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公軍
湖南大學科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湖南省長沙市麓山南路 410082,E-mail:919239772@qq.com
科技期刊是中國近代科技傳播的重要載體。創(chuàng)辦于1946的《科學時代》(以下簡稱《科時》)是科學大眾化末期重要的科技期刊之一。目前,對《科時》的研究十分匱乏,從拉斯韋爾傳播模式入手探討該刊傳播要素的研究更是未見,這正是本文研究《科時》的新視角。
科學大眾化時期在時間上可界定為20世紀20年代——1949年?!翱茖W大眾化”的目標就是要對民眾進行科學普及,以科學來武裝普通民眾,這一概念由柳提在1934年首次提出。對于科學大眾化的實踐,學術界在40年代做出總結“這種科學運動自提倡以來,迄今二十余年,而我國民眾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基礎仍舊是貧乏和脆弱,沒有達到理想中應有的程度”[1]。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科時》創(chuàng)刊了。
《科時》1946年1月在重慶創(chuàng)刊,是一份綜合性月刊,由科學時代社創(chuàng)辦并出版發(fā)行,以科學與社會結合、向國民開展科普為編輯方針,“我們要求科學滲透進整個社會,首先要求每一個科學工作者把真正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從冷漠的的角度拖出來……當前的科運要求科學為人民大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人民大眾的科學”[2],初期以毛邊紙為印刷紙張。當時,《新華日報》刊出了其創(chuàng)刊的消息并配發(fā)評論。1946年7月遷往上海并正式成立科學時代上??偵?,在上海生活書店總經售,成都新四川文化社、香港智源書局等均特約經銷,第一任社長為黃宗甄。1950年,“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lián)合會”和“中國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xié)會”兩個全國學科學團體,統(tǒng)一組織全國科學工作者,科學時代社解散,《科時》隨之停刊,前后6年共發(fā)行34期。
拉斯韋爾模式是傳播學史上第一個模式,由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1948年在題為《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它將傳播過程歸納為五個要素,即傳播者、媒介、訊息、受眾和傳播效果,并按照直線順序將其排列,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提供了重要的出發(fā)點。這也是本文研究《科時》的角度。
傳播者是傳播過程的起點,中國近代的科學傳播是自上而下的,科學“信息流”由知識精英階層流向普通大眾,這決定了《科時》作者群是科學共同體。具體來說,該刊傳播者有兩部分組成:主體部分是中國科學時代社(包括各地分社)的青年科學工作者;另一部分是社外的著名科學家。
《科時》母體是中國科學時代社,該社發(fā)起人是7名浙江大學理工科畢業(yè)生,即:吳作和、何懼、陳立、倪步青、胡永暢、周方先和胡禮楠,他們也是青年科學工作者,正如他們在第1卷第2期《科時信箱》所說“我們是一群年輕的科學工作者”。它在重慶出版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當?shù)厍嗄昕萍既藛T紛紛入社,加入該編輯部,如以顧震潮、許京騏、羅沛霖和鄒承魯?shù)葹榇淼母咝.厴I(yè)生,這些青年科學工作者都受過專業(yè)的自然科學教育,很多人建國后成為科研事業(yè)領軍人物。該刊另一重要作者群是社外著名科學家,針對他們擅長的領域,《科時》向這些科學家約稿,比如氣象學家竺可楨和涂長望、解剖學家盧于道、化學家袁翰青、科學家錢偉長、我國著名林學家梁希、實驗生物學家朱洗、農業(yè)學家于景讓等等。
出版刊物是中國科學時代社科學共同體參與科學大眾化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他們還積極地利用各種渠道進行科普。他們印發(fā)了內部刊物《科學社訊》,作為該社國內外社員學術交流的平臺。各地分社社員還積極利用當?shù)氐膱蠹?,通過主持科學副刊的形式來參與科學大眾化。比如重慶分社社員主編重慶《新民晚報》的《時代科學》副刊,北平分社社員主編《新生報》的《科學知識》副刊,天津分社社員是利用當?shù)貜V播電臺開辟科普欄目,南京分社社員協(xié)助中國科協(xié)在南京建立分會(即為南京科協(xié))、公開舉行多種形式的座談會和報告會、主編南京《新民報》的科學副刊等等。這種借助于各地媒體開展科普的方式在解放后也延續(xù)下來。
