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爾赫斯 《馬可福音》之神學(xué)寓意解讀"/>
徐繼明
(西華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被解構(gòu)的 “基督” 必死的埃斯比諾薩
——博爾赫斯 《馬可福音》之神學(xué)寓意解讀
徐繼明
(西華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 《馬可福音》充分借助戲仿、重復(fù)等解構(gòu)主義特有的文學(xué)手段,成功地實現(xiàn)了與 《圣經(jīng)》中同名福音書的互文本建構(gòu),并通過埃斯比諾薩這個被解構(gòu)的 “基督”,成功地向世人傳達出小說被賦予的特殊神學(xué)寓意:世人渴望上帝的救贖,但上帝救贖的概念常常遭到世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消解;跟其他為傳頌基督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一樣,埃斯比諾薩的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上帝所成就的十字架救贖的真正奧秘。
解構(gòu);基督; 《馬可福音》;埃斯比諾薩;博爾赫斯
巴爾塔薩·埃斯比諾薩是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 《馬可福音》中的主人公,一次偶然的機會受邀去到表哥的白楊莊園度假時被莊園中的雇工古特雷一家釘上十字架,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的人生。埃斯比諾薩的確睡過雇工的女兒,但這絕非致其遭來殺身之禍的根本原因。他的死完全是由于他的言行舉止被貧窮、愚昧,但骨子里依然流淌著信仰之血的古特雷一家所神化而致。在這樣一個安寧祥和且未受現(xiàn)代文明侵擾的陌生地區(qū),他被當作了那位為了拯救世人而最終注定擔當起十字架重負的耶穌基督。從這層意義上講,埃斯比諾薩是必死的,被釘十字架是他的必然結(jié)局。他的死正好應(yīng)驗了 《舊約》經(jīng)文:“因他 (耶穌基督)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 (耶穌基督)受的鞭傷我們得醫(yī)治”[1]。此外,從某種程度上講,埃斯比諾薩的遭遇亦可被視作眾多為傳頌基督美名而殉道的基督教使徒之遭遇的縮影。這兩點正是博爾赫斯想要賦予小說《馬可福音》的神學(xué)寓意之所在。
馬可福音是 《新約》四福音書中篇幅最短且被普遍認為成書最早的福音書,它對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一生,包括他的言語和行為、性格和為人、工作和生活,以及在世間的各種遭遇,一一作了全面的記述。博爾赫斯以該福音書的名字作為其小說 《馬可福音》的名字,足見其想要通過作品傳達某種神學(xué)寓意的深刻用意。實際上,就連小說主人公的名字巴爾塔薩·埃斯比諾薩(Baltasar Espinosa)亦被作者賦予了某種特定的神學(xué)隱喻。巴爾塔薩的名字來源于 《舊約》中的一個國王伯沙撒 (Belshazzar)。伯沙撒王在與一千大臣擺宴狂飲盛贊金、銀、銅、鐵等所造之器皿時,王宮墻頭忽現(xiàn)指頭書寫的神秘文字,先知但以理被帶到王前釋謎,并明確預(yù)言伯沙撒王國氣數(shù)已盡,結(jié)果,“大流士的士兵當夜就攻占了巴比倫,殺死國王伯沙撒”[2]。熟悉 《圣經(jīng)》的讀者是不難從小說主人公埃斯比諾薩的名字的來歷預(yù)感到他必死的結(jié)局的。
埃斯比諾薩被釘十字架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他的言行舉止完全被古特雷一家神化后而使其成為了全家人心目中再世的彌賽亞。事實上,博爾赫斯筆下的埃斯比諾薩跟馬可福音中所記述的耶穌基督的確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驚人的相似。
據(jù)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是一位充滿智慧、言傳身教的教師,聽過他講課的人不計其數(shù)。耶穌常以準確簡練、生動形象的講解,培養(yǎng)門徒的靈性、知性和生活的能力,建立他們的信心,督促他們實踐所聽到的教導(dǎo),并且也讓他們成為教師,去教導(dǎo)更多的人。馬可福音多次詳細記述了耶穌教訓(xùn)門徒及信眾的場景。在古特雷一家人眼中,三十三歲的埃斯比諾薩不僅在年齡上跟耶穌相近 (據(jù)馬可福音記載,耶穌三十三歲才正式開始傳道),而且他的教訓(xùn)幾乎令全家人到了癡迷的程度。在莊園被洪水圍困期間,埃斯比諾薩在古特雷家中無意間找出本英文 《圣經(jīng)》,為了練習自己的翻譯能力,他偶然翻到馬可福音并讀給他們聽?!笆顾泽@的是,他們居然全神貫注地傾聽,默不作聲,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古特雷一家為了不耽誤聽福音,匆匆吃完烤肉和沙丁魚”[3]。在古特雷一家看來,聆聽埃斯比諾薩給他們讀福音書,完全無異于面對面地接受耶穌的教誨。
