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芹
(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387)
《大公報》創(chuàng)辦于1902年,創(chuàng)辦人英斂之既是天主教徒又是維新人士,學識淵博,具有遠見卓識。由于對清政府腐敗統(tǒng)治的失望,他不入仕途,希望通過辦報,尋求一條民間救國之路。在《大公報出版弁言》中英斂之寫道:“知無不言,以大公之心,發(fā)折中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非以挾私挾嫌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計”①英斂之:《大公報出版弁言》,《大公報》1902年6月18日。。《大公報》不依賴于任何黨派和政體,不接受任何權力的保護和財力的支持,獨立自由地說話,“志在開通風氣,非牟利可比”②英斂之:《大公報出版弁言》,《大公報》1902年6月18日。。非官非商的民間性質(zhì),是英斂之所開創(chuàng)的《大公報》的特色。從1902年至1949年《大公報》分為三個時期,1902-1916是英斂之時期,1916-1925年是王致隆時期,1926-1949年是新記《大公報》時期。英斂之主持《大公報》十年之久,報紙宣傳新思想、新文化,以救國啟蒙為己任,這一新聞特色也影響到報紙上文學的風貌。
一
晚清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倡導“詩界革命”,主張詩歌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思想,語言要趨于通俗,希望解放詩歌的表現(xiàn)力,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③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41頁。,即采用傳統(tǒng)的詩歌形式,配以新的內(nèi)容境界,力圖使中國詩歌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在這一理論支配下,產(chǎn)生了一批“詩界革命體”詩歌,晚清詩界革命的倡導者們梁啟超、黃遵憲、夏曾佑、譚嗣同等身體力行,他們的詩歌大量使用新名詞,開拓新意境,為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范本。英斂之主持《大公報》期間,發(fā)表了一批這一類型的詩歌。這類詩歌的價值不在于體式,而在于內(nèi)容。
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西方工業(yè)文明的輸入和海外游學的經(jīng)歷大大拓寬了近代知識分子的視野,他們的詩歌中出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不可能出現(xiàn)的新名詞、新事物、新知識,“蓋當時所謂‘新詩’,頗喜扯新名詞以自表異”④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49頁。。這些新名詞是詩歌新質(zhì)的體現(xiàn)?!洞蠊珗蟆穭?chuàng)刊第二天,刊登了驍鷲的《麥志倫》:“只身大地放扁舟,環(huán)繞行星第一周。百萬魚龍轟島國,一群豪杰啟歐洲。鑿開中外平分界,擘破東西兩半球。幾度澳門來調(diào)古,濤聲尤壯昔日游?!?,詩歌中開始出現(xiàn)一些新名詞,如 “麥哲倫”、“行星”、“歐洲”、“東西兩半球”等,新名詞入詩不僅是詞語的變化,而且是語言系統(tǒng)的更新,在古典詩歌中是不可想象的,它反映的是一種精神風格、精神高度,映現(xiàn)出的是近代知識分子的認知水平、人生觀、宇宙觀。盡管這些新的事物都是從西方學習借鑒來的,但在中國詩歌嘗試革新的過程中,借鑒是必須的。主張詩要革命的梁啟超是這樣認為的:“今欲易之,不可不求之于歐洲。歐洲之意境、語句,甚繁富而瑋異,得之可以陵轢千古,涵蓋一切,今尚未有其人也?!雹倭簡⒊骸断耐挠斡洝罚簡⒊骸讹嫳液霞返?冊,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9年,第189頁?!洞蠊珗蟆钒l(fā)表的這些詩歌,詩歌中的新名詞既涉及到西方物質(zhì)文明,也涉及到西方精神文明,西方的建筑、人物、地域、政治、學術、發(fā)明等都廣泛出現(xiàn),詩人們按照西方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來開辟詩的境界,表現(xiàn)新的社會生活、新的思想情感和新的人生理想。
