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萍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法政系,河北 承德 067000)
淺談專業(yè)社團與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
——以歷史學社為例
吳國萍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法政系,河北 承德 067000)
“說”是師范生的教師基本功之一,說的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畢業(yè)后能否成為合格的教師或在其它行業(yè)里有所發(fā)展。歷史學社作為歷史教育專業(yè)的專業(yè)學社,成為學生自主訓練體系的平臺和構建第二課堂的中堅。歷史學社通過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地組織和開展各項活動,有效地鍛煉了學生“說”的能力。在學社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反思,并使所有學生都有平等的鍛煉機會。
說;歷史學社;活動;目的;指導;反思;人人成才
自古至今,說的能力歷來被教育家們所重視。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在他規(guī)定的“四科”中就包括“言語”一科,并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薄秾W記》記載:“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蹦壳?,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口頭表達能力愈顯重要。據(jù)麥可思、上海交通大學、廣州大學等單位的調查研究顯示,在國內,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就業(yè)力包括團隊合作能力、表達能力與溝通能力、創(chuàng)造力與進取力、規(guī)劃與組織能力等10種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位居第二??梢哉f,“說”的能力是大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基礎。對于師范生來說,說的能力是其最重要的教師基本功之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苯處煴仨毻ㄟ^自己的語言來傳授知識,以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作為未來的教師,師范生在校期間所受到的語言訓練直接決定著其日后的教學水平?;诖?,《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yè)技能基本要求(試行稿)》規(guī)定,師范生的職業(yè)基本技能包括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guī)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4個方面。但是,師范生在試講和頂崗實習中表現(xiàn)出的諸多問題使我們認識到:對師范生進行“說”的能力培養(yǎng)必要而緊迫。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法政系歷史教育專業(yè)歷來重視學生師范技能的培養(yǎng),對于教師基本功之一的“說”的能力培養(yǎng)模式已具有體系化、層次性的特點。前者包括課堂訓練及考核體系、課外實踐訓練體系和學生自主訓練體系。后者包括專業(yè)教師組織和指導的課堂訓練、學生組織的景點參觀講解和景點義務講解、學校試講與頂崗實習、景點雙語講解。通過以上訓練,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課堂到課外,由練習到實戰(zhàn)、由漢語到英語,層次漸進提高,并達到了敢說、能說、會說、說的有水平,從而具備較高教師基本功。
受課時、經(jīng)費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課堂訓練體系和課外實踐訓練體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要求學生自主訓練體系盡可能多地發(fā)揮其功能。歷史學社作為學生自主訓練體系的平臺,及時地擔負起了這一重任。下面主要以歷史學社在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方面的做法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對其它專業(yè)學社的活動能有些許啟發(fā)意義。
學生社團在高校中一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王潔松在《高校中黨支部建在學生社團的方法和啟示──以廈門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學社臨時黨支部為例》一文中論述道:“學生社團是由具有共同興趣和志向的學生組建而成,成員們的信念和行為有較高的一致性,共同語言較多,互相信任感和歸屬感較強,從眾行為傾向性強,較容易產(chǎn)生“群動”行為,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钡?,專業(yè)社團又有別于一般的興趣性社團,前者在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綜合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和責任。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法政系歷史專業(yè)組建的汗青學社即歷史學社就是這樣的專業(yè)社團,在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和能力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歷史學社成立于2009年,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提高興趣、培養(yǎng)能力、構建第二課堂,全面實現(xiàn)與專業(yè)、課堂教學相對接的任務。學社成立后,在指導教師和學社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組織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過社刊《文簡思牘》的撰寫和編輯,學生的搜集資料、寫作、溝通能力得到鍛煉;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學生的組織能力、協(xié)調能力、交往能力都得以提高。特別是通過參加目的性很強的活動,專業(yè)里所有學生的專業(yè)興趣,綜合能力都被激發(fā)起來,得到穩(wěn)步提升。作為師范生基本功之一的“說”的能力,在學社里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作為第二課堂,歷史學社擔負著鞏固專業(yè)知識,開拓學生視野,鍛煉學生讀、思、寫、說多種能力的重任。為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歷史學社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在活動的目的性、教師的指導性、活動后的反思性以及全員參與性上下了很大功夫。
