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黎,蔣 毅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體育科學系,湖南 婁底417000)
體育源于生活,并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學校體育應以人的生活為根基,加強體育與生活相結合的主體意識,使體育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內容。學校作為育人的基地和場所,應發(fā)揮其良好的教育作用和廣泛影響,讓體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其最終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有助于學生構建自身的生存價值和生活方式。學校體育是學生生活體育的開端,體育生活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學校體育的終極目標。
體育源于生活,亦內在于生活。體育產生于人類的生產生活,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它逐漸在社會文化發(fā)展潮流中找到了新的立足點,富有了新的內涵,不僅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其作為人類強身健體的一種方式,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提供了堅實保障。
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fā)展需要是體育存在與發(fā)展的本源。在原始社會,人類為尋找食物而跋山涉水,為射殺獵物而拋石擲棍,為追捕野獸而奔跑,為防備野獸的傷害而采用滾動、滾翻、騰起等方式與野獸搏斗。由于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便形成了走、跑、跳、投、攀、爬、格斗等運動技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有意識地把原始人類的走、跑、跳躍、投擲、格斗等生存手段加以創(chuàng)造性改進,便成了今天的田徑、武術等運動項目。體育運動既有著深沉的生活淵源,又蘊涵著濃厚的鄉(xiāng)土生活氣息。獅子和龍是吉祥、喜慶、歡樂的象征,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農村到城市,隨處可見獅子和龍的藝術形象,為了讓獅子和龍的形象更加生動,人們開始模擬獅子和龍的行為動態(tài),創(chuàng)作出各種各樣的舞蹈,并不斷改進,最后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龍獅運動。可見,生活蘊含著體育的元素,體育更源于生活。
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保?]同樣,沒有生活的體育是“死”體育。學校體育應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這也是學校體育的起點。
從生活出發(fā)的學校體育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學校體育符合學生的身體發(fā)展需要,與學生的內在身心發(fā)展一致。從生活出發(fā)的學校體育,不是將體育消解在生活中,而是以生活為依托,以學生生活的社會性為切入點。因此,學校體育運動項目要向學生的社會生活延伸,選擇社會生活中常見的體育鍛煉項目進入課堂,這不僅能夠保證學校體育知識傳播的有效性,而且生活化的體育內容更能增強學校體育的生命力、促進人的交往、增進人的情感,培養(yǎng)人的良好生活習慣。學校體育回歸生活不是指之前與生活隔離的體育重新回到生活,而是指高于生活的體育“回到”生活。學校體育既從生活中出發(fā),又于生活中進行,但并不意味著體育消融于生活,而是指學校體育成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生活中的體育訴求,其高于社會生活中的體育內涵,使學校體育成為社會生活體育的先導,走在社會生活體育的前例。因此,學校體育回歸生活,不是無條件地迎合社會,而是要求學校體育引導社會生活中的體育。
學校體育回歸生活,已成為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潮流,學校體育生活化勢在必行。體育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快樂與幸福,這與學校體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必須回歸體育的本源,即回歸人的真實生活,向適應人生活的方向進行改革。強調學校體育回歸生活世界,這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應試教育帶來的結果依舊是中小學生在升學壓力大的環(huán)境中成長,體育課時間被別的課程所擠占;大學生為繁重的課業(yè)而忙碌,為嚴峻的就業(yè)形勢而擔憂。學習之余,大多數(shù)學生把時間花在玩手機、上網、玩游戲、看電視等消遣性的活動上,校園里快節(jié)奏、“超負荷”的學習生活和消遣性的娛樂活動使得學生的生活與體育相偏離。
“不懂體育的校長不是好校長”[2]。但在辦學成績和政績面前,絕大多數(shù)學??粗氐娜允翘嵘龑W校名譽和影響辦學成績優(yōu)良的競技體育,把過多的關注、大量的金錢用在學校運動隊參加省、全國級別競技體育項目比賽上,缺乏對學生生活化體育的選擇,忽視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益的生活體育氛圍的營造和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使得生活與學校體育漸行漸遠。學校體育對學生需要和興趣的疏離,亦是對體育本源的背離。從體育的發(fā)展視角而言,學校體育的“獨立”,意味著與生活世界的剝離。
學校體育來源于生活,它是勞動、娛樂、休閑的生活活動方式[3]。然而,當今的學校體育背離了本源,逐漸從現(xiàn)實生活中分離出來,不斷向系統(tǒng)化、學科化方向靠近。在體育目標上,考慮的是社會需求,而不是學生的個體需求。學校體育的內容多以專門的競技運動、規(guī)范體育運動技術及體能練習為主要任務。目前,學校體育的內容比較單調,大多是簡單地重復走、跑、跳、投等內容。體育方法也單一,教師多注重灌輸式教育,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思維開發(fā)。學校體育的教學模式常以教師為主導、按運動技術結構循序漸進地進行講解、示范、練習、糾正錯誤動作。學生是學校體育的教育對象,也是生活的主體。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完全實現(xiàn)學校體育生活化。其一是出于安全考慮,學校不敢向學生開設具有挑戰(zhàn)性和刺激性并受學生喜好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攀巖、登山、山地自行車等;其二是出于對體育場館的維護和管理,學校體育設施不敢向社會開放;其三是學生體育鍛煉的需要受到限制,引發(fā)了學校體育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
