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勝 區(qū)淑娟 胡紫光
(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yī)院,529070)
研究表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簡稱COPD)穩(wěn)定期患者進行有效干預,可減少其急性加重(AECOPD)發(fā)生次數(shù),降低死亡率[1]。近年來,筆者運用穴位埋線的方法治療穩(wěn)定期的COPD患者,并運用BODE指數(shù)、CAT問卷評價其治療效果,收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診斷及納入標準:選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治指南》[2]診斷標準的COPD穩(wěn)定期患者。納入標準:年齡≥40歲;第1s用力呼氣容積(FEV1)<80%預計值;支氣管舒張試驗陰性;疾病處于穩(wěn)定期,胸片未見感染灶。
排除標準: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腫瘤、肺結核、刺激性氣體或過敏等因素所致的慢性咳嗽、喘息患者;COPD合并心血管系統(tǒng)、肝腎系統(tǒng)和造血系統(tǒng)嚴重的原發(fā)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哺乳期婦女。
符合上述納入標準的COPD穩(wěn)定期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穴位埋線組(治療組)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齡51~77歲,平均69.5歲;有吸煙史18例;平均病程13.9年。對照組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齡49~80歲,平均70.6歲;有吸煙史17例;平均病程13.3年。上述病例來源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科就診隨訪資料完整的患者。
對照組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如戒煙,根據(jù)患者病情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吸入糖皮質激素,并給予祛痰平喘藥,健康教育等康復治療。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急性肺部感染需要靜脈使用抗生素則退出此研究。治療組在上述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另予穴位埋線治療。每次取雙側定喘、肺俞、脾俞、腎俞。選定穴位后,術者戴消毒手套,將醫(yī)用可吸收縫合線放入埋線套管針內,右手持埋線套管針,左手固定穴位,按不同穴位針刺要求將針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向下慢慢進針,深度基本同針刺深度,邊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線體植入穴位的皮下組織或肌肉內。出針后,立即用干棉球壓迫針孔片刻,并敷醫(yī)用膠貼,固定1d。每10d埋線1次,2個月為1個療程,共用2個療程。
觀察指標:BODE指數(shù)及CAT量表評分。BODE指數(shù)參照文獻[3]方法,包括:①體質指數(shù)(BMI),患者穿單衣測量體重、身高,計算BMI值。②肺功能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采用ST-350R型專業(yè)肺功能儀測定。③呼吸困難積分(MMRC):評分標準為:0級:除非劇烈活動否則無明顯呼吸困難;1級:當快走或上緩坡時有氣短;2級:由于呼吸困難較同齡人走得慢,或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行走時需停下來呼吸;3級:在平地上步行100m或數(shù)分鐘后需要停下來呼吸;4級:明顯的呼吸困難而不能離開住所或當穿脫衣服時氣短。④6min步行距離(6MWD):觀測患者在6min內以最快速度在室內平地行走的距離。CAT問卷按文獻[4]進行。
兩組治療前后BODE指數(shù)及CAT問卷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BODE指數(shù)及CAT評分比較()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BODE指數(shù)及CAT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BODE綜合指數(shù)、MMRC、FEV1%、6MWD及CAT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同組治療前后比較P均<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組間比較,除BMI外余指標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穴位埋線可減輕COPD穩(wěn)定期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活動耐力,改善預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高發(fā)病、高致殘致死率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家庭和社會經濟負擔沉重,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COPD發(fā)病原因復雜,目前普遍認為是遺傳與環(huán)境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病因不十分明確,致病因子無法完全避免,該病目前還不可根治,現(xiàn)在所有的治療目標均著眼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減少急性加重發(fā)生次數(shù)。研究表明,出現(xiàn)COPD急性加重的患者長期和短期的死亡率均明顯升高[1,5]。因此,歐美和我國2011版防治指南均強調穩(wěn)定期的管理對防止病情加重、減少住院和死亡的重要意義。但目前對穩(wěn)定期的管理,醫(yī)患雙方的焦點均集中在藥物治療上,而藥物使用基本移植于哮喘治療方案,臨床療效不盡如人意,且花費不菲,許多患者無力承擔,其他防治方法均被醫(yī)患雙方所忽視。近年來,中醫(yī)外治法在防治COPD中的作用逐漸得到臨床認可,特別是對穩(wěn)定期的干預,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穴位埋線是其中之一。
穴位埋線療法是針灸的一種延伸,集埋針效應及后作用效應于一體的復合性中醫(yī)外治治療技術,其作用機理復雜,臨床運用已有多年歷史,對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效果顯著,而對COPD的治療臨床研究較少。COPD屬中醫(yī)“喘證”“肺脹”范疇,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肺、脾、腎三臟虧虛,標實為痰濁瘀血,因此防治上必須虛實兼顧?;谏鲜隼碚?,我們選擇了定喘穴、肺俞、脾俞和腎俞作為治療的穴位。其中定喘穴為經外奇穴,具有寬胸膈、降氣平喘作用,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通過埋線刺激可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減少支氣管內皮細胞和腺體分泌,起到持久的抗炎平喘作用;肺俞、脾俞和腎俞為具有補益作用的背俞穴,為臟腑精氣凝聚之處。肺主一身之氣,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又可運化水濕防治痰濁產生,腎主納氣。三個背俞穴合合,在埋線刺激后可以調整臟腑陰陽,達到補肺、健脾、益腎、化痰平喘之功效,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6]。
BODE指數(shù)從呼吸困難、肺功能、體重指數(shù)和運動能力四個方面綜合評價COPD患者當前狀態(tài),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證明是預測COPD患者死亡率、住院率的重要指標[2]。CAT呼吸問卷涵蓋CODD患者咳嗽、咳痰、胸悶、心理、睡眠等廣泛的健康問題,已取代復雜的圣喬治呼吸問卷并在臨床推廣應用[3]。因此,本研究選用上述參數(shù)作為評價穴位埋線治療COPD穩(wěn)定期患者療效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常規(guī)治療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后患者BODE綜合指數(shù)、呼吸困難積分、6min步行距離、CAT綜合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組內前后比較差異明顯(P<0.05)。治療后組間比較,BODE綜合指數(shù)、呼吸困難積分、6 min步行距離、CAT綜合評分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穴位埋線治療可減緩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活動耐力,較少急性加重發(fā)生,改善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但治療前后患者體質指數(shù)改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COPD患者體重下降、營養(yǎng)不良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有關,而本研究隨訪觀察時間僅為4個月,相對較短,對體質指數(shù)的長期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
[1]柳濤,蔡柏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處理和預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訂版)介紹[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2,11(1):1-12.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3]任蕾,李慶云.肺康復及其BODE指數(shù)評定[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24(8):763-765.
[4]蔡柏薔.新型COPD患者生活質量評估問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評估測試(CAT)[N].中國醫(yī)學論壇報,2010-1-15:7.
[5]Soler-Catalu a JJ,Martinez-GarciaMA,Román SánchezP,et al.Severeacute exacerbations andmortality in patients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Thorax,2005,60(11):925-931.
[6]甘灝云,江璇,江紹牛.穴位埋線治療肺脾氣虛型COPD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9,28(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