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探索

      2014-03-28 17:03:39李明蔚陳小異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公正信念個體

      李明蔚,陳小異

      (重慶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重慶,401331)

      一般而言,公正世界信念與主觀幸福感一樣,是人類生活的兩個基本價值尺度。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對于社會的基本認識,也是一種公民與自我公平關系的一種認知。作為一種價值尺度,主觀幸福感更加注重個體自身的內在感受,是一種具有主觀性的個人體驗。而公正世界信念則是個體對世界的一種可控感、勝任感,是一種對復雜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性,它對于人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歷程中,公正世界信念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界的重視。因為人們對于社會認識的基本價值尺度往往與其心理健康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并且在心理健康要素的測定中,它具有重要的分值。當代中國大學生作為年輕社會成員的一分子,是對社會價值觀、社會環(huán)境和內在價值具有敏銳感受的一個群體,對他們而言,這一要素在建立其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等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晒澜缧拍畈粌H受到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也受到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諸要素的影響。故我們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建立,對于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與西方世界相比較,當代中國大學生關于社會公平的公正世界信念,和作為個人自身的社會正義體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形成了當代中國大學生特有的公正世界信念。大學生是一個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群體,他們長期接受的學校書本教育、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熏陶、青年知識分子所特有的世界公正理想,使他們對社會 “公正”“合理”的觀念比社會上的其他群體,更加敏銳一些,更加相信世界的有序性與積極性;同時,他們對于個人的情感性和認知性方面也更為自信,對其人生目標更多的是充滿想象,其生活狀態(tài)較多地保持積極向上的因素。所以,大學生在公正世界信念這個維度上更加具有獨特的特征。

      公正世界信念 (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Lerner在1965年首次提出。關于人們對公正世界信念的概念,他這樣描述:“個體有這樣一種需要:相信他們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里。在這樣一個世界里,人們得其所應得。這種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可使個體相信他們所處的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是穩(wěn)定有序的,從而有利于個體適應這些環(huán)境。如果這種信念缺失,個體就很難使自己致力于長遠目標的追求,難以遵循社會規(guī)范行事。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在個體適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人們極不愿意放棄這種信念,并且一旦遇到例證表明世界是不公正的,無秩序的,他們就會陷入憂慮煩惱之中?!盵1]這種公正世界信念體現(xiàn)的是個體對世界,對復雜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性。它對于人們樹立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是,無論個體心理或者群體心理,都具有生物與社會的雙重性。它們既受到人的生物特征的約束,也受到社會屬性的制約,受到個體生活的某種特定的社會文化氛圍的制約,遵循其特定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就世界范圍來看,各種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土壤上的,也都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心理活動產(chǎn)生著影響。例如中國與西方文明,由于它們發(fā)展的歷程不同,人們的社會心理,包括個體心理與群體心理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血緣制度所導致的人們的家族觀念、血緣親屬觀念,以及與此相關的封建道德綱常及其文化,都對生活于其中的個體與群體心理有著很大的影響,與西方社會有著顯著的不同。如西方人見面時的擁吻,是一種很正常的表現(xiàn),但是在中國古代 “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tǒng)影響下,是被人們視為 “大逆不道”的行為。表現(xiàn)在心理學上,在人們的公正世界信念上,中國人也有著自己的特點。中國先秦時期關于人性善惡的論述,宋明理學關于人的 “心性”的論述,應該說都與人的認識過程、情緒情感、意志行為和個性特征有著很大的關系。而這些問題也都是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的問題,是對人的心理問題的探討。

      公正世界信念作為人的一種重要價值取向,也更加受到人所生活其中的社會文化的制約。由于現(xiàn)代心理學中對于公正世界信念的指標評價,主要是根據(jù)西方心理學家設定的標準對人們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性評價,是按照西方社會的生活形式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綜合性心理指標,因此在個體社會心理的評價上,我們除按照通常的指標進行構建外,還需要參照中國社會的生活與文化自身的特點來進行構建。

