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懷柔101400)
漢語中英語借詞詞義發(fā)展的認知闡釋
張博
(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懷柔101400)
英語借詞在被引入漢語后,會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經(jīng)歷認知加工,產(chǎn)生詞義的變化和發(fā)展。本文擬從概念隱喻、轉喻與類推三個認知過程入手,探索漢語中英語借詞詞義發(fā)展的內在因素和機制,為借詞研究提供動態(tài)研究的認知新視角,并試圖給借詞翻譯與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
英語借詞;語義發(fā)展;認知闡釋
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可以敏銳地反映一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但凡出現(xiàn)新鮮的事物或新的技術和觀念,就會伴隨著新詞的出現(xiàn)或舊詞的改變。新詞的產(chǎn)生方式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借詞。隨著不同語言社會間的交流不斷加深,借詞的數(shù)量與日俱增,與之相關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及漢語中的英語借詞研究頗受國內學者的關注。然而,大多數(shù)研究集中在對漢英借詞的來源、借入方式和構成、意義的靜態(tài)描述上,多依托于音位、構詞等基礎語言學分析、翻譯分析以及社會文化分析(陶岳煉,顧明華2001;馬睿穎2008;許愛軍2009;郭鴻杰2002;王宏遠,楊瑛2006;高建坤2011)。對于借詞進入目標語后語義發(fā)展的關注度明顯不夠,而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挖掘借詞語義發(fā)展模式的研究更是鮮有出現(xiàn)(王欣2012)。
借詞的引入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選取一個時期的借詞進行簡單的羅列分類并不能揭示借詞形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與此同時,借詞在進入目標語后,必須與其語言系統(tǒng)和文化背景進行匹配,這都離不開人的思維和認知過程。相較英語中的漢語借詞,漢語的英語借詞數(shù)量較大、類型豐富、語義變化較多。因此,本文擬對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進行歷時動態(tài)分析,著重從概念隱喻、轉喻、類比三個機制入手,探究借詞語義發(fā)展的模式,為借詞研究、翻譯和教學提供新的視角。
認知語言學以體驗哲學為基礎,強調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Lakoff&Johnson 1999)。認知語言學關于“認知”的內涵是指人對世界的感知、經(jīng)驗、觀察事物的方式如何影響人們對語言的使用,特別是在同樣符合語言規(guī)范的條件下如何選擇不同的詞與句子來表達非客觀意義(楊彬2008)。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發(fā)展的認知語義學研究包括原型和范疇化理論、理想認知模式、概念隱喻和轉喻、類推機制、概念整合理論等。
人所理解的意義并非對客觀世界一對一的反映,而是經(jīng)過認知過程,獲得經(jīng)驗范疇,形成概念,而后通過詞匯化產(chǎn)生詞語(王寅2007)。英語借詞在借入漢語時,形成了自身的語義范疇,但這一范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陀^世界的變化,目標語的需求以及人的思維轉變,都會引起英語借詞詞義的變化。作為人類認知的重要思維方式,概念隱喻、轉喻和類推在借詞詞義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借詞語義深度漢化的促進力量。
1.概念隱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思想和行動中,尤其是在語言中,隱喻無處不在。Lakoff&Johnson(1980)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We Live by)一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conceptualmetaphor)理論,并把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實體隱喻和方位隱喻三種。概念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到另一個概念域的映射,強調范疇的相似性。通過映射,我們可以運用源域中的語言和推理的形式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概念隱喻有助于我們理解抽象域以及未知的事物。
英語借詞在進入漢語后,在借助概念隱喻的推動下,通常表現(xiàn)在原詞的基礎上,完成從一個范疇到另一個范疇的映射,擴大詞義。
“黑名單(blacklist)”一詞源自英國的牛津和劍橋大學。在中世紀初,學校規(guī)定將犯有不端行為的學生的姓名和行為列案記錄在黑皮書上。而今,黑名單已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名單的范疇中,人們借用這個表達法進行概念隱喻,表示很多領域中“不守行規(guī)、行為惡劣”的人,如經(jīng)濟領域中的某些“經(jīng)常賒欠不還、不守合同、不講信用的顧客”,都會上行業(yè)黑名單;而電話中或社交聊天工具中常常騷擾他人或不受歡迎的聯(lián)絡人也會被拉入黑名單。同時,一些不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產(chǎn)品也會被列入黑名單之中。黑名單的詞義已經(jīng)由原來的范疇,發(fā)展到了政治、體育、醫(yī)學、社會等范疇,用法更為靈活。