埃斯比諾薩神奇地治好受傷的小羊羔一事直接把他在古特雷一家心目中的地位推上了 “神”的寶座。管家女兒的小羊羔受傷后,他們以當?shù)厝藗鹘y(tǒng)的方法用蜘蛛網(wǎng)包在傷口上給羊治傷,但療效欠佳。學(xué)醫(yī)的埃斯比諾薩用幾片藥丸很快就奇跡般地止住了羊的出血,他的舉動簡直讓全家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開始膽怯地向他們發(fā)布命令,而這一家人非常順從地把他當作了主人,對他言聽計從,時時刻刻,仿佛迷途的羔羊似的老是跟隨著他。在古特雷一家看來,這種奇跡儼然就是馬可福音中類似神跡的再現(xiàn)。據(jù)門徒馬可記述,耶穌傳道期間先后在各地行了許多神跡,驅(qū)污趕鬼,奇跡般地治好了所有前來求醫(yī)的病人。許多人聽見耶穌所行的神跡后就紛紛從四面八方來到他那里,一路跟隨他,作他的信徒。可以說,從埃斯比諾薩用藥丸為他們治好受傷的小羊羔那一刻起,古特雷一家就已經(jīng)開始把他當作福音書中所記述的那位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耶穌基督了。
對于古特雷一家接下來的一系列奇怪的行為舉動,埃斯比諾薩本人也許并不清楚其中的真正緣由,但對于要求一遍又一遍從頭到尾反復(fù)聆聽馬可福音的古特雷一家而言,他們或許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足以體現(xiàn)他們對再世彌賽亞的那份拳拳的敬虔之心。管家的女兒夜間去到埃斯比諾薩的房間陪他睡覺,究竟是誰指使她去的不得而知,但至少看得出她沒有受到任何人的脅迫或引誘,盡管挨著他躺在床上時,她還是非常緊張,身子像篩糠似的哆嗦,因為這畢竟是她第一次同男人睡覺。管家女兒的這一奇怪舉動多半是受了福音書中相關(guān)記述的啟示。耶穌傳道期間,的確吸收了不少的女性信徒。她們一路跟隨耶穌,要么盡其所能、傾其所有為耶穌見證,要么車前馬后地侍奉著耶穌,維護他的圣潔,傳揚他的美名。在耶穌看來,信徒奉獻只要誠心盡力,就不失為大有信心。比如,有一次奉獻時,耶穌看見有些財主往銀庫里大把大把地投錢,有個窮寡婦只往里投了兩個小錢,可耶穌卻對門徒說:“……這窮寡婦投入庫里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養(yǎng)生的都投上了”[4]。還有一次說的是耶穌在伯大尼的西門家坐席時,有個女人因拿一瓶十分名貴的香膏涂抹耶穌的頭而被旁人指責為太浪費。耶穌對眾人說:“……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所作的,是盡她所能的”[5]。耶穌的教導(dǎo)非常清楚,奉獻乃信徒之榮耀;奉獻,無論大小,只要盡心盡力即可。窮困潦倒的古特雷一家既拿不出錢也買不起名貴的香膏奉獻給他們心目中的彌賽亞,他們所能做的,除了像迷途的羔羊似的跟隨埃斯比諾薩以及在他朗讀 《圣經(jīng)》時把他掉在桌子上的食物碎屑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之外,再把純潔的女兒獻給他就已經(jīng)是全家人最敬虔的奉獻。埃斯比諾薩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被古特雷一家推上了 “神”的寶座。在憑借其并不充足的神學(xué)知識回答完古特雷關(guān)于 “耶穌基督是不是為了拯救世人才讓人殺死的”[6]以及 “給耶穌釘上釘子的人也能得救嗎?”[7]等問題后,可憐的埃斯比諾薩也許絲毫未察覺到必死的厄運正一步一步地向他走來,可古特雷一家卻逐漸看到了救贖的希望。他們拆下工具棚頂?shù)拇罅?,釘了一個十字架,準備釘死埃斯比諾薩,成就 “神”的旨意。
俄國神學(xué)家別爾嘉耶夫在論及神與人的生存辯證法時說道:“應(yīng)該永遠記住,在每個人,甚至最現(xiàn)代的人的潛意識層次上,都潛藏著祖先的靈魂,這靈魂起源于最原始的時代”[8]。古特雷一家用十字架釘死埃斯比諾薩以尋求救贖的奇異舉動正是其潛意識中古老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集中爆發(fā)。古特雷的祖先在十九世紀從英國來到此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代人以后,他們把英語幾乎忘得一干二凈,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了。