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琳
(中共大連市委黨校 公共與社會管理教研部,遼寧 大連 116013)
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問題解決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的穩(wěn)定、社會的發(fā)展及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習近平同志一直關注和重視民生問題,主政浙江期間在 《浙江日報》的“之江新語”專欄曾撰寫過“要拎著 ‘烏紗帽’為民干事”和“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等重要觀點[1]。十八屆一中全會結束后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就民生問題做出鄭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其后多次講話中許多精辟的論述和獨到的見解,都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民生問題的關注與重視,并形成了具有深刻內涵的民生觀。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民生觀,不僅對加深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全面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推動改善民生發(fā)展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最重視的就是人,最關注的就是人民的生活。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fā)點就是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其最終目標是在無產階級解放基礎上實現人類解放、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馬克思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行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2]79可見,馬克思對民生的理解就是,通過生產資料的生產,滿足人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這種生產本身就是社會對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活動的物質基礎。而改善民生,從根本上講,就是在發(fā)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努力促進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完善,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2]243
中國共產黨自執(zhí)政以來一直關注和重視民生問題。毛澤東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民生觀。他將“為人民服務”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宗旨,創(chuàng)立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黨的群眾路線??谷諔?zhàn)爭時期,還提出“發(fā)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政經濟工作總方針,既精辟地揭示了財政與經濟客觀存在的相互關系,又起到了改善軍民生活,有力推動陜甘寧邊區(qū)生產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共同富?!钡拿裆^。他認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保?]116“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fā)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保?]128并在1992年南巡講話中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重要標準,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之一。江澤民及其“三個代表”的民生觀強調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落實到發(fā)展先進生產力、發(fā)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4]胡錦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民生觀堅持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根本目的。要求在實踐中“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保?]
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論,為習近平處理民生問題提供了基本原則,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成為習近平民生觀的直接理論來源。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保?]4這番話被認為是新一屆黨中央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對改善民生的第一追求。在此基礎之上,習近平同志更深刻地把握了民生工作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提出了“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工作思路,成為我國民生工作實踐基礎上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
堅持群眾路線的核心是“為民”,即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認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毛澤東創(chuàng)立了黨的群眾路線,并在 《論聯合政府》中高度評價了人民的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7]1031“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保?]1097習近平曾引用過毛澤東的話來解釋群眾路線的重要性,他說“毛澤東同志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8]可見,理論和實踐層面都證明了只有科學認識人民群眾的地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才更加有利于改善和解決民生問題。只有將堅持群眾路線,樹立正確的群眾觀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才能更好地體現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
堅持群眾路線的重點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在天津職業(yè)技能公共實訓中心調研期間,習近平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xù)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fā)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huán)。2014年4月28日下午,習近平在同南疆五地州負責同志座談時說,辦民生實事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說到做到,使民生工程成為民心工程。在談到改善民生時,習近平還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边@已經指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方針原則和工作重點,習近平在對民生工作的具體調研中還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在河北省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總書記盤腿坐在唐榮斌家炕上,同鄉(xiāng)親手拉手,詳細詢問他們一年有多少收入,糧食夠不夠吃,過冬的棉被有沒有,取暖的煤炭夠不夠,小孩上學遠不遠,看病方便不方便。如此的關心足可見總書記對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視,對民生工作做到細致入微的要求。正如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講話中,在多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考察調研中多次指出的,“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6]5習近平還在講話中詳細闡述對民生問題的愿望和要求,并為新一屆領導集體確立了民生目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比罕娐肪€執(zhí)行得如何,歸根結底看民生問題解決得怎樣。著力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這是對群眾路線最好的解釋。“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關系國運。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fā)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p>
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此后又多次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行闡述。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笨梢?,中國夢歸根結底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必須要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實現,同時,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實實在在地解決民生問題,為人民謀福祉,使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
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無論是國民人均收入,還是教育、醫(yī)療、就業(yè)、社會保障都取得了極大改善。其中,就業(yè)作為民生領域的重大問題,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就業(yè)質量和就業(yè)水平穩(wěn)步提高;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加快推進,社保待遇水平也在穩(wěn)步提升。但是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民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意味著民生問題得到了全部解決。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產與消費有所失衡,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各類社會矛盾日益增多的問題,再如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帶來的就業(yè)的結構化矛盾凸顯,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城鄉(xiāng)間不均等問題,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不可回避的難題。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只有從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角度出發(fā),推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xiāng)居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加大對就業(yè)、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快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步伐,使廣大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
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習近平同志不止一次的回應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民生的期待,他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绷暯酵緦鉀Q民生問題不僅提出了現實要求,還落實在各項具體民生內容上,更加強調了共同富裕的最終價值取向?!拔覀円S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上持續(xù)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wěn)步前進?!保?]26總之,民生問題無小事,群眾利益大于天。重視民生,不斷改善民生,才是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題中之意和最終理想,也是研究習近平民生觀的核心價值取向。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 [EB/OL].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3/sljsanzh/szqhbj/t20031009_1763196.shtml.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7.htm.
[6]人民日報社理論部編.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毛澤東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EB/OL].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3-12/26/c_118725368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