(一)安排活動有明確的目的性
鍛煉“說”的能力,要從培養(yǎng)說的興趣開始,逐步做到敢說、能說、會說,說得條理清晰、用詞精準、邏輯性強、組織嚴密,并具有職業(yè)性。為達到以上效果,設計活動時就應該目的明確,有的放矢,依次遞進。歷史學社依據(jù)以上方針,主要開展了如下活動:
1.歷史故事大賽——激發(fā)興趣,邁出敢說的第一步
許多學者都認同這個觀點,即歷史應該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講,從而使人在聽故事的同時進行反思。講故事這種所有人從小就熟悉并樂于參與的形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許多不敢張口講話的學生樂于嘗試,從而引導他們走出說的第一步。故事人人會講,但效果如何會因講述者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出現(xiàn)差異,所以評分標準里對于語言的準確、簡練、生動、清晰和流暢要作具體規(guī)定,并事先告知學生,使學生在敢講的同時自覺規(guī)范語言,達到訓練的最佳效果。
2.知識競賽——提升興趣,鍛煉語言的精確性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學生:學習刻苦、喜愛讀書,考試成績優(yōu)異,但在課堂提問或日常交流中,他們不善于表達或羞于表達,在班級活動中也極少發(fā)言。對于這樣的學生,培養(yǎng)他們說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經(jīng)常為他們提供說的機會外,激發(fā)他們說的興趣,提高他們說話的自信力是關鍵,知識競賽應該是開啟這種學生說話之門的鑰匙。
知識競賽是一種為人們熟知的活動形式,它要求參與者不單要具備較淵博的知識,還要具備敏捷的思維和精確的表達能力。由于上述學生具有廣博的知識基礎,對競賽題目有信心,從內心深處對通過這種方式表現(xiàn)自己有渴求,所以稍加鼓勵,他們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通過競賽甚至一旦獲獎,這些學生就會信心大增,會參與更多的活動,得到更多鍛煉說話的機會。對于那些不懼怕說話但還缺乏說話技巧的學生來說,知識競賽可以鍛煉他們說出的話更精確,更加一語中的。
3.演講比賽、辯論賽——訓練學生能說、會說,使語言具有邏輯性、條理性、嚴密性
演講和辯論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前者要求演講者通過有聲語言和態(tài)勢語言,把自己的觀點、主張、思想感情傳達給聽眾,使聽眾信服,進而產(chǎn)生共鳴。后者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因而,無論演講還是辯論,都要求參與者不但要敢說,還要會說,要說的有條理、有邏輯,不給別人留下反駁的口實。這種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煉成的,要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學習和練習。所以,舉行辯論賽和演講比賽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說的能力的平臺,而且也是督促他們勤加練習口才的有效方法。
4.歷史劇展演——多種說的能力的綜合
歷史劇展演是歷史學社組織的較為大型的綜合性活動,涉及學生的多方面能力:扎實深入的專業(yè)知識、寫作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表演能力。諸多能力中,說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劇目的準備和排演階段,演員的選擇給了參選學生表現(xiàn)和展示“說”功的機會,即使沒有被選上,也得到了一次鍛煉。被選上的學生,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排練,對于如何使一句話說得生動、恰當,配合什么樣的語速、語調、肢體語言等已了然于胸。有了這樣的基礎,當他們再走上講臺面對學生的時候,當然也就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知識講出來。而且,經(jīng)過面對臺下諸多觀眾的實際演出,學生在人前說話的勇氣和信心會得到極大提升。
在歷史劇展演的準備過程中,組織者和參加者的溝通能力也得到了考驗和鍛煉。編劇與導演、演員的溝通,導演與演員的溝通,演員之間的溝通,敢說、能說、會說的能力需要他們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能力也得以培養(yǎng)。同時,歷史劇演出所需要的服裝也需要組織者和團隊成員去通過各種渠道準備。可以借的,盡量通過各種關系去借,需要租的,要把租金談到最低,既借不到也租不到的,學生就聯(lián)系服裝設計專業(yè)的學生,請他們根據(jù)劇情需要自己設計服裝。這個過程就需要學生既要不怕碰釘子,敢于去說,又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能說會說。最終,學社組織編排的《東北易幟》、《辛酉政變》、《鴻門宴》、《昭君出塞》等歷史劇展演成功,獲得了一致好評。
5.宿舍小組試講——教師基本功的直接訓練和展示,語言升華到職業(yè)性
在專業(yè)教師課堂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對教師技能進行了有目的逐步培養(yǎng)的基礎上,由歷史學社組織,以宿舍為單位,進行宿舍小組試講。具體步驟是,宿舍里的每一位成員自主選取一段專業(yè)知識,撰寫教案,練習講授。當覺得熟練之后,講給宿舍其他成員聽,并用手機等錄像設備錄下視頻,供自己反思和指導教師指導,同時聽取宿舍其他成員的意見和建議,予以改進。
實踐證明,自己觀察和認識到的缺點和不足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有希望改正的。通過視頻反思,再加上老師和同學的提醒,試講過程中的缺點會使學生刻意加以改正,最終達到用規(guī)范的教師語言去講課。
