xiàn)“不斷地提高技術(shù)水平”這一結(jié)果,但不具備“發(fā)揮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一條件不一定就不能達到“不斷地提高技術(shù)水平”這一目的;“就”承接上文,表示在滿足前分句的條件下得以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如例(1),“不斷地提高技術(shù)水平”是滿足條件“我們發(fā)揮鍥而不舍的精神”而得以實現(xiàn)的結(jié)果。
(二)“只要A,就B”的句式結(jié)構(gòu)
在“只要A,就B”這一句式中,當前分句出現(xiàn)主語時,“只要”的位置既可在主語之前,也可在主語之后。
(3)你只要答應去我們公司,一個禮拜后就可以去公司上班了。(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4)只要他在其位,就可以在處理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保持某種明智,對受到威脅的干部給一定的保護,可以減輕數(shù)百萬人的痛苦。(力平《周恩來傳》)
“只要A,就B”中的“就”可以替換為“都”,“總”[2]。
(5)只要于基本群眾有一點利益,都要積極地去做。(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6)股票一經(jīng)買入,只要股票股票發(fā)行公司存在,任何股票持有者都不能退股。(《股市基本分析知識》)
“只要A,就B”中的“就”替換為“都”時,“都”相較于“就”而言,有一定的總括意義,并且有語義指向。例(5),“都”指向前分句中的“于基本群眾有一點利益”(的事情);例(6),“都”指向后分句中的“任何股票持有者”。
(7)周恩來朗聲說道:“我看只要努力,總有可能。”
(修來榮《陳龍在重慶談判的日子里(中)》)
(8)本來,只要是中國人,還有良心,人心,好壞
事總該是分的清的。(吳伯蕭《黑紅點》)
(7)、(8)兩例中的“總”相較于“就”而言,“總”含有“一定”、“必定”之意,并且這種“肯定”的意思主觀性特別強。
認知層面體現(xiàn)在兩個不同關(guān)系之中,包括主觀推測層面和客觀反映層面。主觀推測層面是大腦思維中的一個認知層面,該層面所反映的認識不是客觀現(xiàn)實情況在大腦中的直接反映,而是人們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背景知識等,對客觀現(xiàn)實情況所進行的一種主觀猜測或判斷[5]44;客觀反映層面是大腦思維中不同于主觀推測層面的另一認知層面,該層面所反映的認識不是人們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背景知識等對客觀現(xiàn)實情況所進行的一種主觀猜測或判斷,而是客觀現(xiàn)實情況在大腦中的直接反映[5]47。
(一)主觀推測層面
在“只要A,就B”這一句式中,A與B之間存在著制約與非制約這兩種關(guān)系,其中制約關(guān)系又可再分為順向制約關(guān)系與逆向制約關(guān)系。是否有制約關(guān)系是從A對B是否有影響這一角度來考慮的:在有A的情況下,容易有B,則A、B之間為順向制約關(guān)系;不容易有B,則A、B之間為逆向制約關(guān)系。而A的有無對B的有無并沒有影響,那么A、B之間為非制約關(guān)系。
1.A與B間為順向制約關(guān)系
A與B之間為順向制約關(guān)系,是指A與B在思維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即是說根據(jù)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背景知識等推測,如果A成立,那么可以推出B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這種情況下A與B之間的關(guān)系此時用公式表達為:0.5<P{B/A}≤1。
(9)因為即使失敗了,只要正視失敗,就有成功的機會。(姚明《我的世界我的夢》)
(10)只要太陽從西邊出來,我的向西的房子就不會受到下午強烈的陽光的照射了。[2]
(11)只要聲源停止發(fā)聲,噪聲就會停止。(《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我們一般認為“失敗乃成功之母”,所以,例(9)中,依據(jù)人們的一般認識,越是“正視失敗”,從中吸取教訓,那么下一次“成功的機會”的可能性就越大,即0.5<P{有成功的機會/正視失敗}<1。例(11)中,物理學中,把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聲源,如果“聲源停止發(fā)聲”,則意味著聲音消失,那么噪聲自然也就沒有了,停止了。這是一客觀事實真理,因此有P {噪聲停止/聲源停止發(fā)聲}=1。同時,需要明確的是,在“只要A,就B”句式中,當A分句為非現(xiàn)實條件時,即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事實,此時A與B之間信賴程度關(guān)系的表述為0.5<P{B/A}<1,而不存在P{B/A}=1的情況。這是因為當P{B/A}=1時,其所表述的是客觀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已為人們普遍認知的事實真理,而A分句表述的是非現(xiàn)實條件,也就意味著B分句的結(jié)果只是存在人們的主觀推測中,因而只有0.5<P{B/A}<1,如例(10)。
2.A與B間為逆向制約關(guān)系
