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城 李耀輝 劉莉君 陜西省中醫(yī)醫(yī)院肺病科(西安710003)
咳嗽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目前認為,咳嗽時間持續(xù)在8周以上,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以咳嗽為主或為唯一癥狀者,稱為慢性咳嗽[1]。中醫(yī)治療此病多歸于“內傷咳嗽”、“痰飲”范疇,西醫(yī)認為咳嗽變異性哮喘是慢性咳嗽最主要的類型[2]。鑒于此病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佳,故借本院開展“冬病夏治”之機,參照清代張璐《張氏醫(yī)通》“冷哮灸”法,針對肺陽虛型慢性咳嗽患者自制中藥藥貼進行穴位貼敷,連續(xù)觀察3年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總結如下。
臨床資料 符合診斷標準的慢性咳嗽病例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在18~80歲之間,平均63歲;病程最短為11個月,最長為25年;均連續(xù)3年接受治療。
治療方法 貼敷方法 選取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按照《張氏醫(yī)通》中的比例進行研末,加入適量的生姜汁混合調勻,制作成直徑約為1.5cm、厚度約為0.3cm的藥餅,在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3d選取天突、膻中、肺俞、關元等穴位,每穴給予一個藥餅貼敷,用無紡布脫敏膠布貼固定,根據(jù)患者年齡、皮膚狀況、耐受情況等不同,帶藥24~48h不等。
每年貼敷以貼滿初伏、中伏、末伏三次為1個療程,1年后統(tǒng)計療效,連續(xù)進行3個療程治療,3年后進行最終統(tǒng)計。
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采用《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年)中關于咳嗽的療效評定:治愈:咳嗽消失,聽診干濕啰音消失,如有發(fā)熱則體溫降至正常,在兩周以上未發(fā)作者為臨床治愈;好轉:咳嗽減輕,呼吸音清晰,痰減少;未愈:咳嗽癥狀及體征未見改善或加重。
治療結果 第1年,治愈6例,好轉33例,未愈7例;第2年,治愈21例,好轉10例,未愈15例;第3年,治愈10例,好轉30例,未愈6例,總有效率87% 。
討 論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慢性咳嗽患者中,肺氣虛寒者占了很大比例。這部分慢性咳嗽的患者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xiàn),如咳嗽痰多,痰色清稀,胸膈不快,或勞則氣喘,或飲熱湯則緩解,面色蒼白,舌淡苔滑,脈細或弱,這類患者符合中醫(yī)病機理論“肺陽虛”證。肺陽虛證又稱肺虛寒,是指肺陽不足、機能衰退,及一系列溫煦失職的臨床表現(xiàn)的概稱[3]。肺陽虛證一般具有三個特點[4]:一是肺氣虛的癥狀如氣短、自汗,聲音低怯,疲倦乏力;二是陽虛生寒的表現(xiàn)如肩背怕冷,反復感冒,面色白;三是舌質淡胖,苔薄白,脈細滑或細弱。筆者按照“冬病夏治”的原則,運用中藥穴位貼敷方法治療慢性咳嗽收到了較好的療效。此次臨床研究中所收集的病例均符合肺陽虛的診斷標準[5],研究結果表明,總有效率高達87%,這就為臨床治療慢性咳嗽提供了新的途徑。
“冬病夏治”是與《內經(jīng)》中“春夏養(yǎng)陽”、“未病先防”理論有深刻根源的一種治療原則和理念。穴位貼敷使用簡便,副作用小,治療依從性較好,尤其用藥組方可以起到調整肺、脾、腎功能而止咳、化痰、平喘調節(jié)患者體質。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穴位貼敷對慢性咳嗽屬于肺陽虛證者具有較好的療效。
另外,筆者注意到,部分患者在接受連續(xù)治療3年之余,因受“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春來打虎”等說影響而進食膏方,原有咳嗽在發(fā)作時間、次數(shù)和癥狀上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這也顯示出了“冬病夏治”預防理念的科學性。
[1]陳如沖,賴克方,鐘南山.慢性咳嗽的臨床評價[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5,11(4):494-496.
[2]李 群.咳嗽變異性哮喘82例發(fā)病因素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9):1145-1146.
[3]王德春.也談肺陽虛[J].陜西中醫(yī),1986,7(10):433-434.
[4]王宗殿.簡述認識肺陽及肺陽虛的歷史過程[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0(4):66-70.
[5]王 鵬,董 祥,任中代,等.肺陽虛證診斷標準初探[J].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2004,6(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