“軟著陸(soft landing)”原指航天器經(jīng)專門減速裝置減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著陸的著陸方式。經(jīng)過概念隱喻,該借詞從原來的物理航天域映射到經(jīng)濟域,描述“經(jīng)濟較平穩(wěn)緩慢下降或經(jīng)濟增長的勢頭平穩(wěn)地減弱”。
另有一部分英語借詞,在概念隱喻的認知過程中,常與其他漢語詞匯相結合,完成從源域到概念域的映射。此類借詞在隱喻中鮮有如上例子中單獨使用的情況。
“桑拿(sauna)”,又稱芬蘭浴,是指在封閉房間內用蒸汽對人體進行理療的過程。借入漢語后,詞義輻射到了其他不同的范疇內?!吧D锰臁敝浮坝謵炗譄?,令人渾身汗水外浸的天氣”?!吧D醚ā笔且环N烹飪腰花的方法,就是用鵝卵石加熱后放入炒好的腰花中,利用它的溫度,讓菜肴更鮮美一點。“汽車桑拿”在洗車業(yè)中是一個全新的洗車概念,是指利用高溫蒸汽桑拿機噴射蒸汽清洗汽車。桑拿這一借詞與不同的漢語詞匯搭配后,利用與源域中“蒸汽、高溫”等特點的相似性,擴展了新的詞義,并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詞組。
此外,“黑洞(black hole)”原是天體物理學中的概念,現(xiàn)可用于“債務黑洞、財務黑洞、文化黑洞”等;“混搭(mixmatch)”原指服裝界在穿衣時把風格、質地、色彩差異很大的衣服搭配在一起,而現(xiàn)在與其他詞匯搭配,應用廣泛,如“混搭文化、混搭音樂、混搭裝修、技術混搭”等?!盎齑睢彼坪跻呀?jīng)發(fā)展為了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個標新立異的代名詞。
2.轉喻
轉喻也是人類常見的一種認知機制。趙艷芳(2001)認為,一個物體、一件事情、一個概念有很多屬性,而人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屬性,即突顯屬性。對事物突顯屬性的認識來源于人的心理上識別事物的突顯原則。轉喻即通過突顯事物的一部分的某一特征來激活轉喻目標。與隱喻映射強調不同范疇間的相似性不同,轉喻映射強調的是同一范疇內的鄰近性和突顯性。 轉喻主要有兩種模式:同一領域內整體和部分的轉喻;同一領域內部分與部分的轉喻(李雪2012)。人的生活經(jīng)驗、思維方式、認識階段、情感旨趣等對突顯的選擇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使轉喻成為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
英語借詞進入漢語后,人們常通過轉喻認知識別的過程,改變詞義,創(chuàng)造新的漢語詞匯。這種從最容易理解記憶的突顯部分來把握新事物的過程可以減少人們記憶的負擔,符合語言經(jīng)濟原則。轉喻可以使借詞的語義對象發(fā)生轉移,如“酷(cool)”由原來指稱人發(fā)展到同時指稱物,詞義突顯也發(fā)生了轉移。從形容人有個性、瀟灑、特立獨行,到形容事物極好,或時尚獨特,這一借詞經(jīng)歷了多次的轉喻過程。
借詞語法功能、詞性的改變也是轉喻機制作用的結果。當下流行的說法“PS”源自Adobe公司發(fā)行的一款名為Photoshop的圖像處理軟件,是該軟件的縮寫形式。在進入漢語后,這一縮寫常被用作動詞,有時甚至直接縮略為“P”,如“PS一下,或這張圖明顯P過”。該借詞原來就是一種轉喻,以軟件名稱代指軟件的功能,在漢語中的動詞形式再次經(jīng)過轉喻,突顯了軟件實際操作層面的意義。
再如“秀(show)”,作為音譯詞,原指“表演、展示”,借入初期多為名詞用法,如“做秀、模仿秀、綜藝秀”等。但隨著該詞使用頻率和范圍的擴大,用作動詞的例子已屢見不鮮,如“秀恩愛、秀成語、秀幸?!钡?,突顯了該詞意義范疇內的動作意義。
此外,轉喻還可以改變借詞的感情色彩?!叭A爾街(Wall Street)”原指美國紐約的一條金融街,是美國大型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是美國乃至世界的證券交易中心。這一借詞本身也是由地方代替這一金融中心,屬于中性詞語,但進入漢語后,由于全球性危機以及中美經(jīng)濟關系等因素,被用作貶義的頻率較高,成為了美國壟斷資本主義、金融壓榨和剝削的代名詞。
3.類推
詞匯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類比推理的思維模式。借詞進入目標語后,隨著使用頻率的不斷增多,人們開始舉一反三,以借詞為參照物,仿造新的詞匯,以應對不斷涌現(xiàn)的新事物、新現(xiàn)象和新觀念。類推的認知機制為人們理解事物,命名新事物提供了便捷之道。這種借詞詞義的發(fā)展既經(jīng)濟簡潔,又新穎獨到,豐富了目標語的詞匯系統(tǒng)。
借詞詞義的類推變化十分靈活。由于漢語的特殊性,借詞類推一般表現(xiàn)為語素化,即英語借詞進入漢語后,其中一部分形成有意義的獨立語素,指稱意義擴大,表示“類”的概念,同其他漢語成分搭配,形成新的漢語詞匯,發(fā)展新的詞義。
“酒吧(bar)”一詞發(fā)展出了“網(wǎng)吧、書吧、水吧、茶吧”等?!鞍伞睆脑瓉頍o意義的音譯音節(jié)變成了有意義的獨立構詞語素,表示“有特定功能或設施的休閑場所”這一“類”概念。同理,從“脫口秀(talk show)”類推出“服裝秀、時裝秀、內衣秀”等;從“迷你裙(miniskirt)”類推出“迷你信用卡、迷你硬盤、迷你手機”等;從“的士(taxi)”類推出“的哥、的姐、摩的、面的”等;從“白領(white collar)”類推出“藍領、灰領、金領”等;從“黑客(hacker)”類推出“拼客、曬客、駭客”等。
