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曉 杰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商務外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5)
從積極心理干預研究探討主觀幸福感的提升途徑
孫 曉 杰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商務外語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25)
回顧了積極心理干預對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情況,從干預活動的開發(fā)、干預活動的效果及持續(xù)時間,到影響干預活動的變量等方面綜述了三個著名的干預活動:“描述未來理想自我”“記述感恩事件”和“幫助他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使用積極心理干預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積極心理干預; 主觀幸福感; 提升途徑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心理學領域的新興學科,致力于研究人的發(fā)展?jié)摿兔赖碌确e極品質。與以往心理學不同,積極心理學不是將自己的研究重心放在消極心理問題的研究上,相反,它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為出發(fā)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對心理過程和現(xiàn)象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fā)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
主觀幸福感(也稱作“幸福感”“積極情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它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的指標。在我國,近年來其越來越受到關注。這種“對自身情感反應的評估和生活滿意感的認知評價后產(chǎn)生的積極心理體驗”[1],其作用超出“良好的感覺”,在生活和事業(yè)上都創(chuàng)造積極的功效。幸福感高的人們工作業(yè)績突出,更有創(chuàng)造力,人際關系更和諧。積極情感有助于解決與抑郁癥有關的問題:它能夠幫助由壓力產(chǎn)生的心臟功能的復原[2];積極情感使得人們調整看待問題的視角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正如積極情感的擴展和建立理論所指出的:積極情感能夠擴建個體的行為和思想,消極情感則會縮小個體的行為或思想[3]。一個具有積極情感的個人更加健康和幸福,與周圍的人際關系協(xié)調,在人生和事業(yè)上也更可能獲得成功。鑒于以上積極作用,開發(fā)和研究促進主觀幸福感的干預活動引起心理學者的興趣。
積極心理干預指的是以提高個體積極情感為目標的干預活動。Fordyce[4-5]是首位嘗試積極情感干預的研究者。在一系列課堂實踐中, Fordyce指導學生們模仿那些被公認為幸福的個人。他們首先找出幸福的人們所具有的共同的行事風格和感情。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們連續(xù)幾周每天培養(yǎng)積極技巧,如發(fā)展親密關系、促進樂觀思考以及參與有意義的工作等。實驗結果非常令人振奮,與對照組的學生相比,干預組幸福感大幅提升、抑郁癥狀明顯減少。他們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那些自發(fā)選擇參與實驗的被試幸福感提升的幅度更大。這個現(xiàn)象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從而啟發(fā)了人們進行個體的因素與活動種類相匹配的探索。
近年來,研究者探索是否從事某種簡單易行的日常活動可以提升人們的主觀幸福感。這些活動包括記述感恩事件,幫助他人,發(fā)現(xiàn)與使用自身力量,描述理想自我(也稱作樂觀精神干預),致力個體目標的達成等[6-8]。使用隨機對照實驗設計,科學地驗證了積極心理學干預對于提高主觀幸福感的效果。
總體說來,積極心理干預的研究側重檢驗幾個問題:第一是干預活動的開發(fā);第二是干預活動的效果及持續(xù)時間;第三影響干預活動的變量。結合這三個問題,以三個著名干預范式“記述感恩事件”“描述未來理想自我”和“幫助他人”為例,本文對積極心理干預研究進行回顧。
1.描述未來理想自我
描述未來理想自我是一項寫作練習。King[9]早在2001年開發(fā)了這個干預方法。她指導被試連續(xù)四天每天20分鐘寫出“設想未來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的短文。干預結束時,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積極情感獲得了顯著提升。這個短時進行的干預效果是否持續(xù)存在?五個月后的追蹤研究產(chǎn)生了令人振奮的發(fā)現(xiàn):實驗組被試健康狀況更好、患病的次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近年的研究甚至發(fā)現(xiàn),積極的效果在連續(xù)兩天(每天兩分鐘)進行的短暫寫作活動中都可以產(chǎn)生[10]。