整體而言,《科時》的科技信息從結構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方面是與人們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科技動態(tài),這些內容是該刊“科學與社會相結合”的注腳,另一方面是對科學本身的原理、概念和本質等的闡述,這些內容相對較少。對傳播內容進一步細分,如表1所示:
表1 《科時》科技報道內容一覽表
表1顯示,《科時》的傳播內容兼具廣度和深度。其中,科學精神、物理知識、工程技術報道、科技人物報道、天文氣象和數(shù)學知識是該刊科普的重點,占比60.3%。以物理方面的知識為例,《原子能的世紀》、《第一顆原子彈被實驗的時候》、《認識原子彈》和《原子能和星體演變》等等。
在編輯上,該刊通過設置多樣的欄目來呈現(xiàn)豐富的傳播內容,比如“科學零訊”、“生活圈內”、“先驅者們”、“身邊的物理學”、“小智慧”、“科建夢錄”、“科學廣播”、“通俗科學講座”、“科學集錦”、“科時信箱”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科學零訊”欄目,該刊創(chuàng)辦時就設有此欄目,主要介紹學界和業(yè)界最新的科學動態(tài),時效性強。例如第1卷第3期“科學零訊”欄目共刊登了16條科技短消息,介紹了法國醫(yī)學家歐朗德教授發(fā)明了一種治療肺病的名為“克里希托平”的特效藥物、澳洲昆士蘭發(fā)現(xiàn)了大批鈾礦和美籍總工程師哥登向國民政府推薦了長江水閘新計劃等等。
科學性是科技新聞不同與一般新聞的突出特征,胡鈺認為科技新聞的科學性是指報道合乎科學理念和科學規(guī)律。《科時》科學性突出表現(xiàn)在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重視提倡科學精神。前者主要表現(xiàn)為科學的論述和邏輯實證,比如《關于雷達》一文介紹了雷達的概念、組成結構、工作原理和應用等諸多方面,《天災何時了》一文從洪水的危害、形成機制、特征和預防措施等角度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洪水災害等等。后者表現(xiàn)為批判封建思想,更正錯誤認識,并以特定科學家為案例,弘揚和普及科學精神。比如《松江的鱸魚》一文,針對古代詩人認為鱸魚有四腮的錯誤認識,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所謂腮者,乃從腮弓、腮條、腮頁和腮耙所組成的,閱附圖三頭骨的背面,可知其腮條、腮弓均僅兩組,就是說此魚僅有兩腮……而詩人朱彝尊詠-松江之魚-的詩‘微霜一夜柳湖東,楊柳絲黃兩岸風,不信捏船來往疾,筠籃驗取四腮紅?!胺洞蟪汕锶针s興詩有‘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涿髦杆娜矊儆谝杂瀭饔灹恕盵3],《關于科學和科學工作者》《追求真理還是逃避現(xiàn)實?》《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等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攀登科學高峰過程中的刻苦鉆研、持之以恒和敢于質疑等精神。
除此之外,《科時》還探討了科學的時代使命、科學精神在中國的發(fā)展等問題,譬如該刊通過《科學工作者的時代任務》、《科學家的社會任務》、《科學的危機和科學工作者的責任》等文章,指出科學是時代的主角,自然科學家必須從象牙塔里走出來,將科學普及于民和從戰(zhàn)爭和資本家的中解放出來,以履行他們的社會責任?!墩摽茖W思想在中國的發(fā)展》一文提出理性和經驗的綜合推動了科學思想的發(fā)展,從莊子、王充一直到明清探討了制約中國本土科學思想發(fā)展的社會因素,并認為科學思想是擺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法寶。
該刊曾明確地表明受眾范圍,“當前的科學運動在本質上就在科學的社會性這意義上。我們要求給科學以真面目,把她歸還給社會,歸還給人民?!壳埃粋€刊物直接去面對文盲的而且掙扎在饑餓與死亡間的人民大眾,顯然不可能。因此,《科時》所具有的應該是一種酵母作用:她就以青年知識分子作為主要的直接對象”[4],這說明《科時》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國民科學素養(yǎng),因此,它的受眾廣義上應包括普通民眾在內的間接傳播對象,這也是該刊所提出的“酵母作用”。由于刊物自身和社會條件的局限性,《科時》只能將直接受眾定位為青年知識分子。這些受眾是當時重要的“意見領袖”,通過他們的“二(N)次傳播”,將科技信息傳遞和翻譯給普通大眾,進而合力實現(xiàn)“科學的社會化,社會的科學化”。實際上,很多中學生都成了忠實讀者。
然而,科學內容專業(yè)性比較強,包括專業(yè)性的理論知識和詞匯等,這就對科普刊物的社會可受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劉建明認為科技新聞的社會可受性是指傳播文本適合受眾胃口,受眾愿意接受且能夠接受。為此,《科時》針對受眾特點“因材施教”,選題講究實用性和貼近性,文本表達注重趣味性和圖文并茂。
