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成, 傅 強
(1.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46; 2. 揚州市中醫(yī)院, 江蘇 揚州, 225002)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所致的髓核突出、Luschka 關節(jié)和椎體后緣骨贅形成、后縱韌帶局限性骨化及頸椎失穩(wěn)等改變刺激和壓迫脊神經(jīng)根,使得受累神經(jīng)根支配區(qū)域一定程度的疼痛、麻痹、感覺缺失和反射改變的一類臨床綜合征[1]。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以及社會壓力的增大,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發(fā)生了重大的改變,尤其是電腦的出現(xiàn)與普及,使頸椎病逐年增加,并且逐漸向青少年發(fā)展[2-3]。頸椎病的發(fā)生,其病癥常反復性發(fā)作,給患者的身心、生活和經(jīng)濟等方面造成了多重負擔[4]。因此,必須引起人們對頸椎病的重視,對頸椎病的研究及其防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大量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對中醫(yī)學辨證論治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優(yōu)勢性和有效性進行了驗證。本研究探討蠲痹湯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并且為臨床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提供有效的中藥湯劑。根據(jù)病例納入標準及病例排除標準,共收集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蠲痹湯湯聯(lián)合英太青組)10例和對照組(英太青組)10例、對照組(安慰劑組)10例。
選取本院骨傷科2013年3-10月確診的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初診患者30例 ,其中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齡(42.5 ±8.5)歲,病程5個月~10年。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聯(lián)合組、英太青組和對照組,每組10例。各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無顯著差異。
聯(lián)合組:明確診斷后口服中藥蠲痹湯,1劑/d,水煎2次,每次取藥液200 mL,將2次藥液混合后平均分為2份,每日早晚飯后30 min各口服1份。方藥組成如下:羌活10 g,獨活10 g,桂枝6 g,秦艽10 g,海風藤15 g,桑枝10 g,當歸10 g,川芎10 g,乳香10 g,木香10 g,甘草5 g。同時整粒吞服英太青(中國藥科大學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17),1粒/次,每日早晚飯后30 min。英太青組:整粒吞服英太青(中國藥科大學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17),1粒/次,每日早晚飯后30 min。對照組:服用安慰劑,1粒/次,每日早晚飯后30 min。3組均以治療15 d為一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
診斷標準:診斷依據(jù)根據(jù)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療效評定標準采用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評定體系(35分法)[6],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判定標準如下:治愈:頸部及肩臂疼痛、麻木等癥狀消失、頸部活動正常,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陰性、椎間孔擠壓試驗陰性;顯效:原有各癥狀明顯好轉,頸肩背疼痛、麻木等癥狀減輕,頸部活動程度及上肢功能明顯改善;好轉:頸部及肩臂疼痛、麻木等癥狀減輕,但仍遺留部分癥狀、體征功能障礙;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改變或加重。
聯(lián)合組中治愈6例,顯效2例,好轉1例,無效0例;英太青組中治愈4例,顯效3例,好轉3例,無效0例;對照組中治愈0例,顯效3例,好轉3例,無效4例。
聯(lián)合組無1例出現(xiàn)肝腎功能變化,胃腸道反應3例,其中胃脹痛l例,惡心2例;英太青組肝功受損1例,皮疹2例,胃腸道反應3例,其中胃脹痛1例,惡心2例;對照組無1例出現(xiàn)肝腎功能變化。
目前,中國頸椎病患病率約達3.8%~17.5%[7-9],而其中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約占六成,成為影響中國中老年人正常生活的十大疾病中的唯一骨科疾病[10],而且呈現(xiàn)向青少年發(fā)展的趨勢。長期伏案工作者與一般體力勞動者相比較,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后者,并且較多伏案工作者缺乏對頸椎病的認知,加之工作繁忙,許多人在癥狀明顯加劇或不能忍耐。中醫(yī)學理論認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本虛標實之證,多由虛實兼雜合而為病。其致病本在臟腑氣血,標為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及瘀血阻滯,同時慢性勞損、外傷等亦是發(fā)病的重要因素?,F(xiàn)代醫(yī)學[11]認為,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多由于頸部組成部分的退行性改變、慢性損傷累積、頸肌筋膜炎或者存在炎癥、局部充血水腫、細胞浸潤及機化粘連,導致椎間隙變窄,刺激和壓迫神經(jīng)根而形成。這種充血水腫屬于中醫(yī)的血瘀,血瘀致經(jīng)脈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痰濕、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故“不通則痛”。此外,炎性反應誘發(fā)加劇和局部骨贅形成可以進一步壓迫或刺激頸神經(jīng)根兒引發(fā)一系列神經(jīng)根癥狀[12-13]?,F(xiàn)代藥理研究[14-22]提示,本方中羌活、獨活、桂枝、海風藤、乳香、秦艽、桑枝、當歸、川芎均有抗菌、抗病毒等消炎作用,能促進炎癥及水腫的吸收,改善細胞浸潤及機化粘連。