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宏冰,郭巖峰,張春艷
(邯鄲學院 社科部,河北 邯鄲 056005)
毛澤東思想研究
毛澤東民生思想的傳承與超越
葛宏冰,郭巖峰,張春艷
(邯鄲學院 社科部,河北 邯鄲 056005)
毛澤東民生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豐富與創(chuàng)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體系。一方面,它體現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意蘊,其民生思想的核心是“保民”,“愛民”。同時,毛澤東民生思想是毛澤東在探索中國革命的實踐形成的。既在“革命”中踐行“民生”,又把“民生”的履行作為“革命”勝利的先決條件,進而達到“革命”與“民生”目標的融合與實現。毛澤東民生思想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關懷的一面,又體現出與時俱進,超越前人的一面。因此,深入研究毛澤東民生思想,對于我們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毛澤東;民生思想;土地革命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成果。毛澤東民生思想作為其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而且從歷史和思想上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提供了經驗和來源。
一
“民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強調生民勞作,自力更生的一面。之后,民生思想逐步與民本思想相通融,形成“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的理念,彰顯出民眾作為國家主體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孟子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君民之道,從而把民生與民本聯系起來,形成了他改造現實的理想社會方案。到秦漢之際,民本思想又進一步發(fā)展為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是為大同”。(《禮記·禮運》)由是民生思想又進一步變?yōu)槔硐氲拇笸鐣右陨A。成為此后兩千年封建社會中生民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
清末民初,隨著中國傳統(tǒng)封建統(tǒng)治秩序逐漸崩塌,社會轉型益愈劇烈。此前中國民生、民本思想由只言片語的模糊表達而演進為具體清晰的目標和訴求,并進一步化為對土地的強烈渴望。孫中山認為民生關系到人民、社會,即“民生主義……又名共產主義”。[1]593基于這種認識,孫中山提出“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的施政綱領。根據孫中山的設想,對于土地,應“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而其革命后社會進步所產生的土地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2]297從其具體構想看,孫中山抓住解決“民生主義”的核心要素——土地,這一切入點進行突破,進而延展至其他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體現出他本人對當時國計民生的現實有著極為清醒的認知,抓住問題關鍵所在。也為之后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義主義階段所提出的“耕者有其田”奠定了思想基礎。
然而,限于當時歷史條件,孫中山這一試圖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民生問題的設想并未得以實現。這其中既有受制于革命風云變幻的限制,又有面臨列強環(huán)伺,民族危亡之險境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但追根溯源,仍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多變性而無法完成其歷史使命所致,誠如毛澤東所說“孫中山是中國最早的革命民主派,他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派、城市小資產階級和鄉(xiāng)村農民,實行武裝革命,提出了‘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但是可惜,在他掌握政權的時候并沒有主動地實行過土地制度改革。自國民黨反人民集團掌握政權以后,便完全背叛了孫中山的主張”。[3]1075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則在繼承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衣缽的基礎上,將“土地”與“民生”相結合,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最終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這一偉大目標。
二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由士、農、工、商四階層構成,其中農民又占人口絕大多數,而土地作為農業(yè)社會經濟的基礎,無疑與農民生計息息相關,其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源自土地。因此,誰解決了農民土地問題,誰就能得到農民的支持并在社會變革中取得主動。在此基礎上,毛澤東提出了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即農民問題。并進一步指出土地問題又是農民問題的中心問題。因此,中國革命的中心的中心是土地革命。這一判斷是毛澤東基于對中國二千多年來始終處于農業(yè)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準確分析所作出的。大體來說,毛澤東民生主義思想內核與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息息相關,其形成與發(fā)展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一)大革命時期
早在大革命時代,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就已經認識到農民的重要性,指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有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4]15而現階段的任務就是“對農民應該領導他們極力做政治斗爭,期于徹底推翻地主權力。并隨即開始經濟斗爭,期于根本解決貧農的土地及其他經濟問題”。[4]33毛澤東一方面肯定了孫中山“民生主義”中關于土地公有的主張,另一方面,又提出以動員農民來解決土體的問題,從而彰顯出時代性與革命性的發(fā)展方向與進路。而對于群眾生活,毛澤東更是關懷細致入微,把有關群眾穿衣、吃飯、住房等生活問題當做黨應當注意的問題。并且他進一步指出,注意并能真正解決群眾的需要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
(二)中央蘇區(qū)時期
蘇區(qū)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就已開始調查農民土地現狀,認為邊區(qū)土地狀況“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農民手里”,因此,在“在上述土地狀況之下,沒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是能得到大多數人擁護的”。[4]69并據此,制定出《興國土地法》,明確主張土地所有權歸農民所有,并制定出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綱領和路線。此外,毛澤東認為,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同時,同時要重視經濟建設和群眾生活,強調物質基礎對于保證軍事進攻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就是盡一切可能發(fā)展經濟,在集中保障軍事供給的情況下,同時改善人民的生活。
(三)抗戰(zhàn)及解放戰(zhàn)爭時期