6.說課比賽和中小學課堂模擬教學比賽——說的綜合能力和教師職業(yè)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說課是在備課的基礎上,系統(tǒng)而概括地解說自己對某課題的理解。在對教材和學情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教學設想、方法、策略以及組織教學的理論依據(jù)等。說課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更由于其完全的口頭表述形式而對學生“說”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條目眾多的說課內容要求語言簡練、表述清晰、概括性強;面對同行專家等聽眾,要求語言準確、邏輯嚴密,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因而,說課活動的特點決定了它能很好地鍛煉學生說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教師職業(yè)能力。
對于師范生來說,教師基本功的最終實踐地是課堂。在開設了《歷史課教學法》和《歷史教師教學技能》課的基礎上,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使學生在校內外實地觀摩了中小學課堂、聽了一線教師的講座后,了解了中小學教學的實際情境的條件下,舉辦中小學課堂模擬教學比賽。通過比賽,學生得到仿真環(huán)境下的鍛煉,輔以指導老師的點評,學生的教師職業(yè)能力會有質的飛躍。
除以上活動外,學社還會定期舉行普通話大賽、講課比賽等活動。
(二)教師的適時指導性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要求要“加強學生社團組織指導”。專業(yè)學社的特點決定了歷史學社更有必要加強專業(yè)教師的適時指導,使學社活動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達到培養(yǎng)專業(yè)能力的目標。
首先,明確培養(yǎng)目標,制定活動計劃。指導教師和學生分別列出需要從哪些方面培養(yǎng)“說”的能力之后進行討論,確定訓練要點。接著,根據(jù)培養(yǎng)要點設計活動?!罢f”的訓練是一項長期持續(xù)的工作,所以我們把訓練的內容進行分解,每一學期通過不同的活動著重訓練說的能力中某幾項技巧,從而達到持續(xù)訓練,漸次提高的效果。
其次,對活動內容、方案和具體活動過程的指導。專業(yè)學社每項活動的目的性和指向性都非常強,所以對于活動的開展,指導教師必須嚴格把關,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使活動按照預定的訓練目標前進。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指導只是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指導,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他們是計劃的執(zhí)行者和訓練的受益者,在組織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鍛煉,教師不能包辦代替。
(三)活動后的及時反思
善于總結才能不斷進步,不斷反思才能揚長避短?;顒舆M行之后的及時反思也是教師指導的重要一環(huán)。每一次活動之后,要組織學生通過座談、書面總結等方式對活動的內容、組織、效果進行全面的總結,特別是對訓練目標的達成與否進行評估,為后面的活動提供借鑒。
(四)活動的全員參與性
《綱要》要求“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弊鳛閷I(yè)學社,歷史學社是全體歷史專業(yè)學生參加的社團,所以學社鼓勵所有學生積極參加學社的活動,并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平等的鍛煉機會。為此,每項活動都會經(jīng)過初賽或選拔,落選的同學會被分配參與其它組織或后勤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耳濡目染取長補短,同時鍛煉其它能力。選拔主持人的時候,一個原則性的規(guī)定是能有更多鍛煉機會的班干部、學生會干部、其它社團干部等不要擔任,而把機會讓給很少上臺或能夠當眾講話的學生。這樣,很多平時內向或不愛講話的學生得到鍛煉甚至找到自信,一次上臺或許會改變他們的一生。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學教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yǎng)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直視的一個重要問題。為符合社會需求,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不能放松,能力的培養(yǎng)更不能忽視。培養(yǎng)的途徑應該多管齊下,不僅重視課堂教學,也要重視課下的訓練,其中專業(yè)學社就是很有效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社通過有目的的組織各種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使之成為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知識以及各種綜合能力的載體。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孫海燕.口才訓練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曹希波.好思維決定好口才[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6.
[4]李伯粟,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5]許慧清.論師范生素質的培養(yǎng)[J].撫州師專學報,2003,(1).
[6]梅云霞.試論師范生教學語言技能的訓練[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3).
[7]潘東山.談師范生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0,(4).
[8]曹穎利.提高高校文科學生“說”的能力的途徑與方法[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3).
[9]王潔松.高校中黨支部建在學生社團的方法和啟示──以廈門大學軟件學院軟件學社臨時黨支部為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與導刊,2009,(14).
[10]秦桂芳.師范生素質及其培養(yǎng)策略[J].棗莊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1).
G40
A
2095-3763(2014)03-0084-04
2013-12-11
吳國萍(1970-),女,滿族,河北圍場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法政系副教授,歷史學碩士。
2013年河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1309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