積極情感持續(xù)時間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追蹤研究是探索持續(xù)時間的方法。Lyubomirsky[11]等人在兩組被試中,使用“未來理想自我”檢驗干預效果的持續(xù)性。學生們持續(xù)八周每星期15分鐘的時間描述未來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另外一組被試是當?shù)厣鐓^(qū)的居民,他們持續(xù)六周每星期10分鐘從事相同的活動。干預結束后,兩組被試主觀幸福感不但均有提高,而且效果分別持續(xù)了六個月和一個月。研究顯示“未來理想自我”干預超越了暫時的積極情感的提升而產(chǎn)生長期持續(xù)的效應。
2.記述感恩事件
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感恩心可以促進幸福感。在積極性(Positivity)一書中,Barbara Fredricson使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述感恩情感發(fā)生時的感受:“感恩在此時發(fā)生。這一刻,你意識到有人在傾力地幫助你,或是你的心靈受到某種觸動。當你體驗這種感情的時候,你由衷地希望能夠回報幫助你的人;或是將愛傳出去?!?/p>
感恩活動的干預范式是“記述感恩事件”。在一個系列研究中,Emmons and McCullough[6]指導被試寫出五件感恩的事情。被試分成兩組,其中一組連續(xù)十周每周一次列出五件感恩事件;另外一組連續(xù)三周每天一次記述感恩事件。干預結束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被試自我報告的心理幸福感更高,不良健康癥狀減少,健康行為增加。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一組被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煩擾的被試中,感恩干預導致他們積極的情緒、良好的睡眠以及更豐富的社會交往。
Lyubomirsky[12]等人對于影響感恩效果的變量似乎更感興趣。這些變量包括干預實施頻率、被試的努力程度和追求幸福的動機、是否將活動變成日常習慣等。
干預實施頻率被證實與幸福感有關。每周一次記述感恩事件的被試幸福感提高,而每周三次記述感恩事件的被試幸福感沒有變化。經(jīng)常性的練習顯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研究者指出很可能過于重復的練習讓人厭倦因而失去作用。感恩影響了幸福感,但是它的效果受到實施頻率的影響。如同體育鍛煉,適當?shù)倪\動有益身體,但是過量運動導致倦怠,最終徒勞無功。
努力程度和追求幸福的動機是感恩干預是否成功的重要變量。在一個持續(xù)四周的實驗中,Sheldon and Lyubomirsky[13]發(fā)現(xiàn)對待干預態(tài)度積極以及對幸福感有內在追求動機的被試干預效果更好。此外,他們還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影響干預效果的變量將感恩變成習慣植入日常生活。這個變量影響了干預的持續(xù)性,在干預結束后它對于幸福感的影響仍然持續(xù)了六個月[14]。
3.幫助他人
在幫助他人與幸福感之間也存在著正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幸福的人更傾向于從事有益社會的行為。研究者[15]隨機贈予被試5美元或30美元,并告知他們當天必須將這筆贈款花掉,他們可以選擇花在自己身上,也可以花錢幫助別人。結果發(fā)現(xiàn),將錢花在別人身上,例如給慈善機構捐贈、給親人買玩具、請朋友吃飯等,這些被試獲得的幸福感高過將錢花在自己身上的被試。結果還發(fā)現(xiàn),為他人花多少錢并不重要,花5美元的被試獲得的幸福感與花20美元的被試沒有差異。
積極情感不僅來自于具體的幫助行為,對自己助人事件的回憶也產(chǎn)生幸福感。研究者[16]讓被試連續(xù)一周記述幫助他人的行為。與對照組比較,回憶組被試一個月后的幸福感獲得顯著的提升。
然而,做好事的數(shù)字僅僅是衡量幸福感諸多因素之一。Lyubomirsky 等人[17]發(fā)現(xiàn)時間性對于幸福感很重要。在一個持續(xù)六周的研究中,將五件助人行為集中在一天實施的被試比參照組幸福感更高;但將五個事件分散在一周完成的被試并不比對照組更幸福。研究者指出某些助人行為本身比較微小,只是舉手之勞,每天一件的分散開來實施就會變得微不足道。另一個影響幸福感的因素是助人行為的多樣性和新鮮感。每周換花樣幫助他人的被試幸福感提升,連續(xù)10周都做同樣好事的被試并沒有幸福感的改變。
在Martin Seligman的五個成功和幸福的要素中,人際關系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人際關系給人們帶來幸福。助人行為是發(fā)生在人際關系中的正能量,它促進良好的關系、提升了自尊情感、開啟積極情感與人際互動之間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研究發(fā)現(xiàn),助人行為促進了積極情感,積極情感又催生了更多助人行為的出現(xiàn)。兩者互動的結果是個人的幸福和社會的和諧。
4.影響積極心理干預的因素
更多影響積極心理干預效果的因素還包括干預持續(xù)的時間。干預時間越長,效果越好[18]。長時間的干預可以幫助人們將練習活動轉變?yōu)樯盍晳T從而堅持不懈的實施。自主選擇和結果預期也影響干預效果。一部分被試在實驗開始之前便被告知干預的目的是提升幸福感,然后他們可以在干預組和參照組之間選擇其一;另一部分被試沒有被告知研究目的,被隨機分在實驗組和參照組。兩者比較,前者干預后抑郁癥狀減少、幸福感提高[19]。這是因為,自愿選擇實施干預的被試,比隨機安排進入實驗的人們具有明確的目標。與自我一致的目標提升動機,他們更認真地實施規(guī)定的練習。此外,如果被試獲得社會支持,干預效果更好。親人或朋友鼓勵被試建立信心。特別是當被試遇到困難或最初的新鮮感消退時,社會支持的存在尤其珍貴。不僅如此,周圍的人們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并且提供反饋幫助被試審視自己的進步。
