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霞,李俊丹,周冰毅
(邯鄲學院 學報編輯部 河北 邯鄲 056005)
SU Hong-xia, LI Jun-dan, ZHOU Bing-yi( Editoriai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China)
文化?教育研究
儒家教育理念與大學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
蘇紅霞,李俊丹,周冰毅
(邯鄲學院 學報編輯部 河北 邯鄲 056005)
文化的發(fā)展本身是在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大學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組織,承擔著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任務。儒家“有教無類”、“和而不同”、“君子不器”等教育理念對于形成大學文化自覺、文化創(chuàng)新和提升大學品味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接受西方先進的大學理念的同時,更應該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實現(xiàn)大學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
儒家;教育理念;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
《大學》開篇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蕴熳右灾劣谑耍际墙砸孕奚頌楸??!盵1]3-4我國古代的“大學之道”與現(xiàn)代的“大學之道”,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本質上,大學之道都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達到最完善的境界。2011年胡錦濤在清華大學100周年的講話時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高等教育是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要積極發(fā)揮文化育人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掌握前人積累的文化成果,揚棄舊義,創(chuàng)立新知,……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努力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積極貢獻?!蔽幕谌祟惿鐣膫鞒信c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又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大學是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承擔著文化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實踐中,必須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優(yōu)秀部分和西方文化精粹,充分發(fā)揮大學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作用。
《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子曰:‘有教無類’”。[2]1126《呂氏春秋·勸學篇》曰“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其人茍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于得圣人?!盵3]198教,教育,就是可以學習得到文化;類,類別,是本質上的區(qū)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有教無類”的意思是無分貴族與平民,不分國界與華夷,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受教。孔子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這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同時,孔子的學生還有很多來自平民階層,而平民教育更能體現(xiàn)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鬃拥摹坝薪虩o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性相近也,習相遠也”[2]1177《論語·陽貨》的人性論?!洞蟠鞫Y記》曰“分于道之謂命,形于一之謂性。”[2]1179分于道者,分于陰陽五行也。言乎分,則其限之于始,有偏全、厚薄、清濁、昏明之不齊,各隨所分而形于一,各成其性也。故《論語》曰“性相近”也。孔子指出,人有性和習兩方面?!靶韵嘟病睆淖匀徽f明了人的本性,而“習相遠”從人文方面說明了后天的行為習慣和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儒家的教育理念提倡以人為本,重視個人的發(fā)展??鬃拥摹叭诵哉摗笔侨寮掖龠M個人發(fā)展的理論基礎??鬃诱J為現(xiàn)實中人的善惡之分不是由先天的本性決定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習染,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去啟發(fā)人內在的道德理性。
文化的發(fā)展本身是在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成果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同時,當今社會,文化在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學作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組織,承擔著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任務,我們在接受西方先進的大學理念的同時,更應該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提升大學文化品位。孔子的這種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實質和創(chuàng)新教育主張,對于形成大學文化自覺和文化創(chuàng)新具有重要的意義。
“和而不同”較早出于《國語·鄭語》史伯曰:“今王去和而取同。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wèi)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4]253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盵2]935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我們正確對待異質文化。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的沖突”的模式。指出在全球化進程中,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發(fā)生沖突。20世紀50年代,萊斯特皮爾遜曾警告說: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不同文明必須學會在和平交往中共同生活的時代,相互學習,研究彼此的歷史、理想、藝術和文化,豐富彼此的生活。否則,在這個擁擠不堪的窄小世界里,便會出現(xiàn)誤解、緊張、沖突和災難”。[5]83-84大學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互動,激起了中國大學在文化選擇方面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魯潔在《試論中國教育學的本土化》中認為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國人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文明的成就和獨特性。我國的大學文化是經(jīng)過民族文化遺傳基因過濾后的中國大學文化,不是一個全盤西化的大學文化,傳統(tǒng)的大學精神及理念在大學發(fā)展中得以傳承和延續(xù)。大學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能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理解,以其自身的獨立性、開放性協(xié)調不同的文化沖突,實現(xiàn)費孝通先生在《論文化與文化自覺》說的“為了人類能夠生活在一個‘和而不同’的世界,從現(xiàn)在起就必須提倡在審美的、人文的層次上,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樹立一個‘美美與共’的文化心態(tài)?!盵6]543
中國語言系統(tǒng)中很早就出現(xiàn)了“文化”一詞?!拔摹钡谋玖x,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拔摹庇腥舾梢炅x。其一,語言文字內的象征符號,具體表現(xiàn)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墩撜Z·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2]578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人為修養(yǎng)之義,《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2]400。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盎?,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中庸》曰:“可以贊天地之化育”[1]32等等。“文”與“化”并聯(lián)使用,較早見之于戰(zhàn)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因此,在漢語系統(tǒng)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yǎng),更傾向于精神領域的范疇。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物質文明的高度發(fā)達,人類的文化和精神文明方面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茖W文化與人文文化因為學科差異而對立,導致了文化整體性的斷裂。馬爾庫塞在 1964年出版的《單向度的人》中認為,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技術進步提供給人越來越多的自由,同時也給人越多的強制,這使人和文化呈單向度的發(fā)展。
我國的傳統(tǒng)知識價值觀重視對于人本身德性的修養(yǎng),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曰:“君子不器”。[2]96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yè)發(fā)財致富,而當“志于道”。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合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但在當今中國大學文化轉型中,文化的工具理性的價值觀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知識價值觀。大學文化教育越來越重視西方科學知識,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理性在這種模式下無意中被忽視了,大學文化呈現(xiàn)出單向度的發(fā)展。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 2000年在他的著作《高科技·高思維——科技與人性意義的追尋》的中文版前言中強調科技在促使社會不斷前進的同時,也帶來了毀滅性的后果。[7]4在本質上,大學文化應該是多元的,同時具有工具和價值的雙重理性。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必須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堅持正確的文化價值觀,確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意識,才能實現(xiàn)大學文化創(chuàng)新并引領社會發(fā)展的使命。[8]45
[1][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 北京:中華書局,2008.
[2]程樹德. 論語集釋[M] . 北京:中華書局,1997.
[3][戰(zhàn)國]呂不韋. 呂氏春秋新校釋(上冊) [M]. 陳奇猷,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春秋]左丘明. 國語[M] . 北京:商務出版社,2005.
[4]楊伯峻. 春秋左傳[M] . 北京:中華書局,1981.
[5]Lester Pearson, Democracy in World Politic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5.
[6]費孝通. 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
[7]楊叔子. 素質·文化·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0) .
[8]吳立保. 中國大學的文化困境與文化創(chuàng)新[J]. 中國高教研究,2013(6).
SU Hong-xia, LI Jun-dan, ZHOU Bing-yi
( Editoriai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China)
(責任編輯:朱艷紅 校對:賈建鋼)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tself is a process based on previous creat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University as a unique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dertakes the task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onfucian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a man don’t pay attention to technology only" education idea for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taste of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We accept advanced wester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resources of ethnic culture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cultural innovation
G641
A
1673-2030(2014)03-0112-03
2014-05-15
河北省“趙文化與區(qū)域經(jīng)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視域中的大學組織發(fā)展(SKJD12306)
蘇紅霞(1975—),女,河北邯鄲人,邯鄲學院學報編輯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