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摘要:高校音樂專業(yè)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整套設計和調控教學活動而形成的方法論體系,本文旨在通過對現狀的分析來構建一套適用于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校 音樂 技法 教學模式 構建
教學模式這一概念最早在1972年由美國的著名教育家喬依斯和韋爾提出并界定的,80年代中后期逐漸成為教育界熱議的焦點之一,繼而由國內外教育家不斷歸納、完善,有了一系列相對完整的體系與理論。
對于教學模式的理解,筆者認為通俗來講就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的一種上課“套路”,這個“套路”中宏觀上可以幫助教師們把握上課的大方向、目標、預期的效果等,微觀上則能幫讓教師們對上課的程序、環(huán)節(jié)、要素等更加胸有成竹。當然這個“套路”不是死的,是可以活學活用的。
在普通高校音樂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專業(yè)課的配置上一般分為理論課程和技法類課程。理論課程如樂理、和聲、曲式、音樂史、藝術概論等,理論課程一般以認知一些和音樂相關的概念、邏輯、了解音樂的屬性、規(guī)律為主。而技法類的課程如聲樂、器樂、舞蹈、指揮等,則是以習得某種音樂領域的技能技巧為主。因此這兩類課程的屬性、特點、目的都有很大區(qū)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區(qū)別對待。而就現在教學模式的研究現狀來說,更多被運用到課堂上的是受理論課影響的教學模式,以及受中小學音樂欣賞課影響的教學模式,因此,非常有必要構建一套適用于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的教學模式。
一、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的教學模式現狀
(一)缺乏對教學模式的理解與探索
在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的實際操作中,很多教師缺乏對教學模式的了解與思考,有的甚至是沒有教學模式的概念。在這樣的課堂上往往“無??裳浴?,大到不了解現在教育的基本理念、小到不知道上課的基本程序,總是在迷茫中徘徊,完全依靠個人經驗主義,沒有理論的支撐與指引。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導致了教學的盲目與滯后。
(二)教學模式單一
在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的課堂上,除了對教學模式缺乏基本了解的情況外,還有的就是沒有對教學模式更新,還在課堂上沿用老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如傳統(tǒng)的口口相傳、手把手教的梨園模式,以及想到什么教什么的隨意式、
按照組織教學——復習舊課——導入新課——鞏固——布置作業(yè)的“理論式”及強調感受與審美的中小學“欣賞式”模式。
(三)教師培訓的滯后
筆者認為每一種理論的產生都來自實踐的總結和思索,現在高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的教學模式現狀不容樂觀,普通高等院校的音樂專業(yè)技法類的教師大部分畢業(yè)于各大音樂學院,具有優(yōu)秀的專業(yè)技能,卻往往缺乏教育理論的認識與思考,更談不上對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而相關培訓的缺乏削弱了老師們二次學習的能力。教師培訓跟上了,廣大老師才能在教學上少走很多的彎路。
二、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構建
技法類主要圍繞技能目標進行,是使學生通過該類課程的學習掌握一些音樂技能與技巧。該類課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實實在在操練起來,絕不只能是“紙上談兵”。此外,許多教師由于所受教育的局限和工作量的重負,在教學中沒有完整的教學模式支撐,完全是隨心所欲,使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步驟不完全、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為他們歸納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模式,能夠使這些狀況得以緩解和改善。
該類課程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可概括為“預備練習——復習鞏固——講解示范——指導練習——評價”五個階段。
預備練習階段:由于音樂技法類學科特點,在每堂課的上課初期都需要學生進行“熱身”,這就是預備練習,如鋼琴課練一些音階、琶音等基本功,聲樂課時練聲等。通過預備練習達到兩種目的:一是掌握正確的演唱、演奏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演唱、演奏習慣。二是,通過基本練習把嗓子或手打開,為下階段的教學打下基礎。
復習鞏固階段:這一階段往往由教師檢查上節(jié)課布置的作業(yè),起到復習鞏固的效果。在這一階段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于其他學習或創(chuàng)造性活動。除此之外,教師要尤其觀察學生中在這個過程當中體現出來的狀態(tài)和及基本演唱、演奏的方法正確與否,根據情況適時調整或糾正。
講解示范階段:在音樂技法類課程中,教師往往需要對學生演繹的歌曲(樂曲)進行藝術上的處理,引導學生理解歌曲(樂曲)、幫助學生表達歌曲(樂曲)情感。在適當講解的基礎上進行示范,使學生能直觀的感受。當然除了示范之外,在學生演奏的時候,教師在旁邊應該要及時通過語言、表情及手勢來給予學生正確的提示,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表達情感。
指導練習階段: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模仿、練習、反饋、調整形成正確的技能行為反應。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學生會有一個反復的情況出現,這就教師需要不厭其煩地反復指出、糾正欠佳之處。
評價階段:評價即可以是教師對學生演唱(演奏)的評價,評價時教師要注意技巧,怎樣用學生更能接受的方式指出他的不足之處,怎樣通過評價完美總結、畫龍點睛。另外評價也可以是學生對同組另外學生演唱(演奏)的評價,讓他們通過評價加深對音樂的理解與認識,同時加強了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這一階段對作品的風格把握、情感處理等做進一步的處理。最后還要布置課后練習的內容,為下節(jié)課做好準備。
以上音樂專業(yè)技法類教學模式在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上,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要真正解決教與學的矛盾還需要進行一定的變革。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模式要從“單一封閉型”向“綜合開放型”轉變。廣大教師多去思考、學習教學模式的相關理論,不要局限在自己的教學的經驗或者自己當年學習的經驗中,多去吸取其他教師、甚至其他學科的好的成果,充分考慮模式變換原理、模式孕育原理、模式包容原理,從單一封閉走向綜合開放。 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找到適合該學科的、該課程的、該學生的教學模式。
總的來說,高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的教學模式與其說普遍的模型,不如說是一種帶有很強個性的藝術,正如查有梁在《教育建?!分兴浴敖逃心?,但無定模;無模之模,乃為至?!?。
基金項目:
校級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資助,項目名稱:《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yè)技法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3JG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