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洪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191)
語篇銜接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許洪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191)
銜接是語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語篇分析的重要課題。本文根據(jù)韓禮德和霍桑的語篇銜接理論,主張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中運用該理論中語法銜接的研究成果,有效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語篇閱讀理解能力。
語篇銜接;語法銜接;閱讀教學
銜接既是語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語篇分析的重要課題。銜接理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的6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Jakobson在1960年對文學語篇中由句法結(jié)構(gòu)和重復而形成的排比現(xiàn)象的分析被認為是對語篇銜接的最早研究。1962年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韓禮德)首次提出“銜接(cohesion)”這一概念,使“銜接”由一個普通詞匯變?yōu)檎Z言學術(shù)語,首次將銜接劃分為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兩大類。后來Hasan(哈桑)1968年又出版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的語法銜接》),對語法銜接做了較為詳盡的研究。書中提到“銜接的研究目的是發(fā)現(xiàn)語篇所具有的、區(qū)別于一群句子的特征”。德國篇章語言學家Harweg在1968年對語篇中由各種替代手段形成的銜接與連貫關(guān)系進行了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分析。再后來,Gutwinski在1976年從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的角度對文學語篇的銜接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盡管如此,語言學界普遍認為Halliday和Hasan于1976年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語中的銜接》)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創(chuàng)立。從此以后,Halliday和Hasan一直沒有中斷對語篇銜接的研究。(侯萬春2000:102-103)
關(guān)于銜接的定義,Halliday和Hasan指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是指篇章中語義上的各種聯(lián)系,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nèi)容。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對另一部分的理解起著關(guān)鍵作用,這兩部分之間就存在著銜接關(guān)系?!保℉alliday&Hasan 1976:4)在《英語中的銜接》一書中Halliday和Hasan多次提到:“銜接是一種語義上的聯(lián)系,銜接指的是語篇中的不同成分在意義上有所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這種聯(lián)系可能存在于同一個句子內(nèi)部的不同成分之間,也可能出現(xiàn)在兩個相鄰的句子之間,有時還可能發(fā)生在相距較遠的兩個成分之間。如果語篇某一部分對另一部分的理解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那么這兩部分之間就存在銜接的關(guān)系”(侯萬春2000:103)。例如:
The Anglo-Saxons passed on to us their farming vocabulary,including sheep,ox,earth,wood,field,and work. They must have also enjoyed themselves because they gave us theword laughter.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188)
本篇章包含兩個句子,先看第一個句子,在這個句子中,their要靠前面出現(xiàn)的Anglo-Saxons來理解, farming vocabulary的內(nèi)容要靠后面出現(xiàn)的sheep,ox,earth,wood,field和work來解讀。在第二個句子中,they和themselves都要靠前文中出現(xiàn)的Anglo-Saxons來理解,enjoyed要靠后面的 laughter來理解,因而這些都是銜接現(xiàn)象,一個句子內(nèi)部不同成分之間和兩個句子之間都因此而產(chǎn)生了某種聯(lián)系,使句群具有篇章性(語篇所具有的作為語篇的特征),便于讀者對于句子以及整個篇章的準確理解。
對于銜接的定義雖有不同的說法,但對于銜接這一語篇概念和理論重要性的認識已形成共識。如,黃國文認為,銜接“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nèi)容,它體現(xiàn)在語篇的表層結(jié)構(gòu)上……是語篇的有形網(wǎng)絡”(1988:10)。劉辰誕認為“篇表層結(jié)構(gòu)中的連接方式,因而是構(gòu)造篇章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夠幫助我們研究篇章內(nèi)的句子和作為交際事件的篇章之間是如何建立起聯(lián)系和關(guān)系的”(1999:18)。因此,作為英語教師,研究語篇的銜接關(guān)系,有助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利用銜接理論和知識指導學生理清篇章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從而準確理解和把握英語語篇。
在一個語篇中,會出現(xiàn)不同種類的銜接關(guān)系,這些不同的銜接關(guān)系共同作用,使語篇成為一個意義連貫的整體。目前,對于銜接的種類有不同的分法,Halliday和Hasan(1976:274)將其分為兩大類,即黃國文(1988: 10)書中所表述的語法銜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語法銜接包括照應、替代、省略與連接,詞匯銜接包括詞匯的復現(xiàn)關(guān)系和同現(xiàn)關(guān)系。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關(guān)注語法銜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語法銜接是指用語法手段進行的連接,它包括照應、替代、省略與連接。下面就以大學英語教材《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中的篇章為實例,分析語法銜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1.照應(reference)
照應指“用代詞等語法手段來表示語義關(guān)系”(黃國文1988:90),即用人稱代詞或者物主代詞(包括名詞性物主代詞)、指示詞、比較級或有比較意義的詞語來連接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起到前后呼應、承上啟下的作用。照應分為三類: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例如:
(1)In the eleventh grade,at the eleventh hour as it were,I had discovered a calling.It was the happiest moment of my entire school career.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Book I:5)
(2)The story of our English language is typically one ofmassive stealing from other languages.That is why English today has an estimated vocabulary of over one million words,while othermajor languages have far fewer.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186)
例(1)中兩個句子的銜接,主要是通過人稱照應關(guān)系來獲得的,第二個句子中的it與前句的the eleventh grade、at the eleventh hour發(fā)生了照應的銜接關(guān)系,my和前句中的I發(fā)生了照應的銜接關(guān)系。例(2)中兩個句子的銜接主要是通過兩種銜接關(guān)系來獲得的,一種是指示照應,即第二句中that是靠前面的massive stealing from other languages來理解的。另一種是比較照應,即表示比較意義的fewer是靠和前面的our English language相比較來理解的。
2.替代(substitution)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中所出現(xiàn)的詞語”(黃國文1988:104)。替代也分為三類:名詞性替代——用替代詞one、ones、same等來替代名詞或者名詞短語;動詞性替代——用動詞替代詞do去替代動詞或者動詞短語(do有時還可以與so搭配,作為一個替代單位);分句性替代——用替代詞so或not去替代分句。例如:
(1)In eighth grade I took algebra.On the test I got only 36 percent of the answers correct.I failed the next one,too.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161)
(2)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shaking it vigorously.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need to position the key just so,he would usually fail.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4-5)
(3)FATHER:Hiring him was a good thing then?
