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川
(中國海洋大學外語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中的宗教用語及翻譯探討
徐中川
(中國海洋大學外語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美國是一個宗教信仰濃厚的國家。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巨大影響滲透到了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引起信仰上帝的美國人民的共鳴,歷任美國總統(tǒng)都會在就職演講中或者引用《圣經(jīng)》典故,或者效仿《圣經(jīng)》文體,以增強演講的感召力和鼓動性。另外,在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中的《圣經(jīng)》用語翻譯方面,存在盲目照搬《圣經(jīng)》中文本譯文的問題,造成了中文譯文與《圣經(jīng)》原文的意義和精神上的不對等。為此,本文指出譯者應(yīng)遵循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原則,進行獨立翻譯,力爭在最大的程度上使譯文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思想和精神。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圣經(jīng)》;宗教用語;照搬;獨立翻譯
美國是世界上科技最發(fā)達、經(jīng)濟最繁榮、物質(zhì)生活最豐富的國家。在美國,憲法規(guī)定了政治與宗教的分離及公民的絕對信仰自由。美國人狂熱地追求財富,追求奢華的物質(zhì)生活,這一切都使人認為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但事實上,世俗化只是美國的表面特征,宗教信仰的烙印在美國隨處可見,宗教(主要是基督教)的巨大影響滲透到了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美國,“每10個人中就有9個人自稱相信上帝,有6個人每天祈禱,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上帝是美國民主的道德引導力量,有4個人每周去教堂?!保ㄓ诟?2006:14)正如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在其首任就職演講中所說,“沒有人能比美國人更堅定不移地承認和崇拜掌管人間事物的上帝?!狈▏骷?、政治家托克維爾在對美國進行了考察后說,“世界上沒有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人的心靈保持如此大的影響。”(于歌2006:24)現(xiàn)在,一兩百年過去了,基督教對美國人的影響依然強大。這從歷任美國總統(tǒng)在就職演講中的《圣經(jīng)》用語使用中即可管中窺豹。
從美國首任總統(tǒng)華盛頓到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巴馬的幾乎每篇就職演講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們用圣經(jīng)中的語言來給予美國人民以信心、激勵和勇氣的例子。他們或者引用《圣經(jīng)》典故、格言,或者效仿《圣經(jīng)》文體風格,從而增加了演講的神圣性與莊重感,易于引起信仰上帝的美國人民的共鳴,使演講更具感召力和鼓動性。
1.引用《圣經(jīng)》典故、格言
《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堪稱一部基督教文化的百科全書。它對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諸方面都有著深刻而深遠的影響,因而成為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時引經(jīng)據(jù)典的重要源泉。翻閱歷任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引用《圣經(jīng)》典故、格言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里僅舉兩例(以下的加黑體為作者強調(diào)):
(1)喬治·沃克·布什總統(tǒng)在2001年1月的首任就職演講中有這樣一段話:
And I can pledge our nation to a goal:W hen we see that wounded traveler on the road,we w ill not passto the other side.
上邊的這句話中引用了《圣經(jīng)·新約》中 “路加福音”第10章中“好撒瑪利亞人”(The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的故事。故事中,一個律法師問耶穌怎樣才能得到永生。耶穌告訴他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又要愛鄰居如同愛自己。律法師問誰是鄰居,耶穌便給他講了一個人被強盜洗劫并被打個半死,一個祭司和一個利未人先后路過,卻都視而不見地走過,最后是一個撒瑪利亞人看到后動了惻隱之心,將其救起的故事。講完后,耶穌問那律法師,三個人中誰是遭洗劫者的鄰居呢?律法師回答是那個救了他的撒瑪利亞人。后來,在西方就把“好撒瑪利亞人”作為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好鄰居”的同義語。這里小布什引用圣經(jīng)典故,表明了他及他的政府堅決保障弱勢群體利益的決心。
(2)林肯在1865年3月的連任就職演講的結(jié)尾處說:
W ith malice toward none,w ith charity for all,w ith firmness in the right as God gives us to see the right,let us strive on to finish the work we are in,to bind up the nation’s wounds,to care for him who shall have borne the battle and for hiswidow and his orphan,to do allwhichmay achieve and cherish a just and lasting peace among ourselves and with all nations.