抗戰(zhàn)勝利后,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解決,國共兩黨之間矛盾又重新變?yōu)閲鴥戎饕?,為爭取革命最終勝利,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為解決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于1947年制定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guī)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以鄉(xiāng)或村為單位統(tǒng)一分配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所有權歸農戶所有”的土地政策。在制定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同時,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經濟有了進一步的思考,認為對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要采取限制利用的政策,不能一概而論,一方面強調“對于資本主義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縮性的限制政策,孫中山的節(jié)制資本的口號,我們依然必須用和用得著”,另一方面,又強調對于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應使它們在人民共和國的經濟政策和經濟計劃內有存在和發(fā)展的余地。[5]1432-1433不難看出,此時期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的思考已折射出其后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思想脈絡與方向。
(四)共和國成立時期
共和國成立后,面臨著百廢待興,民生凋敝的局面,“農業(yè)減產,工場倒閉,交通梗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失業(yè)眾多”。[6]564毛澤東從改善民生的現實出發(f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為必須“圍繞著生產建設這一個中心工作”。[7]260并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劃,同時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也轉向經濟建設上。在1953年夏季全國財經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又再次強調“關于改善工人生活的問題”,指出重點在發(fā)展生產,但同時要兼顧改善人民生活?;谝陨险J識,在1956年召開的八大中,毛澤東明確提出“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yè)的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yè)化的中國”。[7]382毛澤東認為,如果沒有國家的工業(yè)化,國家就不會富強,社會就難以進步,更不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然而,之后受“左”傾錯誤思潮的影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被“以階級斗爭為綱”所替代,導致“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錯失經濟發(fā)展的黃金十年,使得改善民生失去物質保障。
三
毛澤東民生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其形成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民生”“民本”色彩,又帶有新時代的特點。他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解決了困擾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根本問題——土地。并發(fā)展了孫中山“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的思想,形成新民主義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想,進一步擴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度和廣度。同時,毛澤東民生思想又是在艱苦的革命時期形成,對民生的理解更為深刻,因為只有解決好人民的生活,解決好人民的衣食住行,是革命取得勝利的保障。因此,毛澤東民生思想不僅深刻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民”的思想底蘊,也凸顯出“為人民服務”的深層含義。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重點提到,“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毛澤東民生思想既傳承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又在中國的革命實踐中得到發(fā)展,在深化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境界的同時,又體現出與時俱進的特征。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新,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進一步繼承和弘揚毛澤東民生思想。
[1]孫文選集:上冊[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2]孫中山全集:第1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傳[M]. 北京:中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7]毛澤東經濟年譜[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蘇紅霞 校對:李俊丹)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People’s Livelihood of MAO Zedong Thought
GE Hong-bing, GUO Yan-feng, ZHANG Chun-yan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Handan College, Handan 056005,China)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greatly enriched and innov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Marx doctrine China. On the one hand, it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of people” in the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ng and loving people” is the core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On the other hand, Mao Zedong's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was formed by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achieved the fuse of “revolution”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Mao Zedong's people's livelihood though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umanism care side, also reflect the times, one side beyond the predecessor thought. Therefore, studying Mao Zedong's though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depth has important theory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
Mao Zedong; though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land revolution
A841
A
1673-2030(2014)03-0070-03
2014-05-10
邯鄲學院2013社會科學重點研究課題(項目批準號:13106)
葛宏冰(1963—),女,河北邯鄲人,邯鄲學院社科部主任、教授,邯鄲市毛澤東思想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