對影響因素的研究,提高了干預的效率,使得活動安排有的放矢。很顯然,干預結果如何,取決于人與活動之間是否匹配。人各有特點,它們表現(xiàn)在價值觀、人格、動機、力量和需要等各個方面。這些不同特點使得人們對不同干預活動的回應程度也各有不同。因人而易設計的干預活動對于提升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更有效。
1.積極干預并不意味著否定消極
實際上,個體的情感和體驗中都不可能消除負面的成分。從數(shù)量上看,消極情感是積極情感的兩倍[20]。從人類大腦功能上說,它對消極事件和情感的處理速度,遠高于對積極事件的處理。在進化的過程中,這種功能具有延續(xù)基因的作用——如果人們關注路邊盛開的玫瑰而忽視了潛伏草叢中的毒蛇,他們就會失去性命,基因會消亡。如今人們處于一個比較安全的環(huán)境,無須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但是人們的大腦機制并沒有什么改變,它仍舊偏向于優(yōu)先處理消極情感和否定事件。某些積極干預的活動就是對大腦這種傾向的矯正。例如,“記述快樂事件”要求人們寫出三件積極體驗。經(jīng)常進行這個干預練習的人們會有意識地關注和回憶積極事件,而不是習慣性地讓消極事件占用大腦空間。相似的練習是寫感謝信并當面呈遞信件。它可以使人們的記憶從對人際關系導致的傷害和怨懟的膠著轉投向對朋友和親人的體貼和關愛的感恩上來。積極的干預是在承認和接受消極存在的前提下進行的,參與干預的雙方都有必要清楚,沒有消極體驗的積極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2.積極干預是科學驗證的有效方法
對于使用積極干預的治療師來說,一個重要的任務是確保他們所使用的“積極”不被來談者視為“臆想”的活動。積極心理學的力量之一就是使用科學的方法對 “常識”性的結論提供實證支持。與從前的心靈雞湯提供的快速簡易改變方法不同,它通過使用來談者的力量和內在資源幫助人們克服挑戰(zhàn),從而獲得真實的、長效的改變。眾多的干預方法已經(jīng)獲得實證支持。治療師有必要向來談者告知這一情況。事實上,當人們確信干預活動是經(jīng)科學檢驗被證實有效時,他們在練習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诶硇运伎甲龀龅臎Q定給人的行動以動力和信心,有助于促進干預效果。
3.積極干預中的文化要素
由于來談者越來越多樣化,文化的要素需要加以考慮。例如,東方文化中的相互依存的自我觀[21]將幸福視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對于家庭社會所承擔的責任;而西方文化中的獨立的自我則將幸福看作是自主和自我決定的過程。東西方自我觀有異,幸福感的來源和影響因素也一定有所不同。積極干預需要靈活和變通來適應個體和文化的差異,避免單純從本文化視角出發(fā)解讀幸福的傾向。
從1998年正式宣告誕生至今,積極心理科學走過了16個春秋。時間雖短,但它提供了有用的方法和手段,產(chǎn)生了重要的啟示。它告訴人們心理學并非僅僅是有關疾病的健康科學,它的內涵比此更寬泛。心理學關乎工作、教育、洞察力、愛、成長和玩耍[22]。心理學惠及的不僅是具有臨床問題的群體,它也通過開發(fā)力量、關注“積極”,幫助正常人群克服生活的挑戰(zhàn),獲得人生的成功和幸福。
[ 1 ]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55(1):34-43.
[ 2 ] Tugade M M, Fredrickson B L.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86:320-333.
[ 3 ] Fredrickson B 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Special Issue, 2001,56:218-226.
[ 4 ] Fordyce M W. Development of a Program to Increase Personal Happines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77,24:511-521.
[ 5 ] Fordyce M W. A Program to Increase Happiness: Further Studie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83,30:483-498.
[ 6 ] Emmons R A, 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84:377-389.
[ 7 ]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et al.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60:410-421.
[ 8 ] Sheldon K M, Kasser T, Smith K, et al. Personal Goals and Psychological Growth: Testing an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Goal-Attainment and Personality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2,701: 5-31.
[ 9 ] King L A. The Health Benefits of Writing about Life Goal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1,27:798-807.
