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文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江蘇南京211200)
化學教師“學科本位”思想利弊的再思考
陳龍文
(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江蘇南京211200)
文章闡述了學科本位思想在學科建設和發(fā)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促進作用,但在當今科技發(fā)展和教育技術水平突飛猛進的時代,現(xiàn)代教育課堂必須摒棄學科本位思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關注和思考現(xiàn)代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的變化,建立新型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學科本位;學科互補;學科整合;學科滲透;合作交流
學科本位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于教育之上,凌駕于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fā)展、培養(yǎng)學科后備人才的手段。
應當說,學科本位思想可以促進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逐步豐富,促成各學科自身知識體系的逐步完善和發(fā)展。在教育領城,學科教師的這種本位思想為國際科學教育及其發(fā)展、為學科領域基礎性、拔尖性、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培養(yǎng)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人們從國際科學教育改革歷史可知,強調學科中心或學科本位,將課程設置的重點放在學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導致學習內容繁、難、偏、舊等,而且教學也更容易側重于知識的灌輸,這無疑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課程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學科本位思想的缺點是,沒有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沒有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科目繁多并缺乏整合,過分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視學生的經驗。
課程的設置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主,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而不過分強調科學體系自身的完備。1960年以前,美國教育研究是以“學科本位”為價值取向,自1960年開始,教育研究凸顯出以“問題本位”為價值取向的研究,突出地表現(xiàn)為教育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反應。促使教育研究價值取向由“學科本位”轉向“問題本位”,主要是社會矛盾導致的結果。因而,我國的新課程發(fā)展,首先應倡導的是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觀,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均衡性和綜合性,避免過分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
化學學科教師擁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化學實驗技能水平,同時有能理解和貫徹“課程”的能力,有科學的教學方法且能駕御課堂的能力,資深或優(yōu)秀教師還具備一定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測評等方面的經驗和儲備,這為化學教師利用化學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綜合能力、非智力因素、學生實驗探究能力成為可能,也為怎樣有效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如何促進自身專業(yè)的發(fā)展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是化學教師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費時多,效率差,基本上是一種勞苦型的傳統(tǒng)教育。長期的這種勞作,使得廣大教師的學科本位思想和意識更為濃厚,學科教學實踐中又是很少結合當今社會前沿、熱點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又相互脫節(jié),同時違背了兒童認識事物的興趣愛好,嚴重制約了學科教學效益,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
化學教師學科的本位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過于強調化學作為自然學科這一獨立的分支,堅守化學課堂就是培養(yǎng)化學人才,系統(tǒng)地傳授化學知識是化學課程最主要的任務,所謂化學基礎就是指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等,這些都是導致化學教師學科本位思想產生負面作用的根本原因。
如何從根本上克服學科本位思想所帶來的各種弊端,從而培養(yǎng)既有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又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性人才,筆者認為化學教師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自然學科本無分類,人類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對自然學科按照一定的類別進行分類研究,這是研究物質世界的一種方法。化學教師要從學科教育功能的多重性入手,在涉及多門學科內在知識和結構時,在學科教學內容的滲透性和教學方法的互補性進行研究與實踐,對當前學科課堂教學單純性進行改革,提高多學科整體教學效益。
《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學生的化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充分認識“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的用教材”,充分考慮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改變傳統(tǒng)的傳授法,拓寬教材內容,把自然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引進化學的課堂,讓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優(yōu)化,做化學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改變課堂教學的相關觀念和教學模式,《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有效的化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瘜W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理等探索性與挑戰(zhàn)性活動。把這些擺正在我們今天的課堂,可以“努力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化學學習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這一重要理念。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落實老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不斷展現(xiàn)出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課堂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和現(xiàn)實社會的聯(lián)系,并不是不要學科課程,而是要克服傳統(tǒng)課程的封閉性,給傳統(tǒng)學科課程增添時代內容和生活活力,使他們有機地融合起來?;瘜W與生活和社會本身有著天然的密切聯(lián)系,化學教學應充分發(fā)揮這個優(yōu)勢,利用各種實際情景組織教學活動,為貼進生活實際,應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校內外的圖書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實驗基地、高校等各種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fā)信息化課程資源。在涉及自然、生活和社會問題時,要充分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做好各相關學科知識的整合,恢復他們之間本來天然存在但被人為割裂的內在聯(lián)系,以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世界。
科學需要技術的支撐,科學與技術走向融合,是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重要趨勢。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馬丁·卡普拉斯,邁克爾·萊維特,亞利耶·瓦謝爾,以獎勵他們在“發(fā)展復雜化學體系的多尺度模型”方面所作的貢獻,三位科學家長期致力于開發(fā)計算機程序來研究化學反應,創(chuàng)造性地讓經典物理學與量子物理學在化學研究中“并肩作戰(zhàn)”,為用計算機程序模擬和預測化學過程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令人驚奇的是,馬丁·卡普拉斯原來是位文學學士,后來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現(xiàn)為美國哈佛大學的化學教授,邁克爾·萊維特是位生物學家,亞利耶·瓦謝爾是研究分子生物學的科學家。三位科學家獲獎至少給我們的啟發(fā)是,今天的科學研究成果必須是團隊合作與學科交叉導致的創(chuàng)新。這表明人類科學的研究光靠經典的學科理論和實驗其手段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新興的現(xiàn)代科技手段。三位科學家獲獎實際上是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化手段與傳統(tǒng)學科結合研究的重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
今天的基礎教育也不例外,在基礎教育的同時,我們必須依靠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聯(lián)系社會需要更好地為當?shù)厣鐣洕?。南大教科院哲學博導桑新民教授在他的太極學堂教育理論中闡述到好的課堂的標準,認為好的課堂應當是最開放的學堂,彈性最大的課堂,教育技術含量最高的課堂,學習資源最豐富的學堂,交流范圍、層次、水平最高的堂,管理水平和學習水平最高的堂,其中把教育技術含量提到了一個優(yōu)先的位置。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是強調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這正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所需要的。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改變傳統(tǒng)教學結構、實施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目前國際上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與潮流。
[1]杜曉利.教育研究價值取向重心的轉移:從“學科本位”到“問題本位”——以《哈佛教育評論》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2):7-11
[2]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裴娣娜.現(xiàn)代教學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張韞.大數(shù)據(jù)改變教育[J].素質教育大參考,2013,(11B)[4]桑新民.21世紀大學課堂向何處去?——太極學堂的理念與實踐[J].開放教育研究,2012,(2)
1008-0546(2014)01-0067-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