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臨汾041004)
“語態(tài)”是當謂語表示一個動作時,主語和它可以有兩種不同關系,即主動關系或被動關系。在表示主動關系時,謂語的形式稱為主動語態(tài);在表示被動關系時,謂語要用另一種形式,稱為被動語態(tài)[1]。可見,英語語態(tài)是動詞的一種語法范疇,表達主語和動詞謂語之間的語法和語義關系。主動語態(tài)表示主語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被動語態(tài)表示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被動語態(tài)是各種自然語言的共性范疇,它同人的認知體驗密切聯(lián)系。
認知語義學派提出用“理想化認知模型”研究自然語言中概念語義范疇和概念結構。“理想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ICM),是人根據(jù)經(jīng)驗建立的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各種相對固定的關聯(lián)模式,對人來說,各種ICM是“自然的”經(jīng)驗類型?!笆┦篓C動作–受事”也是一個基本的ICM。本文主要以動詞意義的認知語義分析為基礎,利用事件的理想化認知模式(ICM of Events)對基本語態(tài)的認知語義基礎進行深入的剖析。
在概念結構中主語和賓語分別為“焦點”和“背景”,在通常情形下主語(焦點)比賓語(背景)凸顯,這是主動句;在特殊情形下,凸顯狀況會發(fā)生倒轉,賓語比主語凸顯,也就是說賓語變成了焦點,主語變成了背景,這是被動句的情形。
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焦點和背景分別在動作的承受者和執(zhí)行者之間互相轉換,其焦點也就決定了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指向。語法指向性是指詞語在語法平面上支配或說明的方向[2]。例如,他們打死了一只老虎(They killed a tiger)。動詞“打死”(kill)的指向是從主語指向賓語。英語動詞概念化時語法指向是確定的,有關的動詞就只能表示已經(jīng)確定方向的動作行為,也就是說動作的起點和終點已經(jīng)確定,比如上述例子中“kill”的語法指向就是確定的[3]。這種隱性的語法特征進入句子時就要求外在的形式加以明確。英語被動語態(tài)包含動作的承受者(以R表示)、被動語態(tài)的標記式(以be+V.-ed表示)和動作的執(zhí)行者(以A表示)”簡化為“R+‘be+-V.-ed’+A”。例如:(1)The window was broken.(2)The song was composed.例句(1)表示窗戶是打破的,例句(2)表示歌曲完成了作曲。在這兩個例句中,動作的執(zhí)行者(A)沒有出現(xiàn),動作的承受者“the window”和“the song”被放在了主語位置,作為焦點,以示強調,諸如此類的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指向性指向的是主語位置上的動作的承受者(R)。又比如:(3)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he boy.(4)The song was composed by a singer.例句(3)表示這個窗戶是被那個男孩打破的,例句(4)表示這首歌是由一位歌手寫的曲子。在這兩個例句中,“the boy”和“a singer”作為動作的執(zhí)行者(A),放在介詞“by”后,處于突顯狀態(tài)。正是因為動作的執(zhí)行者作用于動作的承受者,才致使行為明顯,諸如此類的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指向性指向的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A)。
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具有關聯(lián)標記性。共存于單個詞、短語或構造里的不同范疇,其取值的組合有的是無標記的,這種“無標記性”關聯(lián)又稱作自然關聯(lián),它定義出的是原型的情形;另一些組合則體現(xiàn)出程度不等的“標記性”。從理想化認知模式(施事–動作–受事)來看,無施事出現(xiàn)的被動態(tài)是被動結構的原型,從“關聯(lián)標記性”概念來看,這種無施事出現(xiàn)的被動態(tài)則被標定成被動結構的無標記性原型,語義結構由“受事+狀態(tài)”構成,它描述的是受事者在外力影響下所形成的狀態(tài)[4]。例如:(5)I am surprised.(6)I am surprised at his behavior.基于上述論斷,例句(5)作為一個表示狀態(tài)的無施事被動句(受事N+BE+V-en分詞)是例句(6)的原型句式,也就是無標記性原型。相對于例句(5)而言,例句(6)(受事N+BE+V-en分詞+其他介詞+施事)則屬于有標記性的被動表達。
英語被動語態(tài)都含有“be+V.-ed”標記式表示,它表示一定的意義,即施動性為最典型意義。也就是說,句子中若含有be+V.-ed的符號標記,本句話必定帶有被動含義,具有施動性。主語都是動作的承受者或感應者。例如:(7)English is spoken in their country.(8)I am satisfied with your work.這組例句有一個共同點:不管動詞形式如何變化,都含一個標記式“Be+動詞過去分詞”(“be+V.-ed”)。他們的語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施動性,表被動意義。他們都含動作的接受者和致使動作的發(fā)出者。例句(7)的實施者都隱身化了,但實施者有其范圍限制。不是別的國家,而是他們國家的人說英語;例句(8)表示“我對你的工作感到滿意”,這份工作有致使作用,工作致使我感到滿意?!拔摇边€是處于接受者的位置。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英語被動語態(tài)都含有“be+V.-ed”標記式表示,它表示一定的施動性。
由于概念角色的凸顯狀況發(fā)生倒轉,也就是“焦點”和“背景”的位置交換,主動句就變成了被動句。語法范疇和語法結構本身是有一定意義的,因此改變一個詞語的位置和它的語法地位就會引起語義變異[5]。例如:(9)a.Every husband loves his wife.b.His wife is loved by every husband.在a句中“his”指的是“every husband”,句子的意思是“每個丈夫都愛自己的妻子”。但在b句中指示語“his”移到了句首,它只能指示句子以外的某個已知的人,結果就出現(xiàn)了有趣的語義變化:“每一個丈夫都愛那個人的妻子”。這是個典型的“語義變異”現(xiàn)象,足以說明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變換導致了難以預料的語義變異。
本文在理想認知模型下研究了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標記性和施動性,在焦點背景法則下研究了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指向性和變異性。在認知視域下研究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語法語義特征,從深層揭示英語被動語態(tài)的本質,具有較強實用性和針對性,對于加強語法語義能力和技能意識大有益處,對于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1]張衛(wèi)東,胡建華.英語主、被動語態(tài)語義不對稱現(xiàn)象簡析[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25-26.
[2]王志軍,韋漢.論英漢被動句式的衍生[J].外國語,2002(3):45-46.
[3]熊學亮,王志軍.被動句的原型研究[J].外語研究,2002(1):20-23.
[4]石毓智.英漢動詞概念結構的差別對其被動表達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6):40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