      公正世界信念與個體自我認知觀念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由于中國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影響,中國人的自我認知有著如下特點。

      第一,中國傳統(tǒng)的公平、正義理念源于中國古代的公平觀念。由于中國古代政治、倫理和法律彼此交融合一的特征,使公平、正義也具有這種特點。在儒家思想中,“正義”有 “正當”“合適”“公正”之意。如 “義”是儒家倫理范疇體系中的“仁義禮智信”五要素之一。 《禮記·中庸》主張:“義者,宜也”;朱熹解釋為:“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四書章句集注》)它說明 “義”作為五常之一,是時宜、適宜、處事中庸之意。亦有人之正路、直道的解釋,如 《孟子·離婁上》云:“義,人之正路也?!笨傊?,在儒家看來,“義”就是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正當性和適宜性,就是符合封建道德的正當性和適宜性。而 “正”與 “義”相聯(lián)系,正說明了這種社會規(guī)范的正當性與適宜性特征,說明個體行為只要符合倫理規(guī)范,就是具有正當性和適宜性的。由此言及社會,也可以說是社會制度的正當性與適宜性、公平性。所以,中國古代的公平、正義具有強烈的適宜天道的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修養(yǎng)的內容和特征。

      第二,持有公正世界信念的個體堅信他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能得到社會的公正對待,不會成為社會不公平的受害者;同時, 公正世界信念給個體提供了關于不公正事件的 “有意義”的解釋,解除他們精神上的困惑與感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公平、正義觀念,是具有雙重性的許多中國人信仰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信念,這種思想既是儒家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人生哲學,也包含了道家的 “慎獨”精神。在道家思想看來,遠離是非,清心寡欲,無為而治,長生久視,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而儒家強調 “窮者獨善其身”,雖然是以道德倫理以要求自己,強調個體一生的道德修養(yǎng)。但在人生、政治的落寞中,人們往往需要求助于道家的遠離是非,清心寡欲,無為而治的精神境界以寬慰自己,求得精神的解脫,這也是一種人生的 “義”的適宜性。所以,在這一點上,儒家與道家盡管內容不同,但是在形式上有著重要的相似處。久而久之,個人對于社會和自我的雙重責任就成為一種心理憑藉,在個體的主觀幸福感方面,就有了雙重性的自我安慰、自我滿足的依據(jù)。

      這種雙重性憑據(jù),一方面,使中國人的人倫、道德觀念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人們往往將人倫道德看成是 “天理良心”,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哲學本體。這使他們將遵循人倫道德看成一種世界的 “公正”“中庸”的人生信念和價值尺度,一種自我價值完成與實現(xiàn)的目標追求,因此往往為之而滿足、自信,在情感上得到自足。另一方面,當人們在社會生活或者政治上失意后,則往往以道家獨善其身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生活,其信念也趨向于以 “適宜”為借口的個人評價標準的自我滿足上。由此他們的公正世界信念,則是雖對社會不滿,但是能夠得到精神的自足。這種,雙重性的自我評判標準導致人們在公正世界信念上的追求與西方的模式不同,其個體的認知程度也不同。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得意時,往往是“我自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處于一種極度的自足自樂中,使他們對社會公正充滿著信心和期待,對世界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加以對待;而在官場上失意時,則浪跡、游吟于山水之間,雖然認為世界缺乏正義、公正,但是也能夠以一種 “不負天下”的態(tài)度去對待。故中國人看重個人對于社會和自我的雙重責任,使他們對于公正世界信念有著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并且能夠以這種兩面性來自我調適。這種個體自身的兩面性感受,是一種中國式的主觀性的對于公正世界感的感受,在古代中國人中是很普遍的。