到了古特雷這一代,家庭的窘境更是苦不堪言。古特雷太太已過世好幾年,家中現(xiàn)在共三口人,父親古特雷、一個特別粗魯?shù)膬鹤雍鸵粋€不像父母的親生女兒。從家庭成員的構(gòu)成、一家人的居住條件以及他們沉默寡言的性格描寫等都可以看出,眼下的古特雷及其家人顯然是早已被上帝所遺棄。從家里保持下來并記載有家族歷史的英文 《圣經(jīng)》可以看出,他們的祖先曾經(jīng)的確有過明確的宗教信仰,甚至蒙受過神的大恩和庇護。及至古特雷這一代,伴隨他們的卻只有痛苦和貧困。“他們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們的血液里仍殘留著加爾文教派固執(zhí)的狂熱和潘帕草原的迷信”[9]。此時此刻,埃斯比諾薩的出現(xiàn)終于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救星。他們決意模仿馬可福音中神與人的生活場景,創(chuàng)造自己的彌賽亞,并寄望全家人都能重新得到上帝的恩典和救贖。
埃斯比諾薩究竟能否給古特雷一家?guī)硭麄兯谕木融H這一點不得而知,但博爾赫斯想通過這個被解構(gòu)的 “基督”所傳達的神學(xué)寓意卻不難推測: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上帝以十字架所成就的對世人的救贖;上帝的救贖概念常受到世人片面而世俗的消解;為了得到救贖,世人甚至能夠自行創(chuàng)造上帝。眾所周知,小說 《馬可福音》成書的年代正是解構(gòu)主義盛行的年代,博爾赫斯通過戲仿、重復(fù)及互文性等解構(gòu)主義特有的筆觸,消解了正統(tǒng)意義上的上帝救贖概念,把埃斯比諾薩變成了古特雷一家心目中的彌賽亞。其實,為了擺脫苦難而自行創(chuàng)造彌賽亞的做法絕非古特雷一家所獨創(chuàng)?;浇痰牡谝淮鷤鹘陶弑A_在古代文化和宗教中心希臘傳教時就說道:“自上帝創(chuàng)造人類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上帝,并盡可能按照他們自己的感覺去找出上帝”[10]。俄國神學(xué)家別爾嘉耶夫也認為:“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樣式創(chuàng)造上帝的,就像某個時候曾經(jīng)創(chuàng)造諸神一樣,這個說法是正確的”[11]。至此,埃斯比諾薩這個被解構(gòu)的 “基督”能否為古特雷一家?guī)硭麄兯谕木融H,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在與世隔絕的白楊莊園,是埃斯比諾薩重新點燃了古特雷家族中沉寂已久的信仰之火。他給他們朗讀 《圣經(jīng)》,詮釋他們提出的神學(xué)疑問,并神奇地醫(yī)治好受傷的小羊羔。他的活動和影響與 《圣經(jīng)》中所記述的耶穌基督的活動和影響看似相似,但二者實際上存在著極大的本質(zhì)區(qū)別。熟悉 《圣經(jīng)》的讀者都清楚地知道,無論從哪方面講, 埃斯比諾薩都沒法與耶穌基督相提并論。耶穌基督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方方面面都堪稱世人的楷模,而埃斯比諾薩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明顯的缺陷,比如懶散、無知而又不知上進,直到33歲還沒有從醫(yī)科學(xué)校畢業(yè),等等。因此,這個受到古特雷一家如此頂禮膜拜的埃斯比諾薩在博爾赫斯看來,最多只能算個被解構(gòu)了的 “基督”,而古特雷一家之所以會如此堅決地認定埃斯比諾薩就是他們再世的彌賽亞,這完全是由他們骨子里所流淌的加爾文教派固執(zhí)的宗教狂熱所決定的。加爾文教派非常強調(diào)基督徒的現(xiàn)世生活,主張基督徒的新生活就是力求在現(xiàn)世生活中實現(xiàn)上帝的律法?!鞍?!人的活動是多么偉大的一種熟練生活啊,他認為他不是自己。他由他自己的理性建立了他自己的主權(quán)與政府,并以它奉獻給上帝”[12]。從加爾文本人對基督徒生活的上述描寫中,不難找到古特雷一家人如此奇怪的行為的動機和目的,他們就是要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的彌賽亞,以期迅速而徹底地改變他們的現(xiàn)世生活。
