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習勤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如今“土豪”已經(jīng)代替“白富美”“高富帥”成為最熱的流行詞?!巴梁馈痹猓?1)地方上有錢有勢的家族或個人。(2)特指鄉(xiāng)村中有錢有勢的惡霸。(3)一方的首領。(4)解放前紅色政權對大地主階級剝削者的稱呼,和“劣紳”并列(“劣紳”指的是大資產(chǎn)階級剝削者)。那么現(xiàn)在的土豪早已不是這些解釋了,解構當代土豪的含義,我們可以把土豪拆開解釋,當今社會上有很多的有錢人,土是長期的文化背景養(yǎng)成的一種氣質(zhì)類型,豪是指某種生活方式,比如說豪擲千金。所以從這個背景來說,契合了整個社會。他們擁有大量財富,行為比較出位,通過外在裝飾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階層,但是思想境界、文化水平和品味都不高。網(wǎng)絡游戲里,“土豪”是指無腦消費的游戲玩家;現(xiàn)實世界中,“土豪”則是富而不貴群體的代名詞。如今的土豪不再被簡單地定義為一個貶義詞,它是含有一定調(diào)侃的成份,逐漸成為了一個中性詞。
1.仇視—調(diào)侃—理性。
土豪為何成為流行詞,它背后存在什么樣的社會心理呢?有人把土豪解釋為又土又豪氣。在中國的傳統(tǒng)語境中,土豪是個貶義詞,一說起土豪,就和劣紳、欺男霸女等詞匯聯(lián)系到一起?,F(xiàn)在土豪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父輩時代的“打土豪,分田地”。 在近來的網(wǎng)絡文化中,土豪的性質(zhì)逐漸在中性化,大眾對于土豪的態(tài)度不再是仇視的、敵對的,哪怕一方面是在嘲笑土豪的品位,另一方面,未嘗又不是一種羨慕嫉妒呢?但是既然能說出“土豪,我們做朋友吧”,說明中國大眾社會心理的轉變,不再是一味仇富,而是承認自己對于金錢的渴望,把現(xiàn)實中的貧富差距以一種幽默輕松的方式化解了,人們雖然不認同土豪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但這并不表明人們不愿意成為“土豪”。大眾更為關注的是“豪”而非“土”。 人們之所以向往“土豪”,是因為處處充滿潛規(guī)則和“拼爹”現(xiàn)象的社會現(xiàn)實下,普通民眾走向成功、進入上層的渠道變得越來越狹窄,在一定程度上人們對通過知識或者個人能力來改變現(xiàn)狀、改變命運已失去了足夠的信心。在這種功利浮躁的心態(tài)驅(qū)使下,正如外媒所說,跟“土豪”拉關系,最好是直接嫁給“土豪”則成為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成功捷徑。雖然不很光彩,但卻比一直蝸居在社會底層要強多了。人們對于土豪有著矛盾而又復雜的心態(tài),既嫉妒土豪的財富,又看不起土豪的奢侈消費方式。許多人是當面巴結,背后鄙視;當面贊美,背后嘲笑。土豪,由原先的仇視到現(xiàn)在開心地調(diào)侃,再到逐漸形成的理性寬容,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的寬容理性已經(jīng)成為主流,引發(fā)了人們對于“土豪”現(xiàn)象的深層次含義做出理性思考。
2.物質(zhì)與精神落差懸殊。
我們身邊的“土豪”現(xiàn)象比比皆是,如江蘇一男子用500萬現(xiàn)金拼成羊肉卷作為聘禮迎娶新娘;遼寧一家長怕女兒受委屈,花1000萬買下了幼兒園;安徽馬鞍山一對新人婚禮上,新娘的母親送給女婿價值400萬的豪華車作為結婚禮物。針對這些現(xiàn)象,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李明潔說:“‘土豪’的流行與近些年國人‘暴發(fā)戶’式地瘋狂購買奢侈品,財大氣粗卻不講文明禮儀等都有密切關系?!?“土豪”現(xiàn)象反映出一部分國人的“財富觀”存在偏差,對于財富的支配缺乏價值層面的引導,物質(zhì)與精神文明之間存在斷裂與落差?!啊梁馈?,是對無腦消費、拜金主義的一種嘲諷,對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價值觀的批判?!边@種嘲諷本身是一種建設性的力量和帶有積極的意義,“就是敦促國人文明消費,減少對物質(zhì)上的盲目崇拜,提高自身精神文化修養(yǎng)?!薄巴梁馈爆F(xiàn)象所反映出的是一種中國式財富觀的觀感與外國人比起來是有一定落差的。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將自己總財產(chǎn)的85%捐出做慈善事業(yè);2008年比爾蓋茨表示將自己名下的財產(chǎn)悉數(shù)捐給他和妻子名下的慈善基金,他的三個小孩僅能得到他幾百萬美元遺產(chǎn)。這在我們中國社會是很難理解的,子承父業(yè)父母把盡可能多的財產(chǎn)留給下一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在國外,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是脫胎于基督教文明的,在基督教文化背景里大家通過捐出財富令自己可以更接近上帝,這是他們的基本價值觀。他們認為所有的財富是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的,就應該大家共同來擁有,那些閑錢與其放在銀行不動,不如用來造福社會。[1]這種境界可能是我們現(xiàn)在還無法理解的。這也是中國人與外國人的財富觀的差別。財富代表人的物質(zhì)資產(chǎn)的擁有,作為一個社會人,物質(zhì)財富不是全部,還要有精神的扶持。近七成的美國富豪認為衡量人的成功與否標準是家庭和睦,他們更看重家庭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獲得財富價值。[2]