[10] Burton C M, King L A. Effects of (Very) Brief Writing on Health: The Two-Minute Miracle[J].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008,13:9-14.
[11] Lyubomirsky S, Dickerhoof R, Boehm J K, et al. Becoming Happier Takes both a Will and a Proper Way: Two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s to Boost Well-Being[J]. Emotion, 2011,11(2):391-402.
[12] 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Schkade D.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111-131.
[13] Sheldon K M, Lyubomirsky S. How to Increase and Sustain Positive Emotion: The Effect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Visualizing Best Possible Selves[J].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06,1:73-82.
[14] Dunn E W, Aknin L B, Norton M I.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J]. Science, 2008,319(21):1687-1688.
[15] Otake K, Shimai S, Tanaka-Matsumi J, et al. 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Kindness: A Counting Kindnesses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6,7(3):361-375.
[16] 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Schkade D.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05,9:111-131.
[17] Sin N L, Lyubomirsky S.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Session, 2009,65:467-487.
[18] Sin N L, Lyubomirsky S.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Session, 2009,65:467-487.
[19] Nesse R M. What Good Is Feeling Bad—The Evolutionary Benefits of Psychic Pain[J]. Sciences, 1991,31:30-37.
[20] Markus H,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98(2):224-253.
[21] Seligman E P. Building Human Strength: 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J]. APA Monitor, 1998,29(1):12-19.
【責任編輯:張躍雙】
OnWaysofImprovementofSubjectiveWell-Being:PositivePsychologyIntervention
SunXiaoji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China)
The researches in the area of 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well-being are review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activities,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and their lasting months, and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on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ll-established interventions is focused on: “Ideal Self”“Counting Blessings” and “Kindness acts”. Meanwhile, a few general issues that worth nothing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subjective well-being; way of improvement
2014-07-23
2014年度遼寧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立項課題(2014lslktzixlx-02)。
孫曉杰(1966-),女,山東榮成人,東北財經(jīng)大學副教授,博士。
2095-5464(2014)06-0831-04
G 447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