林肯就職演講之際,南北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北方勝利在即。在這個非常簡短的演講的前半部分,林肯再次重申了廢除奴隸制的必要性,而在演講最后這一段,他話鋒一轉(zhuǎn),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喊出了“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心存寬容”的心聲,道出了他同南方人重做兄弟,共建國家的期盼。這一格言的語意出自《圣經(jīng)》“以弗所書”第4章,“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lián)絡(luò),竭力保守圣靈所賜合二為一的心。”
2.模仿《圣經(jīng)》文體
《圣經(jīng)》不僅是一部宗教經(jīng)典,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在文體上,它有著用詞典雅、莊重,使用動詞+not的古式否定結(jié)構(gòu),多用平行結(jié)構(gòu),段落簡短、段數(shù)多等特點。為了達到神圣、莊重、古樸、氣勢恢宏、清晰流暢的效果,以增加演講的感染力,贏得民眾的信任和支持,美國總統(tǒng)在就職演講中常常模仿《圣經(jīng)》中的以上文體風格。現(xiàn)僅就動詞+not的古體否定式結(jié)構(gòu)和平行結(jié)構(gòu)的運用做一介紹(以下的加黑體、雙下劃線為作者強調(diào))。
(1)動詞+not的否定結(jié)構(gòu)
現(xiàn)代英語的否定結(jié)構(gòu)主要有兩種,一種是be動詞+not,一種是助動詞或情態(tài)動詞+not,而14世紀前,英語中的否定結(jié)構(gòu)僅有一種,即動詞+not,這種結(jié)構(gòu)在《圣經(jīng)》中俯拾皆是(覃先美2004:106),如:
A.And God came to Laban the Syrian in a dream by night,and said unto him:Take heed that thou speak not to Jacob either good or bad.(Genesis 31:1)
B.Judge not,that you be not judged.(Matthew 7:1)
C.Ibeheld the transgressors,and was grieved,because they kept not thy word.(Psalms 119:158)
這一古體否定結(jié)構(gòu)使文體既顯古雅、莊重,又顯得神圣、正式,因而這一結(jié)構(gòu)常常被美國總統(tǒng)用于他們的就職演講中,以增強鼓動性和感召力。如:
A.Happiness lie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work.(Franklin Roosevelt:First Inaugural Address)
B.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our country. (John F.Kennedy:Inaugural Address)
C.Our fate as a nation and our future as a people rest not upon one citizen,but upon all citizens.(Lyndon Johnson:Inaugural Address)
(2)平行結(jié)構(gòu)的運用(下邊句子中的雙下劃線為作者所加)
《圣經(jīng)》中常用平行結(jié)構(gòu)(重復同一句型結(jié)構(gòu)),構(gòu)成排比句,這種結(jié)構(gòu)能起到節(jié)奏鮮明,增強語勢的效果。在《圣經(jīng)》中,這種結(jié)構(gòu)比比皆是,僅舉一例:
Maymy cry come before you,O Lord;
giveme 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yourword.
Maymy supplications come before you;
deliverme according to your promise.
Maymy lips overflow with praise,
for you teachme your decrees.(Psalms 119:169)
在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中,平行結(jié)構(gòu)也常常被用到,由于篇幅所限,現(xiàn)僅舉一例:
老布什總統(tǒng)在其1989年1月的就職演講中就大量地運用了平行結(jié)構(gòu),比如他在該演講的第7、8、9三段中就連續(xù)運用了4個平行結(jié)構(gòu),大大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鼓動性:
Great nations of the world aremoving toward democracy through the door to freedom.Men and women of the world move toward freemarkets through the door to prosperity.The people of the world agitate for free expression and free thought through the door to themoral and intellectual satisfactions that only liberty allows.
