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 婷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外語系,北京 100070)
2014年,為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春晚舞臺上首次迎來法國著名影星蘇菲·瑪索。她的美麗優(yōu)雅令人印象深刻,而與劉歡合唱的法語歌曲《玫瑰人生》更是清新動聽,給傳統(tǒng)春節(jié)增添了一絲浪漫的法蘭西氣息。法語,這一“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再次展現出它獨特的魅力。
法語是世界通用語種之一,是除英語以外,唯一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國家和地區(qū)使用的語言,也是聯(lián)合國、歐盟等重要國際組織和機構的工作語言之一。法語還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而被譽為“文化語言”。盡管美國文化和科技的興起、互聯(lián)網的普及等原因極大沖擊了法語在世界上的影響,但其并未被邊緣化。法國政府、人民及各種官方和民間社團、組織積極捍衛(wèi)法語的地位,使法語在英語一統(tǒng)天下的當今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本文僅從法國的語言政策和語言教學兩方面簡單介紹法國向世界推廣法語所做出的努力。
法國政府對法語的重視程度,從其執(zhí)行的內外語言政策便可一目了然。重法語、禁他語的國內政策維護了法語“共和國語言”的神圣地位[1];對外政策則以推廣法語、弘揚法國文化為目標。
在法國,雖然“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直到1992年才被寫入憲法,但是通過立法確立、保證法語地位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1539年8月,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ois 1er)簽署了《維萊哥特雷法令》(L’ordonnance de Villers-Cotterêts),明確規(guī)定在國家司法、行政部門必須使用法語,標志著法語正式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這一法令主要是為了與當時盛行的拉丁語抗衡,并不針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法國大革命期間,語言開始和國家、民族聯(lián)系在一起。當時的口號是:“一個統(tǒng)一且不可分割的共和國應該具備一種全國通用的語言?!盵2]在這樣的呼聲下,1789年7月,法國頒布法令(Loi du 2 Thermidor),要求各地的行政公文必須用法語撰寫,方言和少數民族的語言則同時遭到了全面禁止。進入現代,最著名的與法語相關的法律莫過于1994年頒布的《法語使用法》*Loi n°94-665也被稱為《杜蓬法》,因為是由當時的文化部部長雅克·杜蓬(Jacques Toubon)起草。。該法律遵循“法蘭西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這一憲法準則,對法語在職場、媒體、商業(yè)、教育、學術會議、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使用群體和使用范圍都做了詳細規(guī)范。它表明了法國政府想在全球化進程及對外開放過程中保持法語的活力,使法語始終是社會交往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用語。雖然此法在投票期間曾受到質疑,被一些人認為損害了地區(qū)語言或少數民族的語言,但還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及認可。1994年5月特恩斯市場研究公司(TNS Sofres)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65%的被訪者支持通過立法捍衛(wèi)法語的地位。
法國的語言政策一方面重法語,另一方面“禁他語”,即不惜犧牲少數民族的語言權利而保護法語。這一點在法國對待《歐洲區(qū)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的態(tài)度上可見一斑?!稇椪隆酚?992年在歐洲委員會通過,1998年開始實施,是在保護和促進區(qū)域及少數民族語言方面“唯一具備國際約束力的協(xié)定”。[3]1999年,法國政府簽署了該憲章,但始終未批準執(zhí)行。法國憲法委員會在通告中明確表示:《憲章》與《法蘭西共和國憲法》相悖,且影響到了法語的地位。法蘭西學術院(Academie Francaise)更是在其網站上發(fā)表評論,認為將區(qū)域語言置于法語之前是違背基本邏輯、否定共和國之舉。
目前法國對外語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對抗英語的“霸權”地位,同時積極努力在全球各個國家、地區(qū)或組織、機構中推廣法語和法國文化。