1.堅持物質(zhì)、精神相統(tǒng)一。
在建國前三十年,我們重視精神財富忽視物質(zhì)財富,而改革開放到今天,又過分地關注物質(zhì)財富,國民的物質(zhì)財富不斷增加,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社會的價值導向幾乎都是名利錢,這樣就使得我們的社會誤入歧途。有些人為了金錢、地位,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未免得不償失。社會的發(fā)展前進不單單是靠豐富的物質(zhì),還需要精神做支柱,沒有精神支撐著,物質(zhì)只是一個空中樓閣,隨時都會坍塌。如果只看重物質(zhì),沉醉于金錢權利帶來的享受,最終會迷失自我,物質(zhì)只是一個載體,精神才是人類的靈魂,沒有了靈魂的人,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在物質(zhì)富裕的同時,精神同樣也要富有。完全不考慮物質(zhì)也是不現(xiàn)實的,只有在有了物質(zhì)的基礎上,才能升華精神。物質(zhì)是基礎,精神是上層建筑,二者缺一不可。物質(zhì)與精神是人類社會的兩大基石, 只有物質(zhì)和精神共同發(fā)展,兩者協(xié)調(diào)進步才會構成社會和諧。
2.人的最終價值在于奉獻。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同樣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但最終有的人功業(yè)千秋,永垂不朽;而有的人卻悄悄而去,沒有給后人和社會留下一點有價值的東西。誰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那么,怎樣的人生才算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呢?當來自美國的安田博士對中國的姑娘們宣揚“為人民服務”的時候,很多的中國人被深深震撼。安田只是借用了這句中國人熟悉的語言罷了。愛因斯坦說:“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看他得到什么?!?歌德說:“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創(chuàng)造價值。”這個創(chuàng)造價值不就是奉獻嗎?人來世間走一遭,時間短暫,吃喝玩樂、金錢名利都是轉瞬即逝的東西,普適性不高、持續(xù)時間不長、和諧度低,只能滿足自己一時的欲望,對他人對社會共享性低。[3]而人對他人的奉獻卻是出于真心,人對社會的奉獻卻是出于真情。無論你是有錢或者沒錢,有地位或者沒地位,只要你愿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為社會為他人奉獻,這是沒人可以阻擋的,也是大家都認同和接受的。普適度、持續(xù)性、和諧度都是最高的。世間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唯有人的奉獻精神最珍貴。只有奉獻才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力量和才干;只有奉獻才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智慧和聰敏;只有奉獻才能顯示出一個人的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雷鋒精神為何流傳至今,就是因為他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來。[4]這就是奉獻,無私的奉獻,不求任何回報,后世永遠銘記,他的價值得到了升華。奉獻才能真正實現(xiàn)和確認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如果對社會只講目的不講手段,只講權力不講義務,只講消費不講創(chuàng)造,只講享受不講奉獻,那這個人就失去了人生價值。一個民族只有大家都想著為他人為社會奉獻,這個政黨才能強大。
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是一個循序漸漸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時間很難完成。封建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從萌芽到成熟用了上千年,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確立也用了幾百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信服于上億民眾也需要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腳踏實地、立足當下、以長遠的眼光看未來,由此刻做起、從點滴做起。
[1]盧風.啟蒙之后(近代以來西方人價值追求的得與失) [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3(1):6.
[2]王麗榮.淺談我國道德教育的統(tǒng)政化傾向[J].現(xiàn)代哲學,2001(1) :10.
[3]宋惠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解讀[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7) :28.
[4]謝曉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