We know whatworks:Freedom works.We know what’s right:Freedom is right.We know how to secure amore just and prosperous life forman on Earth:through freemarkets,free speech,free elections,and the exercise of free will unhampered by the stat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century,for the first time in perhaps all history,man does not have to invent a system by which to live.We don’t have to talk late into the night aboutwhich form of government is better.We don’t have to wrest justice from the kings.We only have to summon it from within ourselves.Wemust act on whatwe know.I take asmy guide the hope of a saint:In crucial things,unity;in important things,diversity;in all things,generosity.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中宗教用語使用的另一方面還可從對“上帝”一詞的不同稱謂中體會到。在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中對“上帝”的稱謂多種多樣,當然用的最多的是God一詞。God這一稱謂幾乎在每位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中都能找到,在有的就職演講中這一稱謂還會出現(xiàn)多次(如在里根首任就職演講中出現(xiàn)5次,在奧巴馬首任就職演講中出現(xiàn)4次)。除了God這一稱謂外,在美國總統(tǒng)演講中對“上帝”的稱謂還有the Almighty Being,the Great Author,the Parent of the Human Race (以上3個稱謂見于 “華盛頓首任就職演講”),the Patron of Order, the Fountain of Justice,the Protector,the Infinite Power,the Almighty Being,the Divine Being,Divine Providence, the Almighty Ruler of Nations(此稱謂見于“林肯首任就職演講”),Almighty God,Heavenly Father,Lord(以上2個稱謂見于老布什就職演講),等等。當然,大多數(shù)美國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還會以“Thank you.God bless you and 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或類似的表達方式結(jié)束,來祈愿上帝保佑美國和美國人民。總統(tǒng)演講中各式各樣的對“上帝”的稱謂以及這種結(jié)束演講的方式,充分說明了包括政治家在內(nèi)的美國人民對上帝的敬仰和對基督教信仰的虔誠,說明了基督教信仰對美國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
如上文所述,為了喚起民眾的認同感和共鳴,贏得民眾的理解、支持和合作,美國總統(tǒng)常常在就職演講中引用《圣經(jīng)》典故、格言。但一些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的譯者在翻譯某些典故、格言時,常常不假思索地照搬《圣經(jīng)》中文譯文。這樣的譯文或者不顧原文盲目加譯,甚至照抄,或者沒有充分體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中西文化差異,造成了中文譯文與《圣經(jīng)》原文的意義及精神上的不對等。
英國翻譯家泰特勒提出的翻譯三原則(許鈞,穆雷 2009:74)中,第一條即是“譯者應(yīng)精通原作語言和題材,完全再現(xiàn)原作的思想”。美國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提出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觀(許鈞,穆雷 2009:75),認為要從譯文接受者的反應(yīng)出發(fā),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形式對應(yīng)。英國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認為(許鈞,穆雷 2009:78),翻譯應(yīng)是“用一種等值的語言(譯語)的文本材料去替換另一種語言(源語)的文本材料”?;蛘呶覀兛梢愿爬ǖ卣f,譯文應(yīng)該與原文在意義、思想和精神上等值。盡管100%的等值難以達到,但譯者應(yīng)該向這一方向做最大的努力。
從以上原則來審視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講,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某些圣經(jīng)用語的譯文似有值得商榷之處?,F(xiàn)舉數(shù)例,略作探討。
(1)The Scripture says,“And let us not be weary in well-doing,for in due season,we shall reap if we faint not.”
