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摘要:本文是一篇農村教學一線教師對課程改革的一些嘗試和反思,打破了原來逐課教學的方法,進行了誦讀為主,整單元推進的語文教學方法的嘗試,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對課程改革進行了一些反思。
關鍵詞:集中識字 誦讀 整單元推進 反思
2003年2月,剛登上講臺的我,正好趕上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課改熱潮。作為工作在西北農村一線的教師,課改經歷也許能反映農村學校課程改革的些許歷程,以下是我的一些嘗試與反思,但愿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竞退伎肌?/p>
一、對于新課程的探索和嘗試
課程改革剛開始時,我參加了一系列的培訓學習,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北京四中張毅老師的學生自教自學的方法和魏書生老師的班級管理。
張毅老師將下學期的數學教材在放假前,分章節(jié)安排給學生,要求學生自己備課,開學后根據教學進度學生自己講課,并將學生自己證明的定理,以學生姓名進行命名,如甲定理。由于這種方法讓學生有了極大的成就感,學生年齡、學識結構、理解能力相差不大,學生在備課、講課時,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學生的困惑之處,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魏老師將班級事務細化到了每一件事,每一分鐘,有專門負責花草的,有專門檢查日記的……全班學生輪流當班長,對班級出現的各種情況在班會上進行匯總,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表揚和量化評比,這種班級管理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成了班級的主人,在行使主人翁權利的同時,也具有了強烈的責任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起來,這比班主任和幾個班干部管理效果要好得多。在這樣的班級管理中,一切好的習慣都會養(yǎng)成。無論是張毅老師的教學方式還是魏老師的班級管理,都是以學生積極主動為出發(fā)點的。這讓我想起了那句話:“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而不是為了教。”這為我課程改革的嘗試提供了借鑒。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讓語文教學更有效、更適合學生的實際?”回顧自己的學習生涯,我發(fā)現除了字詞外,語文中,我記住的更多的是經典的篇目,而對這些篇目,教師當時的講解我已經忘得一干二凈了。我不禁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分析段落、歸納主題,講解寫法,這些究竟有什么用呢?教學是教學生的,不是練教師的。教學主要看學生學會了多少,不是教師教了多少。于是,2004年的秋季開始,我打破了原來逐課教學的方法,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先讓學生集中識字,再誦讀課文,最后寫感受,整單元推進,課內外閱讀結合。集中識字的具體做法是:將一個單元的生字詞,由學生歸類、整理在一起,說出自己識記的方法,然后練習書寫、組詞、造句。需要提出的是,書寫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時常開展一些書寫比賽、展示,可以評一些班級小書法家,激勵學生。每月組織一次聽寫比賽,看誰寫得又對又好看,評出書寫之星。在識字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課文,自己朗讀有困難的可以請教師或小組長領讀?;A要求是熟讀,背誦教師指定的課文或段落。拔高要求是另外背誦自己喜歡的課文或段落。基礎要求是要經過達標和檢查,熟讀就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準確、流利地讀完文章,不加字,不少字,不重復,不漏句。誦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完后,就是寫感受,也要有專門的寫話本,可以寫對某一人物的喜歡及原因,也可以寫對某一句子的喜歡,凡此種種,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就行。由于沒有對課文進行分析和講解,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我把節(jié)省的時間用于課外書籍的閱讀,每一周,我都從圖書室借來書籍,引導學生自己確定閱讀計劃,讀后寫寫閱讀心得。每過一段時間,教師針對這段時間閱讀的書籍,出一些題進行競賽或搶答,評出每月的閱讀之星。我布置的語文作業(yè)也就成了這三塊——識記、寫話本、寫心得。
二、對課程改革的一些反思
(一)校長應該是課程改革堅定的決策者、實施者
人們常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痹囅?,如果沒有崔其升校長的堅定執(zhí)行和強力推進,杜郎口中學能否取得課改的巨大成功?一個好的校長,就應關注教學,有魄力地支持教師的課改實踐,對于有益的經驗和做法要推廣,不能瞻前顧后、前畏后懼。崔其升校長在改革之初,就果斷地將講課超過10分鐘的教師趕下了講臺,我想,他還是承擔了很大壓力的。
(二)一切探索和嘗試的出發(fā)點都應該是學生
我想,這次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目的,主要還是更好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探索和嘗試的時候,心中一定要記著學生,凡事多問問:這種方式是否更適合學生?這么做是否更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綜觀改革成功的案例,沒有一個不是把學生發(fā)展放在首位的。
(三)改革不能完全摒棄傳統(tǒng)
我國有幾千年的教育歷史,許多教育經驗都是前人實踐的成果,就我個人感覺,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在內容設置和思想教育上甚至優(yōu)于現代教育。現代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過于側重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弱化了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許多初中畢業(yè)生成了“殘疾人”——近視眼、羅鍋,而古代似乎禮、樂、射、御、書、數齊全,以知書達禮作為讀書人的標志,雖然現代教育同樣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但體、美、勞在課程中能占多大比例,在評價衡量中又有多少分量呢?這也許就是有那么多“高分低能人”的原因吧!
儒家的思想教育一度被我們稱為奴化的教育,是讓人們順從,服務于統(tǒng)治階級的教育。我要說的是,如能將人奴化,就這種教育方式本身而言是成功的。當今的中國,如何才能讓我們在物質不斷富裕的同時,精神水平不斷提升呢?古人的教育方式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他們將行為準則和為人處世的方法(德育內容)用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押韻對偶的短句)編進教材,如《三字經》,既教文化,又教做人,等孩子長大了,這些規(guī)范也在他們的思想深處根深蒂固了。這就好像心里暗示一樣,當這種規(guī)范存在于他們內心深處的時候,就如中了心理暗示一樣,他們自然而然地按照規(guī)范做事。否則,他們就會很痛苦。不像現在,德育缺乏一種能種植在孩子思想深處的規(guī)范及方法,雖然有守則有規(guī)范,但又有哪個孩子能完整地說出守則和規(guī)范的內容呢?
課程改革系關教育的大事,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結合個人的教學經歷和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認為:教師培訓是前提;實踐嘗試是關鍵;總結反思是保證。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