相較從社會歷史原因分析英語借詞,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解釋英語借詞借入漢語后的詞義變化發(fā)展,能夠更深刻地認識詞義變化的內在原因和機制。概念隱喻、轉喻與類推是詞義變化的重要手段。上述分析有助于我們理解英語借詞變化和漢化的認知過程(李艷,施春宏2010)。借詞的發(fā)展離不開人和社會的因素,單純地從詞本身出發(fā)的研究并不可靠,只有從人、社會、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認知加工入手,才能認清借詞的動態(tài)發(fā)展。本文的分析為借詞詞義的發(fā)展和漢語詞匯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從認知角度考察英語借詞還能為翻譯和詞匯教學提供幫助。在翻譯借詞時,要考慮到詞義的變化,在漢語中經(jīng)過認知加工后詞義改變的借詞,譯回英語時不能照搬原來的譯入語,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而對于類推產(chǎn)生的新的漢語詞匯,可以仿照原英語詞匯,進行仿譯,這樣有助于漢語文化概念的推廣。與此同時,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一詞多義以及類推產(chǎn)生的結構相似但意義不同的易混淆借詞,從上述三個機制分析講解,更有助于漢語二語習得者理解和記憶。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借詞在引入漢語時,已經(jīng)存在認知加工,有范疇化、隱喻、轉喻等機制的作用(卜嘉西2012)。如軟著陸、黑洞、黑客等借詞,本身就是隱喻加工后借入漢語,而酒吧、PS、白領等借詞,本身就是轉喻加工后借入漢語。因此,今后研究借詞時可將本文的認知研究視角擴展到借詞借入時的認知加工過程,將借入機制與詞義發(fā)展機制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動態(tài)研究鏈。
此外,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漢語詞匯也將被引入英語中,屆時,英語中的漢語借詞詞義也會在認知加工的作用下,產(chǎn)生詞義變化。將本文研究方法套用到漢語借詞的研究和英漢借詞對比上,能為英漢兩種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范疇的認知過程提供更為詳盡和可靠的解釋,也有助于兩種語言的交流與發(fā)展。
本文多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難免主觀色彩較強,仍需更為科學的驗證,且文中所選詞語樣本較少,并不一定能夠全面地揭示漢語中英語借詞的詞義發(fā)展機制。同時,概念隱喻、轉喻和類推認知過程常導致借詞詞義的擴大,對于借詞詞義的其他變化形式仍需其他認知闡釋。今后應建立在強大的借詞語料庫上,以更為完備的認知語言學知識進行更為科學全面的借詞研究。
當今時代,信息飛速發(fā)展,新的詞匯不斷產(chǎn)生,新的借詞也不斷進入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英語作為影響力最大的全球性語言,在借入漢語后有助于漢語體系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對待英語借詞,我們不應采取“閉關鎖國”的態(tài)度,只有交流和互相借鑒,才能促進語言的發(fā)展。然而,我們也不應以“弱勢語言”為基點,一味遷就,為漢語體系帶來消極影響。合理的認知加工有助于借詞詞義適應目標語系統(tǒng)和文化背景,能夠為語言交流提供積極的推動力。本文從概念隱喻、轉喻和類推三種認知加工過程對漢語中的英語借詞的分析,恰好證明了英語的適應性,以及漢語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更好地揭示了不同語言系統(tǒng)內化外來語的認知機制。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G.&Johnson,M.(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Basic Books.
卜嘉西(2012).論漢語中英語借詞的隱喻現(xiàn)象[J].外語教學(科教導刊)(11)。
高建坤 (2011).現(xiàn)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說略[J].外語教學(科教導刊)(9)。
郭鴻杰(2002).二十年來現(xiàn)代漢語中的英語借詞及其對漢語語法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5)。
李 艷,施春宏(2010).外來詞語義的漢化機制及深度漢化問題[J].漢語學習(6)。
李 雪(2012).概念隱喻、概念轉喻與詞匯研究[J].外語學刊(4)。
馬睿穎(2008).英語中漢語借詞研究概覽[J].外國語言文學(3)。
陶岳煉,顧明華(2001).英語中漢語借詞的社會文化淵源及其語法、語用特征[J].外語與外語教學(11)。
王宏遠,楊 瑛(2006).近30年來英語借詞對漢語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學(6)。
王 欣 (2012).英漢借詞范疇化認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 寅(2007).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許愛軍(2009).英語中的漢語借詞及其生存狀態(tài)[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
楊 彬(2008).心智的門鈴[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趙艷芳 (2001).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