羌活、獨活、桂枝、海風藤、乳香、當歸、川芎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14-18,21-22], 可以改善局部的瘀血癥狀,氣行則血行,木香善于調暢氣機,使活血化瘀的力量的進一步強化,正如“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推動血液運行,血行則瘀去,氣旺血行瘀絡通,配合羌活、獨活、桂枝及秦艽等具有鎮(zhèn)痛作用[14-16,19], 相互配合,從而起到止痛的目的。頸椎病到后期病程遷延,久病必虛,本方中桑枝及當歸具有增強免疫的作用[20-21], 能提高正氣。蠲痹湯、雙氯芬酸鈉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癥狀、體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蠲痹湯聯(lián)合英太青副反應比例亦明顯少于使用英太青及安慰劑,體現(xiàn)中藥復方制劑中藥物間相輔相成的特點,從而達到提高臨床療效,減輕不良反應的作用,故適于患者長期服用,且無明顯毒副作用??傊帽詼窃诤侠砼湮榈幕A上,具有抗炎消腫、減輕疼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并提高人體免疫的功能。
[1] 劉景發(fā), 尹慶水. 臨床頸椎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2005: 1618.
[2] Diepenmaat A C, Vander Wal M F, De Vet H C, et al. Neck/Shoulder, Low Back, and Arm Pain in Relation to Computer Use, PhysicalActivity, Stress and Depression Among Dutch Adolescents[J]. Pediatrics, 2006, 117(2): 412.
[3] Fejer R, Hartvigsen J, Kyvik K O. Heritability of neck pain: a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33794 Danish twins[J]. Rheumatology,2006, 45: 589.
[4] Pallegama R W, Ranasinghe A W, Weerasinghe V S, et al. Anxietyand personality traits in patients with muscle related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J]. J Oral Rehabil, 2005, 32(10): 701.
[5]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186.
[6] 朱立國, 張清, 于杰, 等.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評定指標體系的效度分析[J]. 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 2009, 1 7(2): 22.
[7] 胡嘉彥, 金耀清, 王繼銘.頸椎病患病率調查報告[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 1993, 11(2): 65.
[8] 張雅萍, 李康秀, 張志英, 等.蘭州市22個職業(yè)從業(yè)人員頸椎病的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薈萃, 2008, 23(12): 868.
[9] 葉菊風, 云雪霞, 廖一釩, 等. 廣州市城區(qū)居民慢性病患病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華南預防醫(yī)學, 2007, 33(3): 24.
[10] 董德平, 王玉珍. 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評估及影響正常生活的l0大疾病[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4, 40(2): 99.
[11] 杜華山, 鄧啟丁.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 按摩與導引, 2007, 6(23): 16.
[12] 黃宇康, 牛朝陽.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外科手術治療進展[J]. 四川中醫(yī), 2003, 12(12): 16.
[13] 王德利, 李曙明. 楊政杰, 等.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的解剖學基礎及其進展[J]. 頸腰痛雜志,2001, 22(4): 332.
[14] 李智勇, 張興水, 王軍練, 等. 羌活的研究進展[J]. 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3, 26(6): 56.
[15] 柳江華. 獨活的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進展[J]. 沈陽藥學院學報,1994,11(2):144.
[16] 袁鵬飛, 尚明英, 蔡少青. 桂枝、肉桂化學成分指紋圖譜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19): 2917.
[17] 宋敬麗, 袁林, 劉艷菊. 海風藤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湖北中醫(yī)學院學報, 2007, 9(3): 70.
[18] 常允平, 韓英梅, 張俊艷. 乳香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 2012, 1: 55.
[19] 蔡秋生, 張志紅, 高慧琴. 秦艽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 2010, 27(6): 55.
[20] 鄒宇曉, 吳娛明, 廖森泰. 桑枝的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及綜合利用研究進展[J]. 全國桑樹種質資源及育種和蠶桑綜合利用學術研討會, 2005: 314.
[21] 杜俊蓉, 白波, 余彥. 當歸揮發(fā)油研究新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05, 30(18): 12.
[22] 裴艷霞. 川芎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1, 9(34):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