      第三,強調團體主義精神,看重 “大我”,服從規(guī)范,將個體隱匿在群體之中。從古代希臘、羅馬到近代西方人,比較強調個體精神的張揚,個性的勵發(fā),自由精神的活躍,因此,在社會生活中,他們的公正世界信念是以個體的心靈自由和社會的公民規(guī)范為前提的。而中國人則在宗法血緣精神支配下,看重宗族、家庭、集體,他們往往將自己的心靈自由隱藏在集體的自由之中,將群體的生存、發(fā)展作為自我生存、發(fā)展的前提。這樣,由群體凝合所需要的規(guī)范性特點,使中國人服從規(guī)范,將維護綱常、遵守道德看成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這樣,在公正世界信念中,中國人往往將集體利益放在個體利益之上,公平、正義尺度主要體現(xiàn)在集體性規(guī)范和利益中。表現(xiàn)在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等方面,則強調團體主義精神,服從規(guī)范,維護綱常,遵守道德的行為準則,并將其看成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尺度,這使中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有著自己的鮮明特征。

      第四,強調 “和”“合”,將順應大流,適應多數(shù)人的意愿,看成是一種公平、正義的人生境界。在儒家觀念中,“和為貴”是其人生哲學的一種基調。 《禮記·中庸》曰:“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币馑际莻€體從內心發(fā)出的情感、認知、體驗,應該與 “天命謂之性”的 “天命”一樣,充滿著封建倫理道德綱常的內容。而這種封建倫理道德綱常的內容,其主旨就是 “仁”,就是 “愛有差等”。因此,和、仁愛就成為一種封建倫理重要的公平、正義尺度。在中國人看來,“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和”是一種精神境界,是個體達到成功的基本素質,是人生價值觀的一種表現(xiàn)。故追求 “和”,順應大流,適應多數(shù)人的意愿,是一種中國人的情感傾向和認知特點。正因為如此,在公正世界信念上,人們往往會出現(xiàn)強烈的 “從眾心理”,在實際存在或者想象的群體輿論與行為壓力之下,個體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而采取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的行為,樂于處在大多數(shù)人的中間,畏懼爭斗,喜好遷就,猜度別人的愛好而采取適應的態(tài)度。這使得公正世界信念往往以大多數(shù)人的是非來判定和確定。這樣,許多中國人滿足于這種公正的價值境界之中,將能夠與人易處,以營造一種樂融融的 “和”“合”人際關系作為積極的人生價值尺度。

      第五,重人情,好面子,將保持面子和人情看著人生的重要內容和心理寄托,也看成是中庸、和諧、適宜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代學者常常從情感上來談人的心理活動。如 《禮記·禮運》云:“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人對于情緒的感受與認知同樣對人的主觀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有著重要的作用。儒家學說不是從社會本位或者個人本位而是從人與人的關系出發(fā)看待問題。因此,重人際關系,重人情交換的中庸、和諧、適宜的人生態(tài)度,就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一種心態(tài),也形成了中國 “熟人社會”的特征,于是有許多人將講人情、講關系、講回報看著人生的重要內容,一種處事公正的憑籍。于是,愛護面子就成為個體的心理習慣,能夠帶給個體心理上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有著極大的快樂感和心理保健功能,它可以讓個體的心靈充實,對人生和社會充滿希望和喜悅。

      可見,由于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中國人在心理、情感、認知模式與西方文化熏陶下的個體意識相比,都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使中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有著自己的特點,即在中國,人倫道德在個體心理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人們往往將 “仁義禮智信”的倫理道德看成一種具有公平、正義價值評判的尺度,強調團體主義精神;看重 “大我”,服從規(guī)范,將個體隱匿在團體之中;注重自謙、自愛、含蓄、內蘊,對追求個性自由,追求個體利益有著 “逃避”的傾向,并以此作為情感自我滿足的條件;強調 “和”“合”,將順應大流、保持面子和人情關系看成人生的重要內容和心理寄托。這樣,我們在探討與研究中國人公正世界信念的時候,必須考慮到這些歷史文化因素。特別是對于人們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性評價及心理指標方面,更需要注重這種區(qū)別,由此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中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及相關方面的內容。