要做到讓體育走進學生生活,讓體育回歸自然,就必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將真實的生活背景運用于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這是生活走向學校體育的必然趨勢。
學校體育生活化需要構建全新的體育目標體系。學校體育應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改進教學模式,提倡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將群眾在體育生活中喜愛的體育項目,如趣味運動項目、氣排球、3 人籃球等,運用于學校體育教學中,把課堂歸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其成為教學的主人,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生活視野,開闊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適應現(xiàn)實生活的能力,使其在生活與體育之間建立一種內在聯(lián)系,為生活走進學校體育提供基礎。
學校體育走向生活,應突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制約,發(fā)揮學校體育的育人功能,體現(xiàn)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生活化,教育內容的適用化,學生喜愛的濃厚化。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以提高學生生活質量為目的,將健身性、娛樂性、休閑性、適用性強的體育運動項目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運動技能,享受體育帶來的生活樂趣。
學校體育走進生活,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體育發(fā)展的需要。就學生個體而言,學校體育走進生活,可以充實學生的課余時間,有效緩解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體質。就社會體育而言,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服務行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制度的完善,要求了能使大眾強身健體的各種項目需有扎實功底,技能過硬的健身指導員、私人教練、健康理療師等專業(yè)人員指導。若今后這些服務行業(yè)的從職人員絕大多數(shù)來自高職院校與體育專業(yè)類相關的學生,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體育走進生活實際,能更好的為社會大眾服務。
學校體育走向生活,是高校體育改革與發(fā)展的趨向。從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需要而言,大學作為學校向社會過渡的臨界點[4],承擔著終身教育引領者的使命。在終身體育成為世界各國學校體育追求的終極目標下,學校體育走向生活則是實現(xiàn)終身體育目標的必經之路和必然選擇。
體育與生活相融合,生活中有體育,體育也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健康教育和強身健體為志趣的學校體育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填充物,而是學生學習生活技能、形成生活態(tài)度、獲取生活經驗的重要載體。因此,學校體育應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生活世界相聯(lián)系,在生活世界中找到新的生長點。學校體育絕對不能脫離生活世界而孤立存在。相反,應該積極地同社會生活相融合,讓從社會生活中走出來的學校體育再回到社會生活之中去。
當前學校體育與生活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學校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滿足學生生活需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向學校體育延伸。例如體育文化節(jié)、體育周、運動會、體育社團等校園文化活動,都是學校體育活動的構成。這些校園文化體育活動,不僅培養(yǎng)和發(fā)揮了學生的體育技能,還增進了學生之間在生活與學習上的交流。此外,學校組織的各種層次和形式的體育活動,都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對健康的責任感,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tài)度。在社會層面上,學校體育與政治活動融合,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學校體育與經濟活動融合,產生運動消費,提高經濟效益;學校體育與文化活動融合,提高了人的生活品質;學校體育與社會活動的融合,能搭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體育生活化是學校體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向。學校體育的生活化,要求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組織形式等需具有生活的內涵、形式和價值,將健康教育、終身教育貫穿其中,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學校體育教育、社會生產生活和社會體育活動的主體,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150.
[2]楊穎飛,和錫健,馮兆麗.淺談學校體育生活化的內涵特征[J].科技信息,2010(13):137-145.
[3]李延超,李源,田露.當前學校體育發(fā)展應樹立的科學認識[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7):75-79.
[4]王紹建,龔正偉.學校體育的后現(xiàn)代意蘊-回歸生活世界[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