中國古代詩歌以縱向傳承為主,甚至崇古之風濃厚,在價值取向上,《大公報》詩歌自覺地吸取西方文化,為詩歌發(fā)展輸入新血液,注入新生命。晚清的社會動蕩中貫穿著救亡圖存、變法維新的呼聲,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依然是詩歌表達的一個主題,如呂碧城的 《書懷》(1905年4月13日):“眼看滄海竟成塵,寂鎖荒陬百感頻,流俗待看除舊弊,深閨有愿做新民,江湖以外留余興,脂粉叢中惜此身,誰起平權倡獨立,普天尺蠖待同伸?!庇秩鐟c憲杖藜翁的《贈旋里留學津門諸弟子》(1905年8月20日):“五洲欲得靖狂瀾,舊調(diào)翻新莫畏難。保世認來真面目,為民嘔出古心肝。棋無收著休開局,藥有良方再轉(zhuǎn)丸。盡我擔當完我分,典型留與后人看?!痹俦热绨自苿e墅的 《分家嘆三首》(1911年6月29日):“二十世紀利用爭,劣者必敗優(yōu)者贏。一滴之水權在我,一寸泥土一寸金。我不大聲呼,人將如雷鳴。我不捷足走,人將先我行?!边@幾首詩,所表達的憂患意識與古典詩歌的憂患意識境界不同,展現(xiàn)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詩歌氣勢,詩歌在時空上都極度擴展,放眼二十世紀,放眼五洲,境界開闊,知難而上,氣勢豪邁,嘔心瀝血,努力擔當,以進化論思想為指導,有著對未來的信心和展望,充分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洞蠊珗蟆吩姼璺从承聝?nèi)容、新思想、新理念,擴大了詩歌的審美范疇,使詩歌體現(xiàn)出近代氣息。
《大公報》還有一部分詩歌反映的是移風易俗、風尚改革的主題。清末維新,反對纏足、解放女性、戒食鴉片、剪辮易服等等都成為移風易俗的項目,《大公報》不遺余力地提倡,積極推動社會風俗的改良,詩歌也推波助瀾。博陵于藍田的 《剪發(fā)俚言》(1911年12月22日),先是陳述滿清發(fā)辮的種種弊端,接著說剪發(fā)的種種好處,然后勸說人們不要瞻前顧后猶猶豫豫,痛下決心剪掉發(fā)辮,語言通俗易懂,接近白話口語,“種種方面觀,總是剪發(fā)好。剪則慶還童,否為頑固老。吾茲作俚言,聊把理由闡。勸君切莫再躊躇,剪剪剪剪剪?!边@樣的詩歌通俗化,不避俗字俗語,鏟除社會陋俗、樹立社會新風,包含著特定時代的內(nèi)容、意義?!洞蠊珗蟆吩姼枧c新聞版面交相呼應,在引領時代潮流、推動社會風俗變遷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大公報》詩歌宣傳新學、描寫新事物、表現(xiàn)新思想,是社會發(fā)展和思想文化變革在文學上的反映。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大公報》詩歌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使用一些能夠表現(xiàn)近代文明和近代人思想感情的語句,雖然寫作詩歌的作者未必有什么名氣,詩歌寫得未必有多高的審美價值,但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匯合中,為近代詩歌向現(xiàn)代新詩發(fā)展做了探索、努力和鋪墊。“中國近代詩歌,是古代詩歌與五四以后的新詩的過渡。它在精神實質(zhì)上已不同于古代詩歌,在藝術形式上亦不完全同于古代而有所拓展,原因是近代詩人對古代詩歌的觀念已經(jīng)更新,但基本上仍然是古代詩歌的體制,又不同于五四以后的新詩。所以近代詩歌有新舊交替、承先啟后的特點”。②錢仲聯(lián):《中國近代文學大系詩詞集·導言》,上海:上海書店,1999年,第141頁。從《大公報》詩歌這一個案,可以看出詩歌改革的探索與嘗試。
二