      中西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認知的差異性,必然會通過家庭、社會環(huán)境等影響到當代中國大學生。因此,當代中國大學生在公正世界信念方面同樣受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例如在相信 “終極公正”維度方面。終極公正是指個體相信那些已經(jīng)發(fā)生的不公正在將來會得到補償和糾正,這種補償和糾正可能是今生,也可能是來世。它反映的是人們認為世界上所有事情的結局終將是公正的。在當代中國大學生群體中,相信終極公正的不在少數(shù)。他們往往認為世界上所有事情的結局終將是公正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公正在將來會得到一定的補償和糾正。這種 “終極公正”的觀念,使這些青年人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自我約束的需求。杜建政等的《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2]一文在對我國大學生的公正世界信念進行抽樣測度后認為:我國大學生與西方人不同, 西方人所持有的公正世界信念基本上是單一維度, 而我國大學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存在 “終極公正”“內在不公正”和 “內在公正”3個維度,即他們認為世界上所有事情的結局終將是公正的 “終極公正”信念,或者是認為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或現(xiàn)有的事情是不公正的 “內在不公正”信念,以及認為已經(jīng)發(fā)生的或現(xiàn)有的事情是公正的 “內在公正”信念。杜建政等關于我國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3維度說正說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公正世界信念與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

      這種中國式的公正世界信念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社會各種思潮影響的結果,它使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往往具有多面性。一方面,青年大學生具有的 “終極公正”觀念,使其有著積極向上、要求進步的一面;另一方面,在對現(xiàn)實世界的考量中,則以 “內在不公正”和 “內在公正”2個維度來看待世界,于是有著積極和消極的兩種信念。這種情況,既與現(xiàn)實存在的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有關,因為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不可能完全消除不公正的現(xiàn)象,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關。幾千年來封建制度的影響,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個體人格和個體利益往往服從于團體利益之下,就普遍性的群體而言,其利益保障自然有著“公正”“公平”的價值標準以維護;但就個體人格和個體利益而言,有時它是和團體利益相符合的,自然就符合了 “公正”“公平”的價值評價標準;有時它又是存在沖突的,于是就有了 “內在不公正”或者 “內在公正”的多面性的評價尺度。而且由于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影響,人們往往將遵循傳統(tǒng)倫理道德作為建立 “公正”“公平”價值標準的一種準則。但是倫理道德由于其階級性,它的作用往往也具有兩面性。它既有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一面,又有表面上超越各個階級而貌似 “公正”的一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要同時扮演行動者和旁觀者的雙重角色。他們的親身經(jīng)歷和切身感受又直接導致這一雙重角色的感悟,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具有不同的特點。大學生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化的接受者或者被影響者,他們既篤信倫理道德的 “天經(jīng)地義”,相信 “天理良心”,認為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界是公正的”;但是他們的親屬或者自身的一些不平等經(jīng)歷,或者他們對于社會不公平等現(xiàn)象的耳聞目睹,又使他們在主觀感受上社會不是完全公平的。在有些人看來,中國傳統(tǒng)的血緣家族觀念,或者注重 “面子”觀念,或者依靠家庭蔭庇,使人們在許多事情上,都要靠關系,走后門,于是缺乏關系的人就會覺得社會具有一種 “內在不公正”性。這種思想和情感,很容易影響到對社會事物具有敏感性的大學生群體。所以,當代中國大學生在對世界的公正信念上,往往反映出其具有多重維度的特點。