埃斯比諾薩身上的許多缺點使他的確無法與耶穌基督同日而語,但就古特雷一家釘死他的動機和目的以及他臨死前從容鎮(zhèn)定的表現(xiàn)而言,他的死也并非完全毫無意義。他的經(jīng)歷更像是 《圣經(jīng)》中所記述的不少基督教使徒之信靈生涯和遭遇的一個縮影。在耶穌基督眾多的門徒、使徒及信眾當中,有不少人都跟埃斯比諾薩一樣出生低微、才疏學(xué)淺,有的出道前身上所沾染的惡習甚至遠遠超過了埃斯比諾薩,但自從跟隨耶穌基督之后,他們就一心一意地傳揚福音,弘揚上帝的美名,哪怕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比如,負責在整個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社會中傳播基督教福音的保羅,在成為基督教使徒之前一直迫害基督徒,但后來成為了基督教歷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lǐng)導(dǎo)者之一,并最終為弘揚上帝的美名在羅馬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還有被眾人用石頭活活打死的司提反以及第一個為傳揚福音而殉道的使徒雅各,都以他們的死而成為基督教歷史上彪炳千秋的英烈。埃斯比諾薩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基督教使徒,甚至連真正意義上的信徒都很難說得上,但在古特雷一家人的心目中,他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給他們面對面地傳揚上帝的福音,并使他們最終看到了救贖的希望。從這層意義上講,幾乎看不出埃斯比諾薩的死與 《圣經(jīng)》中所記述的基督教使徒為傳揚基督美名而殉道的慷慨之舉有什么兩樣。事實上,從小說戛然而止的結(jié)尾中,也看不出埃斯比諾薩有絲毫的恐懼或逃避。他是那樣的從容鎮(zhèn)定。他抬頭望著天空,靜靜地聆聽空中傳來的鳥叫聲,他甚至能猜得出那是朱頂雀的叫聲。
綜上所述,無論從主人公埃斯比諾薩的言行舉止、個人遭遇,還是故事所發(fā)生的特定場景而言,《馬可福音》都成功地實現(xiàn)了與 《圣經(jīng)》中同名福音書的互文本建構(gòu)。博爾赫斯借助戲仿、重復(fù)等解構(gòu)主義特有的文學(xué)手段,成功地向世人傳達出小說被賦予的特殊的神學(xué)寓意:世人渴望救贖,但很少有人能明白上帝以十字架所成就的對世人的救贖的真正奧秘。十字架意味著上帝對人類救贖計劃的完成,它以耶穌基督肉身的毀滅為標志,卻給人類帶來了永生的希望,帶來了生命的曙光。正如耶穌基督的門徒彼得所指出的,十字架并非是一次偶發(fā)事件,乃是 “成就神手和神旨意所預(yù)定必有的事……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13];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上帝的救贖概念則一直面臨著被世人片面而世俗化地消解的危險。埃斯比諾薩就是這樣一位被解構(gòu)了的“基督”。雖然他只是為了滿足古特雷一家人片面而世俗化的救贖愿望而被刻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 “彌賽亞”,但他的死并非完全毫無意義,至少他的死讓古特雷一家看到了救贖的希望,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十字架救贖這一 《圣經(jīng)》原型的真正奧秘。
[1][4][5][13]中文和合本《圣經(jīng)》[M].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出版,2008:1177、84-85、87、284.
[2]Lockyer,Herbert,Sr.Nelson’s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M].ThomasNelsonPublishers,1986.143:143.
[3][6][7][9]Borges,Jorge Luis.“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Short Fiction:An Introductory Anthology, Second Edition[M].Toronto:Nelson,2005:437、438、438、437.
[8][11][俄]尼古拉.別爾嘉耶夫.論人的使命 神與人的生存辯證法[M].張百春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08、307.
[10]Keeley,Robin.Eerdmans’Handbook to Christian Belief[M].Lion Publishing,1982:26.
[12][美]保羅·蒂利希.基督教思想史[M].尹大貽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244.
[責任編輯:黃志紅]
I106.4
A
1674-3652(2014)01-0089-04
2013-11-26
徐繼明,男,四川遂寧人,副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