英斂之時期的《大公報》,初期只是不定時登載些小評論、雜感或小詩之類的“雜俎”,并沒有專門的文學欄目。但隨著報紙版面的擴充、欄目的增多,開始出現(xiàn)了“白話”,《大公報》在使用白話方面是走在其他報刊前列的。在晚清的白話文運動中,英斂之是白話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創(chuàng)刊伊始,就嘗試使用白話,“不嫌瑣碎,得便即用官話寫出幾條”①《開通民智的三要素》,《大公報》1902年6月22日。。他把通行白話看做開通民智的重要手段,以之評議新聞,追蹤時事?!爸袊A文之報附以‘官話’一門者,實自《大公報》創(chuàng)其例,以其說理平淺,最易開下等人之知識,故各報從而效之者日眾?!雹凇侗攫^特白》,《大公報》1905年8月20日。語言是形式,也是內(nèi)容,白話的使用體現(xiàn)了一種觀念的變遷和開民智的強烈愿望。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大公報》白話小說開始出現(xiàn)。白話小說主要在“附件”、“雜錄”、“雜俎”、“白話”、“小說”欄中刊出,辛亥革命以前以翻譯文學為主,創(chuàng)作小說很少,辛亥革命以后漸漸多起來,以諷刺為主導,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晚清社會狼煙四起,內(nèi)憂外患,風雨飄搖,國事衰微,這激發(fā)了近代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只有找出病根,才能有療救的希望?!洞蠊珗蟆返囊恍┬≌f,利用諧音或者隱喻,揭示晚清社會的種種亂象,揭示國民劣根性?!队螝v舊世界記》寫龐冠清、連鐘華二人游歷舊世界,看到了奇奇怪怪的各種現(xiàn)象各種事物。在趨時縣,有專門銷售時務空談、應酬門面叢話之類的書店;在舊村,人們?nèi)蓟杳圆恍阉频脑诮稚蟻硗凶撸嫉椭^,常常撞在一處,誰也不顧誰;在一個大河渡口,一條渡船,渡船底部全是窟窿,千瘡百孔,每個艙里有好幾個伙計,每人抱著一堆爛紙,發(fā)現(xiàn)哪里漏就用紙堵哪里,船主反對換新船,換了新船,堵窟窿的伙計就會沒飯吃,撐船的有十幾個人,有向前撐的,有向后撐的,有向左撐的,有向右撐的,船搖搖擺擺,不知道往哪里走?!妒刂杉Z挨餓》寫關世泰與蔣玉巖游歷到一所大院子,這戶人家曾是抵國之富的大財主,然而子孫不務正業(yè),坐吃山空,家業(yè)漸漸衰落,又有惡霸強占房屋,瓜分財產(chǎn),房子破敗,越來越窮,在這種情況下,當家的還不思進取,坐以待斃,結(jié)果家越來越?jīng)]有家樣兒了?!渡底赢敿摇分v大戶人家鐘華,有四個兒子:因循、茍安、保位、忌賢,全是傻子,四個傻兒子最后把家業(yè)敗光。這些小說以淺顯的語言、諷喻的方式,影射黑暗腐朽的晚清政府,映射百病纏身的中國社會現(xiàn)狀,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批判色彩。
中國社會黑暗之現(xiàn)狀亟需改變。受英斂之本人維新思想的影響,《大公報》力倡維新,報紙以各種形式宣傳維新思想、維新人物、維新事件。正因為對維新思想的深入理解,《大公報》也批判打著維新的旗號招搖過市的行為,認為維新變法應該落到實處,不是喊口號,也不是追風氣。1902年英斂之在《大公報》創(chuàng)刊次日便發(fā)表文章犀利地指出,有些人把維新的口號喊得熱熱鬧鬧,“不過稍襲皮毛,欺飾耳目,藉以塞責。若是者,僅得謂之變名而已,非變法也”③英斂之:《大公報出版弁言》,《大公報》1902年6月18日。。《大公報》的文學與報紙整體的宗旨是一致的,文學往往具有很強的時事性,一些小說對這種現(xiàn)象給以諷刺。如小說《爛根子樹》,就賈家四兄弟“賈維新”、“賈振作”、“賈自強”、“賈能事”敗家的故事,取“賈”與“假”諧音,通過名字的隱喻意義,達到《紅樓夢》中假做真來真亦假的效果,在真真假假中達到諷刺的目的;《笨老婆養(yǎng)孩子》借一個笨老婆諷刺照搬西方、食洋不化的治國者,諷刺不從中國實際出發(fā)、不腳踏實地的盲目維新者。清末是近代中國新舊交替的轉(zhuǎn)型時期,從各方面留下了新舊交替的烙印。新的事物在不斷涌現(xiàn),舊的事物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大公報》的態(tài)度是興利除弊,開化社會風氣,引領社會新氣象。