      大學生多維度的公正世界信念,說明我國長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并表現(xiàn)為人們心理上的一種積淀。這對于我們如何去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提出了挑戰(zhàn)。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追求,鼓勵大學生奮發(fā)上進,認識到在人生道路上,“一份功夫,一份收獲”,由此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學習;另一方面,由于其公正世界信念的多維度,我們也要引導他們正確地看待世界,看到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鼓勵他們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解釋世界、看待世界、對待世界,從而增加個體對現(xiàn)實、未來的樂觀情緒與自信,使大學生能夠在面臨復雜情況時有正確的選擇。同時,大學生群體中的思想、心理又有著不同,這主要由于其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而有所差異。例如在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差別,就會反映到大學生群體關于公正世界的信念中。在當前高校中,一些農村大學新生進城后發(fā)現(xiàn)城市與鄉(xiāng)村在物質生活條件、社會資源上的差異性時,易于產(chǎn)生 “我沒有得到社會公正對待”的認識,會形成自卑與失落,產(chǎn)生不平的情緒,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公正世界信念;特別是在現(xiàn)今中國的部分農村,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遺留,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觀念較薄弱,使得部分大學生感到社會現(xiàn)實中理論與實際的差異,對社會公正持懷疑態(tài)度,易于產(chǎn)生消極的的公正世界信念;此外,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也會形成不同的公正世界信念。一些同學受到家庭中封建宗法血緣思想的影響,往往將讀書看成 “光宗耀祖”“光耀門楣”“通經(jīng)致仕”的途徑,因此雖然他們讀書學習十分刻苦,可是經(jīng)不起挫折,心理脆弱,往往因為一次考試的失誤,或者達不到預期的要求,情緒就會一落千丈,進而將之歸結為教師評價的不公或學校的不公,其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情緒會降低,這將影響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能力,影響其對于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

      公正世界信念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心理健康的四種重要內容,即積極的自我感知,愉快或者滿意,關心他人,高效、創(chuàng)造性工作,均與人們的公正世界信念有關。美國心理學家Lenenr就認為,人們相信一個公正世界的存在本身是一種 “幻覺”,但是這種“幻覺”會讓個體對于自我有著更加積極的評價[3]。而在愉快或者滿意方面,世界公正信念會鼓勵人們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去解釋世界,這就增強了人們的勝任感與控制感,使得他們對于現(xiàn)實與未來有一個更加樂觀的看法,并且通過維持這種積極的心態(tài),起到緩沖不良情緒的作用[4]。大學生由于自身的個體經(jīng)歷、個性特征、社會意識的不同,使他們在公正世界信念的認識方面也出現(xiàn)多維度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是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化沖突、碰撞以及相互交織的結果。因此,認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當代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影響,認清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對于世界、社會的多維度認知,就可以更好地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特色。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公正世界信念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預測源,它使我們能夠更有的放矢地區(qū)別對待不同的大學生群體,針對他們的不同思想情況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所以,對大學生世界公正信念的研究、探索,對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他們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讓他們理解世界公正的相對性和差異性,鼓勵他們以積極的方式去認識世界,形成更加積極的自我感知具有重要意義。

      [1]毛金鳳,李冠元.公正世界信念理論研究綜述[J].文化研究,2009(4).

      [2]杜建政,祝振兵,李興坤.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3).

      [3][4]祝振兵,張帆.公正世界信念與心理健康關系綜述[J].醫(yī)學與哲學,2010(10).

      猜你喜歡
      公正信念個體
      為了信念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遲到的公正
      公民與法治(2020年6期)2020-05-30 12:44:10
      發(fā)光的信念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信念
      民族音樂(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公正賠償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公正俄羅斯黨往何處去?
      惠东县| 措勤县| 儋州市| 巴中市| 阜城县| 北海市| 汉川市| 马公市| 永丰县| 西青区| 富顺县| 古交市| 马鞍山市| 南丰县| 辽宁省| 大荔县| 石阡县| 吕梁市| 门源| 黄龙县| 乡城县| 巴彦淖尔市| 蒙阴县| 商水县| 连城县| 寻甸| 黑龙江省| 东兰县| 喀喇沁旗| 深泽县| 莱州市| 莱阳市| 吴川市| 望谟县| 荣成市| 库尔勒市| 长汀县| 阿合奇县| 科尔| 株洲市|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