以上出自克林頓總統(tǒng)的第一次就職演講。對引自《圣經(jīng)·新約全書·加拉太書》中這句話的翻譯,就我所見,都是這樣譯的:“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氣餒,到了時節(jié),必有收成。”(余憶飛等2007:390)或“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保ù抻赖?2005:376)
克林頓在做這一演講時,美國正處于戰(zhàn)后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經(jīng)濟蕭條中,失業(yè)率高,消費能力萎縮,國民士氣低落。演講中,克林頓以“變革”和“復興”為主題,號召結(jié)束“僵持停頓、放任自流”的時代,特別強調(diào)美國青年要關(guān)心弱勢群體,為美國理想做出新的奉獻。克林頓引用《圣經(jīng)》中這句話,就是為了激勵美國青年不斷地行善、奉獻。這里似乎和“喪志”(loss ofwill)并無關(guān)系。以上引的兩個譯文基本照搬了中文《圣經(jīng)》中的譯文,屬于無謂的“多譯”,違背了翻譯的等值原則。本句似可改譯為“我們行善,不可停歇,若不倦怠,到了時節(jié),必有收獲。”
(2)Here beforeme is the Bible...,opened to a timeless admonition from the ancient prophetMicah:
“He hath shewed thee,O man,what is good;and what doth the Lord require of thee,but to do justly,and to lovemercy,and towalk humbly with thy God.”(Micah 6:8)
以上出自卡特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對于《圣經(jīng)·舊約·彌迦書》中這句引文,袁賀、談火生(2007:410)是這樣翻譯的:“世人吶,耶和華已指示你何謂善。他向你所求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保焕钇錁s(2006:318)的譯文與以上譯文大同小異:“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謂善,他何求于你呢?只要你行正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就與你的神同行?!?/p>
卡特就職時距離尼克松總統(tǒng)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不足三年時間,盡管其前任福特總統(tǒng)做出了許多努力,但美國社會和民眾對總統(tǒng)及政府的不信任仍未消除??ㄌ匾脧涘葧械倪@句話就是為了警示自己要服從神的訓誡(admonition)、遵從神的旨意:行善、行公義,以挽回民眾的信任和信心。而上述兩個譯文中的“他向你所求的是什么呢?”、“他何求于你呢?”語氣偏弱,與原文帶有要求、命令的語氣不符,譯為“他要求你做的是什么呢?”更為貼近原文本意。另外,李其榮譯文的最后一句“就與你的神同行”中的“就”字純屬多余。
(3)(for the Almighty has his own purpose.)“Woe to the world because of offenses;for itmust needs be that offenses come,butwoe to thatman by whom the offense cometh.”
本例出自林肯總統(tǒng)1865年3月做的第二次就職演講。那時南北戰(zhàn)爭接近尾聲,北方軍隊勝利在即。在演講中,林肯引用欽定本《圣經(jīng)》(King James Version)的《新約·馬太福音》第18章第7節(jié)這句話,借助神的力量,再次強調(diào)了奴隸制的罪惡性以及對廢除奴隸制的堅定決心。而袁賀、談火生(2007)和岳西寬、張衛(wèi)星(2009)卻未顧及到上述引文的出處,照抄了和合本的中文譯文“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豈不知和合本中文譯文與欽定本圣經(jīng)中的英文并不對應(yīng),而是對應(yīng)的《新標準修訂版圣經(jīng)》(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等中的英文,其英文表述是:“Woe to the world because of stumbling blocks!Occasions for stumbling are bound to come,butwoe to the one by whom the stumbling block comes!”這樣就造成了以上譯文與林肯演講中引文在內(nèi)容、意義上的不對等,也就違背了翻譯過程中應(yīng)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則“信”。根據(jù)林肯演講中引用的文字,此句應(yīng)譯為:由于罪惡而世界遭苦難;罪惡總是要來的,但那作惡之人必受苦難。
(4)Let both sides unite to heed in all the corners of the earth the command of Isaiah— to “undo the heavy burdens and let the oppressed go free.”