至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之后,《大公報》小說就把批判矛頭指向了袁世凱的假共和真復辟以及愚民政策。小說《新民國剿匪記》中,新民國指的是袁世凱執(zhí)政時期的國家,剿匪指的是一名為“天理良心”的人聚集“知廉”、“知恥”等人造反,要推翻新成立的政府,但最終造反失敗,“天理良心”被殺?!疤炖砹夹摹北粴⒌脑蚴切氯未罂偨y(tǒng)最恨的就是有天理良心的人、有禮儀廉恥的人。因為從中央政府到各省都督,都喪盡天良、厚顏無恥。小說通過這種直白的諷刺把批判的矛頭指向袁世凱及其黨羽?!扼H議員》諷刺所謂的民主選舉,“以指派之代表,妄稱全體,以少數(shù)之選舉,武斷公權”①《讀上海大共和報書后》,《大公報》1912年1月29日。?!队窕蕠L異味》、《祭天趣話》兩部小說,從走下神壇的玉皇大帝展開情節(jié),諷刺袁世凱推行的尊孔祭天活動。這些小說藝術性還稍差一些,主要價值在于其思想性及傳達出的批判功能,貼近現(xiàn)實直指時事。
《大公報》推舉小說,是看到了小說的社會功用,利用文藝這種形式表達政治觀點、配合社會改革、傳播新聞活動,在開啟民智、教育民眾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社會教育之中尤以小說之功居多。論者謂一國善良之習慣,多由一代小說家造就之”②《本報增刊小說廣告》,《大公報》1909年2月17日。。相對于詩歌,小說更通俗易懂。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報刊小說,比較突出的就是小說與報刊的互動,往往是新聞版面發(fā)表了什么新聞或表達了什么時政觀點,小說版面立即跟進相關內(nèi)容的作品,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洞蠊珗蟆沸≌f的這一特點,其實也是近代報刊普遍的現(xiàn)象,文學擔負著啟蒙新民的思想功能,文學的審美功能寓于報刊的社會政治功能之中,也可以說文學是外殼,揭露時弊,抨擊不良風氣,宣傳改良思想,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最終改良社會才是目的?!洞蠊珗蟆钒自捫≌f的功績還在于“白話”上。使用白話寫作文學方面,《大公報》做出了較早的嘗試,正如《大公報》自己所總結(jié)的:“這白話有什么好處呢?一則雅俗共賞,一說了然;二則言簡意賅,感人最易。這新聞紙上,最不可沒有白話的?!雹壑駡@:《爛根子樹》,《大公報》1903年9月18日?!坝鑷L見有粗識字而閱《大公報》者,置前幾頁而不觀,單擇其后頁附件之白話讀之,高聲朗誦,其得意之態(tài)直流露于眉宇之間,予是以知白話之最足開人智也?!雹芙蜷T清醒居士:《開民智法》,《大公報》1902年7月20日。從《大公報》小說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舊文學的痕跡還很明顯,但小說中所表現(xiàn)出的焦慮、愛國、批判的思想,選取的獨立立場、角度、觀念是值得肯定的,它的愛國主義的話語建構是五四新文學的先導。小說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尚顯粗糙淺陋,但幽默、調(diào)侃、諷刺、鞭撻中也不乏值得新文學借鑒之處。
三
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下,《大公報》積極倡導女學,呼吁創(chuàng)辦女學堂,讓女子受教育。除了輿論的積極呼吁外,《大公報》還通過報道女學、放足、西方女性生活等內(nèi)容,來擴大解放女性的社會影響,促進女性自我意識的蘇醒。“無論大江南北,凡事有關辦女學的信息,該報都仔細收集,予以報道。同時,對西方文化女性的介紹也自然成為該報的一項經(jīng)常內(nèi)容,如關于美國女律師、女醫(yī)生等的報道與贊揚等。在提倡廢纏足的同時,該報還報道了各地辦成戒纏足會的消息,以及女子放足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大公報》俯拾皆是?!雹莘綕h奇等:《〈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2頁。
