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政治理要汲取憲法的力量
●本刊評論員
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關于設立國家憲法日的決定》,今年12月4日成為我國第一個憲法日,這進一步彰顯了黨和政府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的決心。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今天,有必要梳理財政治理中的憲法原則和精神,在財政工作中建立對憲法的信仰和敬畏,樹立憲法權威,建立并落實財政運行的憲法監(jiān)督、違憲審查機制,實現(xiàn)民主財政、公平財政、法治財政的目標。
憲法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憲法與財政的關系非常密切。不少國家立憲的重要原因,都是為了處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財政關系,多數國憲法中都十分突出財政的地位。我國憲法對財政權力的配置,財政預算編制、執(zhí)行、調整,國家財政經濟工作都有相關的規(guī)定;憲法中有關立法、國家機構的設置、公民權利與義務等方面條款也與財政密切相關。憲法作為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必須在財政立法、財政分配、財政監(jiān)督中得到有效實施。
不容否認,當前,憲法的權威還沒有得到普遍尊重,憲法實施的監(jiān)督機制和具體制度還不健全,這在財政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財政立法有不夠嚴謹之處,財政工作中也存在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現(xiàn)象;財政資金的使用存在權力過于集中、“跑部錢進”、部門利益偏好干擾等問題;財政收支缺乏對納稅人權利尊重,公民的財政公平分享權、財政監(jiān)督權和知情權還未完全落實;政府部門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時有偏離憲法原則的情況;“審計風暴”頻頻曝出的問題也說明對財政的憲政與法律控制的緊迫性。
財政治理如何從憲法中汲取力量?我國憲法規(guī)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要保證財政的人民性。財政稅收立法必須體現(xiàn)人民代表大會的至上權威,要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防止部門利益對財政立法的干擾,保證人民代表對財政立法最終決策權。財政立法要以人民利益為目的,要廣泛征詢人民的意見,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當前,我國稅收立法、收費權的設置等方面存在立法層次不高,財政法規(guī)存在著行政主導的傾向,部門濫設收費權不同程度存在,在這些方面必須做到還權于民,尊重人大的立法權,嚴格立法程序。
財政公平是憲法的重要原則。在國富與民富的關系上,要落實憲法規(guī)定的“精減”、厲行節(jié)約、保護私人財產原則,使財政收支維持在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公共服務需要相稱的規(guī)模;在政府的權責上,既要維護財政稅收制度,又要履行提供相應公共品和公共服務、建立與財政規(guī)模相稱的、公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責任;在不同納稅主體關系上,要科學設置稅種,公平稅負。
立法部門要根據憲法授權,嚴把財政預算編制審查關口,嚴格監(jiān)督和審查預算執(zhí)行。只有把好預算關,才能維護好公民的經濟權利,并限制政府任意擴權,用好財政資金。預算一經制定,就具有法律效率,政府要嚴格執(zhí)行。
憲法的權威在于實施。憲法約束虛置,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憲法實施機制,依憲治國就會落空。財政治理中,憲法實施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要確保任何財政法規(guī)不得與憲法抵觸,必須建立起有效的立法監(jiān)督和違憲審查機制;二是要做到政府行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政府行為必須有憲法和法律依據,財政分配上要依照預算執(zhí)行,給法外行為斷奶,做到以財限權,以財限政;三是要暢通公民獲取財政信息、監(jiān)督財政工作、對財政工作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的渠道。
有論者指出,“財政權是國家權力的根本,只有對財政的約束才是對權力的硬約束”。尊重、兌現(xiàn)憲法規(guī)定的人大享有的財政權和公民的相關權益,才能更好地治理財政,增進全民福利,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