A與B之間為逆向制約關(guān)系,是指A與B在思維表述上具有不一致性,也就是說根據(jù)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背景知識等推測,在A成立的情況下,B成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句式所表達的是恰好與人們的主觀推測相反,即出現(xiàn)了B的情況。此時用公式表達為:0<P{B/A}<0.5。
(12)野求的貧血的臉忽然發(fā)了熱:“你詛咒我了!只要你肯當面詛咒我,就是我的幸福?!保ɡ仙帷端氖劳谩罚?/p>
(13)只要我的愛人能減少一條皺紋,就是罰我十年的苦役我也愿意。(諶容《錯、錯、錯》)
根據(jù)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被人當面咒罵自己,是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而例(12)卻說“是我的幸?!保@與人們的一般認識有所違背,即0<P{是我的幸福/當面詛咒我}<0.5。例(13)亦是如此,為“減少一條皺紋”而甘愿“罰十年的苦役”,這于常人來看是極劃不來的,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故0<P{罰十年的苦役/減少一條皺紋}<0.5。
3.A與B間為非制約關(guān)系
A與B之間為非制約關(guān)系,是指A和B本是兩個獨立而平等的事件,即在人們的主觀認識上,A的成立與否,并不會影響B(tài)的成立與否。也就是說,在A成立的條件下,根據(jù)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和背景知識等并不能推測出B是否成立。此時用公式表達為:P{B/A}=0.5。
(14)她總以為只要聲若洪鐘,就必有說服力。(老舍《正紅旗下》)
(15)她想不起她應當怎樣伺候一個病人,但是她想只要她的眼一看到他,他就會好了的。(老舍《火葬》)
我們常說“有理不在聲高”,也就是認為說話聲音的大小與否同有沒有說服力是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此在例(14)中,根據(jù)我們的經(jīng)驗常識,憑“聲若洪鐘”是不能推測出有沒有說服力的,即P{必有說服力/聲若洪鐘}=0.5。例(15)亦是同樣的道理,病人的痊愈是需要醫(yī)生、護士的悉心照料,而與“她”看不看“他”一眼并沒有什么聯(lián)系,或許“她”的到來,能使病人的精神大振,但病好不好卻是不一定的,故P {他就會好的/她的眼一看到他}=0.5。
(二)客觀反映層面
“只要A,就B”為充分條件復句,即A是B的充分條件,并且由于“條件關(guān)系只考慮條件同后果的真假制約關(guān)系,而不考慮條件和后果本身是否符合事實”[2],因此在“只要A,就B”句式中,不管A分句表述的條件是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此時在說話人看來,滿足條件A,那么結(jié)果B必然成立,即有此條件,必有此結(jié)果。即P{B/ A}=1。
(16)只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不斷認識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就能夠避免犯大的錯誤。(《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17)他又高興起來,以為只要自己省吃儉用,再加上神佛的保佑,就必定會一順百順,四季平安。(老舍《正紅旗下》)
例(16)的客觀反映層面表述為,說話人認為,具備條件“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不斷認識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那么就一定可以實現(xiàn)“避免犯大的錯誤”這一結(jié)果。例(17)亦是如此。有時候,A分句的描述在客觀世界不存在,但說話人認為,在某種情況下滿足了A表述的條件,那么B所描述的結(jié)果一定是可以實現(xiàn)的,如例(10)。
“只要A,就B”這一句式,根據(jù)A分句的真假,其所體現(xiàn)出不同的語用意義:
(一)A分句為真
A分句為真,此時句子所表達的一般為人們熟知的、經(jīng)過反復驗證的某一事實:或為客觀真理,或為一種習慣性反應。
(18)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只要它存在著,就必然運動。(《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19)后人只要提起斜塔,就會想起伽利略。(《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例(18)為客觀真理,“運動是物質(zhì)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因此,凡是世界上存在的物質(zhì),其一定是運動著的狀態(tài);例(19)為習慣性反應,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實驗,使得比薩斜塔聞名于世世界,比薩斜塔也不僅僅是比薩城的一座標志性建筑,更是伽利略探求與堅持真理的象征。故而,“后人提起斜塔”自然而然地便會想起斜塔上的實驗,想起伽利略,這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這類的句子之所以采用“只要A,就B”句式,目的是突出強調(diào)條件,以此表明條件與結(jié)果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
(二)A分句真假不定