《大公報》“開女智”的主張,對女學人的創(chuàng)作起到了相當大的催生和鼓舞作用,為她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這些女性大多出身于較為開明的官宦士紳家庭,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并有機會走出家門,接受學校的正規(guī)教育,因而有一定的古文修養(yǎng)和文字功底。大概《大公報》是比較早地任用女性工作人員、發(fā)表女性文學作品的報紙,最早在《大公報》經(jīng)常發(fā)表文章的女性作者是愛新覺羅·淑仲。她是英斂之的夫人,英斂之辦《大公報》注重啟蒙女性,傳播女學應該說和她不無關系。淑仲是皇族,利用自己在宮廷侍候慈禧的便利寫些宮廷通訊,很受讀者歡迎。
“加入《大公報》的第一位正式女性新聞工作者是呂碧城?!雹薹綕h奇等:《〈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5頁。呂碧城(1883-1943),安徽人,生于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童年喪父,姐妹四人隨母投奔在天津做官的舅舅。呂碧成少年聰慧、才智過人,能詩能文、擅長書畫、精通音律,既具有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古學基礎,又具備新思想、善于接受新文化。呂碧城后來在《予之宗教觀》一文中回憶起自己入《大公報》這段經(jīng)歷時是這樣寫的:“塘沽距津近。某日,舅署中秘書方君之夫人赴津,予欲與同往,探訪女學。瀕行,被舅罵阻。予憤甚,決與脫離。翌日逃登火車。車中偶遇佛照樓主婦,摯往津寓。予不惟旅費,即行裝亦無之。年幼氣盛,挺而走險。知方夫人寓大公報館,乃馳函暢訴。函為該報總理英君所見,大加嘆賞,親謁,邀與方夫人同居,且委襄編輯?!雹賲伪坛牵骸队柚诮逃^》,見劉納編著:《呂碧城評傳及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198頁。
1904年呂碧城擔任《大公報》編輯,撰寫了一系列提倡女權的論文和悲壯豪放、情緒激昂的詩詞,詩文沒有了傳統(tǒng)女性詩詞的閨閣之氣,而是表達出開放、寬闊、宏大的時代主流話語。她所寫的詩文受到《大公報》創(chuàng)辦人英斂之的賞識。我們可以從《大公報》中選一個時段來看一看《大公報》對呂碧城的推崇。1904年5月10日《大公報》的“雜俎”欄發(fā)表署名碧城女史的《感懷·調(diào)寄滿江紅》,詩后有編者潔清女史的附注,給以贊揚,“女史悲中國學術之未興,女權之不振,亟思從事西學,力挽頹風?!雹跐嵡迮芳从恐蛉藧坌掠X羅·淑仲。5月11日《大公報》在“論說”中刊登了評論《讀碧城女史詩詞有感》一文,“試讀本報所登碧城女史之詩詞,其寄托之遙深,其吐囑之風稚,我中國女界中何嘗無人?聞女史年二十余,博極群書,尤好新學,嘗悲中國之衰弱而思有以救之。其所志甚大,固不屑以善詩詞名,詩詞特其緒余耳,并女史嘗對其女友云,吾中國古亦多才女,而惟以吟風弄月消耗其歲月者,蓋上無提倡實學之舉,故皆以有用之精神耗于無用之地。今國家如提倡女學,將來女界之人才,當必須可觀,此所謂時勢造英雄也。女史之言如此,聞者莫不欽佩?!蓖赵凇半s俎”欄目中登載《碧城女史詩詞一首》、《舟過渤海偶成》。5月18日,《大公報》刊有鐵花館主稿:“昨承碧城女史見過談次,佩其才識名通,志氣英敏,謹賦兩律以志欽仰,籍以增行”③鐵花館主即傅增湘。,稱“載誦君詩發(fā)長嘆,劍芒森起氣毫雄”,極力稱譽呂碧城詩詞。同一天《大公報》還刊發(fā)了壽椿廬主的《讀碧城女史詩詞即和舟過渤海原韻》④壽椿廬主即徐芷生。。5月20日和21日發(fā)表呂碧城的《論提倡女學之宗旨》,5月24日發(fā)表呂碧城的 《敬告中國女同胞》。5月25日,《大公報》的“雜俎”欄目發(fā)表《碧城詩一首》。5月27日,“雜俎”欄發(fā)表《碧城詞一首》,和沈呂生的 《奉和呂碧城女史感懷原作即希指正·調(diào)寄滿江紅》,并刊有沈祖憲對呂碧城以“大江南北女兒花”及“三千彤史中無此英杰”的贊賞。5月28日、29日,“雜俎”登的是《和碧城詩詞》,其中,5月28日的關于呂碧城的部分幾乎占了一個版的篇幅,5月29日是 《閱大公報獲讀碧城女史著論即次鐵華韻率拈二律以示敬服》,5月31日是呂碧城的 《遠征賦》。這些贅述說明《大公報》是何等推崇和炒作呂碧城,也說明《大公報》對女學人的重視。呂碧城的名字經(jīng)常醒目地在《大公報》上出現(xiàn),各種藝文聚會的新聞報道中也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憑借著本身的才情和英斂之《大公報》的積極推介,呂碧城廣泛結(jié)交北京、天津等地的文人學者,沒有多久,年僅20歲的呂碧城在京津一帶己成為是享有盛名的新女性了,名士慕名而訪者眾多,這其中還包括著名的革命家秋瑾。英斂之在日記中有記錄:“道恒由京來,談及北京亦有一碧城女史乃姓秋,適王氏者也?!笔旌笥钟?“潤沉由京來函言,秋女士十六日來津,為會呂碧城。”十三天后記道“十點,秋閨瑾女由京來……飯后,秋留館……秋與碧同屋宿。”⑤方豪編錄:《近代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三輯(22),《英斂之先生日記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4年,第824,831,838頁。
