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購不稀奇,瘋狂搶購也不稀奇,此前我們都已見過。杭州這次的稀奇之處在于,政府先是多次否認要限購,然后突然宣布;而在宣布之前,消息已經廣為流傳,車商早早做好了一切準備。這事情就有點荒謬了,正如人們質問的:一項公共政策怎么可以偷偷摸摸進行?一個政府怎么可以為了保密而喪失公信力?一個刻意保密的消息怎么會泄露給相關利益方?
雖然荒謬,但仔細一想又是勢所必然。如果不搞“突然襲擊”,那就不是限購,而是盛大促銷,讓原本不想買車的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而要做到絕對保密,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即便不公開咨詢意見,政府部門內部總得研討吧,涉及人數眾多,利益大且追查難,消息自然很容易泄露。雖說“前車覆,后車誡”,只怕以后其他城市倘要實施汽車限購,仍難免重蹈覆轍。
必須“突然襲擊”,卻無法做到保密,這就成了一個悖論,究其根本,就在于這是一個不公平的公共政策?!罢急阋恕钡男膽B(tài)導致了場面的混亂,具體而言,所占便宜便是公路的使用權,限購讓后買車的人要比先買車的人付出更大代價。公路作為公共資源,公平的做法當然是用得多交得多,也就是說,收取擁堵費比限購更公平——試想,如果以收取擁堵費替代限購方案,大可以充分討論,慢慢推行。而不公平的政策必然導致不公開的程序,不得不搞“突然襲擊”式的政策宣布。
但如果要收取擁堵費,勢必遭到有車一族的強烈反對,而這是一個龐大并擁有強大話語權的群體。如果實施限購,那些現在還沒買車計劃的人,卻無法集聚起自己的反對意愿,成為事實上的“不在場的人”。政府之所以選擇限購,是以犧牲后進入者的利益來游說先進入者,從而減少政策的阻力——不公平,但是容易做。
這是這些年來改革最為常見的一幕:為了方便推行,首先照顧既得利益者,而把公平放在一邊。長此以往,這甚至被看作務實的做法,追求公平反成了不切實際的書生之見。但如果沒有公平,改革將會怎樣?
短時間,不公平的政策會造成類似杭州限購這樣的混亂場面,長遠看,還會造成另外一個嚴重的結果,那就是很難改正。出租車行業(yè)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在很多城市,因出租車數量管制政策,出租車牌照成為一種資產,隨著政策的多年施行,這份資產越來越大,既得利益阻礙改革的動機也越來越強。當城市發(fā)展,政府管理部門想增加出租車數量的時候,這部分人就會出來激烈地阻止,導致出租車行業(yè)改革長期停滯不前。
公務員養(yǎng)老金改革則是另外一個例子:由于涉及的人群更多,利益更大,更是寸步難行。最近提出的養(yǎng)老金改革方案,一個基本原則便是“不降低機關單位退休金”。雖然在政策設計中,理論上企業(yè)職工可通過職業(yè)年金,趕上公務員的退休收入,但企業(yè)情況千差萬別,除了具有壟斷地位的國企,能夠實施職業(yè)年金的企業(yè)少之又少。以中國的經濟情況,不降低公務員退休金達到公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眾所周知,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普通多贏的改革階段已經過去,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的方法也日益不適用。要么要公平,犧牲既得利益;要么照顧既得利益,犧牲公平。改革已經成為一個事實上的零和博弈,到此階段,還把容易推行作為改革的首要考量因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開始容易,以后就不容易;一時的權宜之計,最終將造成長久的不公平。到了今天,那些打著務實之名而傷害公平之實的“改革”可以休矣,我們要說的是:真正的改革,其要義是公平、公平、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