A分句真假不定,此時A分句所表述的條件往往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強調(diào)條件的基本性,表述的是一種委婉義;另一方面,同時也強調(diào)條件的重要性,表述的是一種強調(diào)義。如:
(20)大概的說吧,他只要有一百塊錢,就能弄
一輛車。(老舍《駱駝祥子》)
例(20)中,“只要”所引出的條件“有一百塊錢”,即表達了這一條件的基礎性,同時也表達了這一條件的重要性。其基礎性在于這一百塊錢是他(祥子)能夠買得起的一輛屬于自己的車的最低條件,含有委婉義;其重要性在于有沒有這一百塊錢關(guān)系到他(祥子)能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車,強調(diào)這一百塊錢對于他(祥子)的重要意義。
(三)A分句為假
A分句為假,此時我們常用“只要A,就B”這一句式來表達言外之意。
(21)只要太陽從西邊出來,我就答應你。[2]
在現(xiàn)實世界中,太陽是永遠不可能從西邊升起的,而“只要A,就B”句式的語義就在于滿足條件A,結(jié)果B就能實現(xiàn),換句話說,如果無法滿足A,那么B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例(21)用一無法實現(xiàn)的條件“太陽從西邊出來”,委婉表達出“我答應你”是一件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例(10)則表達出說話人心中一種美好的但是卻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例(13)中不依靠美容等人為手段而自然地“減少一條皺紋”就同時光無法倒流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表現(xiàn)出“我”的“悔恨”以及對“我的愛人”的憐惜、心疼之情。
本文從句式結(jié)構(gòu)、認知層面、語用價值這三方面分析“只要A,就B”這一句式。其中著重分析了句式的認知層面,主觀推測層面,根據(jù)A與B間的制約與非制約關(guān)系,可分為順向制約關(guān)系:0.5<P{B/A}≤1;逆向制約關(guān)系:0<P{B/A}<0.5;非制約關(guān)系:P {B/A}=0.5。客觀反映層面:P{B/A}=1。
[1]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9-102.
[2]張學成.“只要A,就B”的句法、語義、語用的制約關(guān)系[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2):89-95.
[3]丁力.語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2
[4]波利亞G.數(shù)學與似真推理[M].楊訊文,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57-458.
[5]丁力.漢語語法問題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As long as A,B”
WU Xiu-xiu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Shaanxi,China)
The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As long as A,B”is a typical complex sentence of sufficient condition.The cognitive level of its analysis:In the aspect of its subjective speculation level,the relationship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nsequent constraints relationship:0.5<P{B/A}≤1,reverse restriction relationship:0<P{B/ A}<0.5,non restricted relationship:P{B/A}=0.5,which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constraints and nonrestricted between A and B of“As long as A,B”;In the aspect of 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level:P{B/A}=1.At the same time,we make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as well as its pragmatic value,in order to obtain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is sentence and its using value.
“As long as A,B”;the cognitive level;the subjective speculation level;the objective reflection level
H14
A
1007-5348(2014)11-0064-04
(責任編輯:吳有定)
2014-09-19
陜西理工學院2014年校級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現(xiàn)代漢語因果類復句認知層面研究”(SLGYCX1401)
毋秀秀(1990-),女,河南焦作人,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