嚴復非常欣賞呂碧城之才,收為女弟子。呂碧城23歲當北洋女子師范學堂校長,曾任袁世凱的秘書,多才多藝,尤擅詩詞,“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呂碧成的詩女性意識比較強,如:“大千苦惱嘆紅顏,幽鎖終身等白鷴,安得手提三尺劍,親為同類斬重關。”“苦海超離漸有期,亞東風氣已潛移。待看廿紀爭存日,便是娥眉獨立時?!鼻楦姓鎿?、文字綺麗,特別受新女性的欣賞。南社成員擅長詩文,當時文壇名流樊增祥、易順鼎、柳亞子都非常推崇呂碧城的詩詞,柳亞子稱贊她“足以擔當女詩人無愧”⑥方漢奇等:《〈大公報〉百年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66頁。。
“泥沉女界數(shù)千載,一線光明麗早霞”⑦英淑仲:《題呂氏三姐妹集》,《大公報》1905年4月13日。,以呂碧城為核心,《大公報》形成了女性創(chuàng)作群體,如呂惠如、呂眉生、陳作新、素芳女士、紫英女史、善化女史許玉、裘梅侶女史、潔清女史、鐘英、吳芝瑛、屈茞纕等。尤其呂碧城的兩個妹妹呂惠如、呂眉生也受到英斂之的欣賞,“惠如詩詞,纏綿徘側(cè),怨而不怒,深合古風人之旨;其命意之高,琢句之雅,足微其蘊蓄之所存”。呂眉生則“生性豪爽,有古俠士風,言吐慷慨,氣度光昌’,“詩詞落筆清靈,極揮瀝之致”①英斂之:《呂氏三姐妹集》,《大公報》1905年4月13日。。英斂之除了在《大公報》上推崇呂氏三姊妹外,還在《大公報》館為她們出版了《呂氏三姊妹集》,并為之做了序和跋,刊在《大公報》第一千號的“雜俎”欄中,在跋文中,英斂之稱贊“呂氏三姊妹承淵源家學,值過渡時代,搜舊詞華,具新理想,為我國女學之先導,樹吾國女界之標的,循華求實,由笙得魚,未始無響影于社會,未始非民群進化之一階”②英斂之:《呂氏三姐妹集》,《大公報》1905年4月13日。。由此可見英斂之與《大公報》對呂氏三姊妹的支持和推崇。在《大公報》與英斂之的支持和推崇下,姐妹三人在文學上都有成就,成為清末女子教育、女子成才、職業(yè)女性的典范?!傲魉状闯f弊,深閨有愿作新民”③呂碧城:《書懷》,《大公報》1905年4月13日。,《大公報》推動了中國女學運動的發(fā)展,這一切沒有開放的西方先進文化思潮的影響,沒有《大公報》開放自由的辦報理念,是不可能的?!洞蠊珗蟆吩趶垞P女學,主張女性解放,培養(yǎng)女性個性獨立精神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為五四新女性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
大公報的創(chuàng)辦,“其宗旨在開風氣,牖民智,通上下之情,作四民之氣,其目的在救危亡,消禍患,興利除弊,力圖富強”④英斂之:《大公報千號祝詞》,《大公報》1905年4月13日。,文學的旨歸也在于改良社會,改良社會是近代知識分子積極努力的目標?!洞蠊珗蟆吩姼璨粌H改變了詩歌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其文風也明顯受到詩界革命的影響,有了新的境界新的視野;《大公報》的創(chuàng)作小說很多都是諷時譏世的內(nèi)容,與當時其他報刊的譴責小說發(fā)揮著同一功能;女性寫作群體是女性解放、女性啟蒙的結(jié)果,社會的全面解放必然包括女性解放??傊?,《大公報》熱議的話題都是時代關注的話題,體現(xiàn)了報紙的公共性,表現(xiàn)出清末民初這一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的新質(zhì)和特色。借助《大公報》這一大眾傳媒,文學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