語言多元化(plurilinguisme)和文化多元化政策(pluriculturel)是目前法國及歐洲語言政策的基本方針,是歐洲委員會奉行的語言體系的核心思想。[4]語言多元化在《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學習、教學、評估》(《Cadre européen commun de référence pour les langues : apprendre, enseigner, évaluer 》)中第一次被提出,并被定義為:指以不同程度掌握幾種語言,并具備幾種文化閱歷的社會人在語言交際以及文化互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強調:“隨著個人在自己生活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語言閱歷的增加,個人不會把這些語言及其文化分隔開來,互不聯(lián)系,而是建構一種交際能力。每學會一種語言,以及學習語言的每一次經歷都在促進交際能力的建構。在這樣的交際能力里,學會的各種語言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從此概念出發(fā),掌握一門語言不再只是具備了一種交際工具,而是能夠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個人的語言與文化越是多元化,語言學習和接受能力越強,在交際中也會表現得更加從容、自如、得體。語言與文化多元化是歐洲文化多樣性的必然產物,不僅讓外語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更受重視,也能尊重和保護成員國的語言與文化。它還被賦予了政治意義,致力于培養(yǎng)歐洲的公民意識,“實現成員國間更加緊密的團結”。法國之所以積極推廣語言與文化多元化政策,除了上述原因,更是為了利用“多元化”概念弱化英語的地位,擴大學習和使用法語的人群,提高法語的國際地位。
法國不僅制定多項保護或推廣法語的語言政策,更是設立眾多機構保證政策的有效實施。其中法語國家組織(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是全球影響最深、范圍最廣的致力于法語推廣的平臺。法語國家組織正式成立于2005年,但其歷史可追溯至1970年由2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政府共同成立的文化技術合作局( l’Agence de coopération culturelle et technique)。該組織包括57個成員,20個觀察員,共計2億多操持法語的人,遍及世界五大洲,真正在全球形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以語言為核心的網絡,而且隨著網絡不停地密集、擴大,法語國家組織也越來越具有國際影響力。法語國家首腦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來自五大洲的70多位國家領導人會聚一堂,就語言、文化、教育、經濟等話題或項目進行探討。每年3月20日被定為全球法語日,法語國家組織則圍繞著法語日在全球同時開展各種法語活動,成為法語界的盛會。
法語國家組織在官方網站上將自己的使命總結為四點:推廣法語及語言文化多樣性;推廣和平,民主,人權;支持教育、培訓,高等教學及科研;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合作。另外,該組織還格外關注婦女和年輕人的權利。圍繞這些行動目標和方向,法語國家組織在全球積極展開各種活動,如組織全球法語論壇,為法語教師提供免費優(yōu)質的培訓課程,資助貧困作家用法語寫作并出版其作品,支持非洲土著民族藝術家,促進成員國內不穩(wěn)定地區(qū)和邊境地區(qū)的和平,幫助發(fā)展中國家制定和執(zhí)行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等。
1億2000萬法語學生,50萬法語教師,這一龐大群體使得法語成為僅次于英語的學生人數最多的語言。法語學生組成多樣:有隨同父母移民法國的學齡兒童,有因工作等原因需要使用法語的成年人,有因為熱愛而學習法語的學生……而法國也是根據不同學生、不同需求提供多層次,多角度的法語教學。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介紹兩個國際性教學機構——法國學校和法語聯(lián)盟以及為法語教學提供教師保障的對外法語教學專業(yè)。
提到法語教學,大家通常認為是教外國人學習法語。而法國不僅限于此,而是立足本國人,面向全世界。法國學校便是這種獨一無二的教學體制的最好的代表。法國學校隸屬法國外交部,專為因各種原因移居國外的法國籍學生設立,旨在保證后者不在法國境內仍能完成法國教育部規(guī)定的教學大綱。法國學校完全按照法國本土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授課,這樣學生如果回到法國,能夠與法國的學制順利對接,學生畢業(yè)后,也可以順利回到法國繼續(xù)高等教育。目前全球共有400多所法國學校,分布在130個國家中,學生人數30多萬。它不僅保證了移居國外的法國人及其子女繼續(xù)說法語,還將法語、法國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到全球各地,因為法國學校不僅招收法國籍學齡兒童,還招收其他法語國家或地區(qū)的兒童和當地兒童。后者通常是家庭中有人會說法語,或者經濟條件殷實、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接受國際教育(Saragosse,2006)。以北京的法國學校為例,該校學生來自50余個國家,法國籍學生僅占70%。所以說,法國學校的存在不僅保證了法國籍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及法語的學習,更在無形中向當地許多家庭傳播了法語及法國文化。
