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斌
摘 要: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既要注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歷史思維能力,真正提高其整體水平;此外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程改革;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267-01
《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即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關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學習、理解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了解新課程改革的特點,挖掘和利用新課程的有利因素,大膽開展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研究,獲得了一些經驗和體會。
一、要注重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
進入高一的學生思想活躍,喜歡追根溯源,這一時期正是歷史學科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訓練閱讀能力的最佳年段,那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帶著問題仔細讀
課本本身有著非常明顯的優(yōu)點。單元、課、目、段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閱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課前寫在小黑板上,或上課后迅速簡要地寫在黑板旁邊,好讓學生閱讀時心里裝著問題,有目標。可采用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法。
2、提問討論受啟發(fā)
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就前面給學生的思考題向學生提問檢查閱讀的初步效果。同時讓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向教師提問,由教師解答。通過互問互答指導學生對帶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進行梳理歸類,找出解答問題的論據和方法。對于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講自己的觀點,大家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這樣,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重要問題的理解和記憶。
3、思考總結求深化
在“閱讀”和“討論”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接觸和理解到許多課本知識,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就要求學生對閱讀了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后果,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將知識的各部分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tǒng)的有機整體。這樣,有助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鞏固已掌握的知識。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歷史思維能力,真正提高其整體水平
1、要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 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
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一個學生在《從隋亡唐興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煬帝心胸狹窄、不容賢才是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會出現“貞觀之治”是與唐太宗愛護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該生從人才的角度分析隋滅唐興,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膽而可貴的。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引導他們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疑義,求得解決,這樣才能進步。
2、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首先,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長河,任何人都有發(fā)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當然,質疑不是推翻一切,例如我在講到文化大革命中經濟建設和外交取得的成就,有同學說這是文革的功勞,在這里老師要給與引導。 其次,在教學上要發(fā)揚民主,為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一定要加以保護。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
首先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要給予學生自主備課的時間,學生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借助工具書、中學教材、上網等方式自行掌握一些常識、概念或開展探究,對照老師發(fā)下的主要學習目標、課前思考題等資料進行適當準備,還應與自己身邊或自己關注到的國內外相關事件和現象相聯系。這是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前提環(huán)節(jié)。課題的確定可能有多種方式。教師提供的課題學生未必就感興趣,因此學生還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和確定課題。如:男同學從自己的穿著想到“西裝與社會的進步”,女同學從文藝作品中看到婦女纏足聯想到“纏足與放足的歷史”, 有些涉及近現代史的研究性課題,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參觀訪問等活動進行研究。在組織調查活動之前,教師和學生應當根據選定的研究性課題,擬訂調查的主題和目的,選擇調查的對象和范圍,確定調查的方法和過程。通過實際的調查,整理調查的材料和數據,對事實進行分析,作出結論,形成調查報告。
四、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歷史學科歷史文化璀璨奪目、人文特點突出。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高。
如,在講授司馬遷、李時珍、曹雪芹、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或充滿激情地把司馬遷忍辱負重寫就史學巨篇《史記》,李時珍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二十七個春秋完成《本草綱目》,曹雪芹在貧病饑寒交加中創(chuàng)作文學巨著《紅樓夢》等堅強的意志,以及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動、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養(yǎng)成高貴的品質,樹立以民族、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己任的遠大理想。
總之,新課程改革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出發(fā)。在實施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手段,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