以上出自肯尼迪總統(tǒng)1961年的就職演講,這句話引自《圣經(jīng)·舊約·以賽亞書》第58章第6節(jié),用以呼吁冷戰(zhàn)中的美蘇兩大敵對陣營攜手合作,避免戰(zhàn)爭,造福人類。對此句,岳西寬、張衛(wèi)星(2009:262)是這樣翻譯的:讓雙方聯(lián)合一致,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奉行以賽亞的訓誡——“解下軛上的索……讓被壓迫的得到自由。”袁賀和談火生(2007:374)的譯文是:讓我們雙方攜起手來,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都聽從以賽亞的遺訓:“解下軛上的索……讓被壓迫的得自由?!憋@然,上述的兩個譯文中“解下軛上的索……讓被壓迫的得(到)自由”基本是照抄和合本圣經(jīng)的中文譯文(只是,這兩個譯文都毫無必要地給加上了破折號或省略號),這兩個譯文對應(yīng)的原文是《新標準修訂版圣經(jīng)》(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等中的英文,其英文表述是:“to undo the thongs of the yoke,to let the oppressed go free.”因而上述譯文中的 “解下軛上的索”與肯尼迪總統(tǒng)演講中的“undo the heavy burdens”根本不對應(yīng),更不用說在意義上對等了。實際上,肯尼迪在演講中引用的 “undo the heavy burdens and let the oppressed go free.”出自欽定本《圣經(jīng)》(King James Version),應(yīng)譯為“卸掉身上的重負,讓被壓迫者得自由?!绷硗猓鲜鲆闹小癶eed in all the corners of the earth the command of Isaiah”,岳西寬、張衛(wèi)星(2009)譯為“奉行以賽亞的訓誡”,似為搭配不當,改為“聽從以賽亞的訓誡”或“傾聽以賽亞的訓誡”更好。
(5)The promise of America was born in the 18th century out of the bold conviction that we are all created equal. (Bill Clinton:Second Inaugural Address)
本句中,“we are all created equal”顯然來源于《圣經(jīng)》中的“上帝造人”說。而在我見到的該篇演講的所有中文譯文中都把它譯成了“人人生而平等”(余憶飛等2007:392)或“人生來皆平等”(www.chinaenglish.com.cn: 2007),而沒有依據(jù)翻譯的動態(tài)對等原則使譯文和原文在意義和精神上等值?!叭巳松降取边@一譯法在深層意義上的缺失,使中文譯文的接受者(即中國讀者)無法體會出基督教信仰對美國政治、文化的巨大影響。根據(jù)不必拘泥于形式而更應(yīng)重精神的翻譯對等原則,翻譯此句時可有所添加,似可改譯為“我們?nèi)巳硕际怯缮系燮降鹊貏?chuàng)造的”。
總之,幾百年來基督教一直在對美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正因為此,幾乎每位美國總統(tǒng)都會在其就職演講中引用或模仿基督教的經(jīng)典 —— 《圣經(jīng)》中的典故、格言或文體,以便拉近與民眾的心理距離,增加演講的權(quán)威性、莊重性和感召力,以贏得民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另外,從對上述5個譯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翻譯美國總統(tǒng)演講中引用的圣經(jīng)語句時,首先在內(nèi)容上要“信”,即忠實于原文,不可無視原文出處而盲目照搬已有的譯文。另外,在翻譯過程中要重視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使譯文不僅做到“信”,還要做到“達”,即使譯語的讀者對原文能達到源語文化層面的理解,因為“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同時也是文化的移植過程”(李晶 2001:193)。
美國總統(tǒng)在演講中引用的圣經(jīng)語句是為文本服務(wù)的。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權(quán)利、有責任根據(jù)圣經(jīng)語句的來源版本、語言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任東升 2000:61),遵循動態(tài)對等的翻譯原則,進行獨立翻譯,力爭在最大程度上使譯文再現(xiàn)原文的意義、思想和精神。
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1991).New York:The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House.
Holy Bible(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1997).United Bible Societies.
www.chinaenglish.com.cn:2007-10-20
崔永祿(2005).美國總統(tǒng)演講集萃[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李 晶(2001).直譯·意譯·形似·神似[A]/崔永祿(2001).文學翻譯佳作對比欣賞[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李其榮 (2006).美國歷屆總統(tǒng)就職就職演講辭(全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任東升(2000).譯者如何對待《圣經(jīng)》內(nèi)容的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12)。
許 鈞,穆 雷(2009).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
于 歌 (2006).美國的本質(zhì):基督教新教支配的國家和外交 [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余憶飛等(2007).美國歷屆總統(tǒng)就職演說[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袁 賀,談火生(2007).美國歷屆總統(tǒng)就職演說全集[M].北京: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
岳西寬,張衛(wèi)星(2009).美國歷屆總統(tǒng)就職演說[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