1883年,巴黎成立了“在殖民地及國外弘揚法語語言法語聯(lián)盟”,成為今天法語聯(lián)盟的前身。1884年,巴黎法語聯(lián)盟正式創(chuàng)建。隨后的100多年里,法語聯(lián)盟在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qū)創(chuàng)建了一千多所,形成了強大的法語教學網絡,為法語的推廣和法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法語聯(lián)盟是非盈利性機構,通常隸屬于法國駐各國大使館,主要通過法國政府和外交部的撥款及企業(yè)的贊助來保證運營。目前全球共50多萬學生在法語聯(lián)盟接受法語培訓。中國大陸第一家法語聯(lián)盟于1989年在廣州成立,其次是上海(1993年)與北京(1996年)。截至2013年底,中國共有15所法語聯(lián)盟,主要位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及武漢、西安、重慶等重要的二線城市。法語聯(lián)盟課程多樣,包括短期集訓課、零起點興趣班、企業(yè)法語課、聽說訓練營、法國社會文化工作坊等。面向的公眾也很廣,從兒童和青少年到學生和成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法盟教室里配備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電子白板*電子白板是新型課堂教學工具,更有助于開展互動活動。,課堂更是最新的外語教學法的實踐基地,如目前普遍采用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除此外法語聯(lián)盟還與法國大使館、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全年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活動,如講座、展覽、音樂會、讀書會等,力求向公眾全方位介紹法語文化??梢哉f,法語聯(lián)盟是目前中國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最系統(tǒng)的法語培訓及文化傳播平臺。
法國還通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對外法語教師,為法語教學提供堅實的后盾。對外法語教師指的是向母語不是法語的人教授法語的教師。公立高等院校和私立組織、協(xié)會等是對外法語教師的主要培訓機構。法國高校本科設有對外法語教學(FLE)專業(yè),但沒有學位,畢業(yè)后頒發(fā)文學、語言學或外國語言文學本科文憑。想繼續(xù)深修的學生還可以選擇對外法語碩士及博士階段的學習。該專業(yè)的主要課程有:外語教學法、語言學、法國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等。大部分學校在碩士階段還要求學生完成200-300小時的實習,以期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國內對外法語教學專業(yè)也在大步發(fā)展,主要針對法語專業(yè)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中國培養(yǎng)了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法語教師。
綜上所述,法國政府可謂不遺余力,制定多種政策,設置重重機構,力爭從各方面保證并擴大法語在全球的使用及影響??梢哉f法國政府的努力還是獲得了較好效果了:法語的“文化語言”形象繼續(xù)吸引著大批人群,學習法語的學生人數穩(wěn)定增長;在重要的國際組織中,法語的工作語言地位也得到一致認可。但在全球化過程中,法語若想趕上甚至超過英語的影響力,光打“文化牌”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法國加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真正實現語言與國際影響力的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1]博納德·斯波斯基.語言政策——社會語言學中的重要論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李克勇.法國保護法語的政策與立法[J].法國研究,2006.
[3]阿列克謝·科熱米亞科夫.《歐洲區(qū)域或少數民族語言憲章》:保護與促進語言與文化多樣性十年記[J].國際博物館,2008,(3):29.
[4]BEACCO Jean-Claude.Guide pour l’élaboration des politiques linguistiques éducatives en Europe[Z].Eu,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