MANAGER:Well,yeah,Isuppose so.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61)
例(1)中兩個句子的銜接,主要是通過替代的關(guān)系來獲得的,第二個句子中的one替代了前句中的test,是替代銜接關(guān)系。例(2)中第三個句子的so替代的是第二句中的place it into the slot,也是一種替代銜接關(guān)系。例(3)中第二句中的so替代第一句,即Hiring him was a good thing then,這樣例(3)就形成了一個具有連貫意義的對話語篇。
3.省略(ellipsis)
Halliday和Hasan(1976:145)認為省略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替代——零替代。一個句子中的被省略成分通常都可以從語境中找到。這樣,一個句子給另一個句子的理解提供依據(jù),使它們之間形成了銜接關(guān)系。和替代一樣,省略也可以分為名詞性省略,動詞性省略,分句性省略。例如:
(1)Noman is an island.No woman is,either.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162)
(2)FATHER:Well,today I saw Dan and asked if he’d like to go to lunch at that French restaurant on Third Street.You know the one,Mother.
MOTHER:Well,yes,Ibelieve I do.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63)
(3)HEIDI:Can you believe this?
SAEN:Oh,sure.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64)
例(1)中兩個句子的銜接,主要是通過省略銜接關(guān)系來獲得的,第二個句子中is的后面省略了一個名詞an island,因而是一種名詞性省略的銜接關(guān)系。例 (2)Mother說的話中do后面省略了動詞短語 know the one(Dan),屬于動詞性省略的銜接關(guān)系。例(3)中第二句中的sure后面實際上省略了Ibelieve this,屬于分句性省略的銜接關(guān)系。
4.連接(conjunction)
連接又稱邏輯聯(lián)系語(黃國文1988:128),即用起連接作用的連詞、副詞、短語或者分句來使語意連貫,指明語義發(fā)展的方向,使文章渾然一體。Halliday和Hasan將連接所表示的句間關(guān)系分為四類:增補型——如用and、nor、similarly等詞表示連接關(guān)系;轉(zhuǎn)折型——如用yet、but、however等詞表示連接關(guān)系;原因型——如用so、consequently、because等詞表示連接關(guān)系;時間型——如用then、next、soon等詞表示連接關(guān)系。
(1)Ibegan the letter with “old friend”because that’s whatwe’ve become over the years— old friend.And there aren’tmany of us left.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Book I:35)
(2)Hewas having a good time and was exploring,two activities that did matter to us.But the critical pointwas that,in the process,we were trying to teach Benjamin that one can solve a problem effectively by oneself.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6)
(3)It’s a letter Iwrote to him before Iknew he’d died.So Inevermailed it.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Book I:33)
(4)The pair set off in Royce’s car.Soon they were bumping over a sandy track to the weed-chocked 120-acre field.
(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Book I:51)
例(1)后句中的連接詞and起增補意義的作用,表示除了前句做所說明的原因外,還有需要補充說明的理由。例(2)第二句中的連接詞but表示前后兩句在意義上是轉(zhuǎn)折的關(guān)系,表示語義由一個方向向另一個方向的轉(zhuǎn)折,從而很好地連接了上下文。例(3)中由so引導的句子表示前面句子闡明的原因所引發(fā)的結(jié)果,前后兩句是因果關(guān)系。例(4)中soon表明了文中動作的時間順序,起到了連接句子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和應用可以看出,英語語篇的語法銜接理論在實踐中應用性很強,對閱讀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英語教師應該主動運用這一理論來引導學生關(guān)注文章中各種語法銜接手段的應用,以理清文章的思想脈絡,從而很好地理解篇章。
Halliday,M.A.K.&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侯萬春(2000).銜接理論縱橫談[M].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3)。
黃國文(1988).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李蔭華等(2002).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Book I[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蔭華等(2010).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版)Book II[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劉辰誕(1999).《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4-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