傳受雙方具有“共通的意義空間”是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重要前提,《科時》選題上力求尋找雙方的契合點,一方面?zhèn)鞑チ舜罅繉ιa和生活的實用信息,另一方面以科學的視角來解讀生活經驗。比如《怎樣知道地下有礦》、《洋山芋治療胃病》、《消滅頭虱的方法》、《橘子汁的簡易制法和保存方法》、《農村中根菜類的土窖貯藏法》、《大眾的科學儀器——介紹老解放區(qū)的加減計算器》等等。《科時》文本表達注重趣味性和圖文并茂。
趣味性一方面表現(xiàn)為運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科時》傳播文本的多樣性表達,例如《從呆女婿推磨講起》一文題目生動引人,內容上風趣地講解了力矩的轉動作用,“呆女婿推磨,指的自然不是那種一個人坐在凳上轉的小磨,而是磨谷磨面用的,磨柄長長的,用繩子掛起來的大磨……困難就在磨柄到前后的兩頭時,不能再在前后方向用力,應該順手在左右方向橫推橫拉。如果你不懂這一套,還在前后方向死用力,那就要‘呆女婿推磨,愈推愈不動’了”[5]。圖片符號具體可感,對受眾的文化水平要求較低,以圖片的形式科普,有助于深入淺出、形象逼真地表達科技知識,這在當時尤為重要?!犊茣r》主要運用了科學漫畫、插圖和圖解三種形式,例如《摩擦力阻礙了物體的運動嗎?》一文以圖釋文,生動形象地闡釋了物體運動中靜止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相關問題。
《科時》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致使該刊的出版步履維艱,可貴的是,該刊堅持出版。盡管有時數(shù)月合出一期,但它為科學共同體提供了一個傳播和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平臺??茖W時代社在海內外設有眾多分社,例如天津、南京、杭州、云南、臺灣、美國、法國、印尼等,分社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在當?shù)匕l(fā)行《科時》,這從空間上拓寬了該刊的傳播輻射面與影響廣度。它同其他科普刊物和機構合力推動了中國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為科學傳播和普及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為中國的科普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科時》的創(chuàng)辦和其對編輯方針的堅守,符合時代潮流,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通過《科時》的出版,首先是在重慶的青年科技人員中反映強烈……”[6],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到今天(筆者注:此時為第2期)為止,我們已經很欣幸的收到不少讀者的來信?!盵7]、“我是一個中學生,我讀了貴刊之后,覺得它有一個新穎的作風,它不枯燥,除了給我以科學知識以外,我好像還從它的到了什么,我說不出來那究竟是什么,只能說我很喜歡它”[8],并且得到了社外科技同仁的認可,和經濟、稿件、期刊經營等方面的支持,“一年來,支持過、勉勵過、幫助過本刊的朋友為數(shù)甚多,不論識與不識,最可感激”[9]。這種社會影響又反作用于《科時》本身,促進了該刊的發(fā)展壯大,例如在出版第1期后,該刊不斷增加篇幅和版面,以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受眾本位”的傳播觀念在該刊中已經初具雛形,并落實到辦刊實踐中,“從創(chuàng)刊薄薄的十二頁,接著加到十六、二十四以及這兩期來的三十二頁……十二月的第十期我們不僅增加篇幅而且充實內容,盡一切可能幫助本刊讀者進修。今天,我們還想向讀者保證,我們將集中力量改進本刊,也想向讀者請教,請指示我們改進的方向”[10]。
《科時》還強烈影響了讀者的精神層面,激發(fā)了他們的科學思維,培養(yǎng)了他們勤于思考和探索的習慣,成為青少年學生和其他讀者的導師。一方面,讀者通過閱讀該刊對科學知識理論進行了再探討,例如,某一高中四期的肄業(yè)生,閱讀第2卷第6期的《論質數(shù)》一文后,“引起了我對‘數(shù)’的興趣,通過極大的努力和勇氣,寫好了這篇《數(shù)性》”[11],讀者吳存義針對《科時》傳播的磁電互生現(xiàn)象,在第3卷第2期上提出問題: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原理是什么。另一方面,讀者就生活現(xiàn)象提出科學問題,并向科學時代社投稿交流,例如上海市民馮俊君同編輯部探討了從物理運動知識的角度出發(fā)探討人從運動的車子中跳下去,到底是往前跳還是往后跳,重慶中學的顧尊生針對生活中水,提出力學方面的問題“為什么轉動中的水面是一張曲面”等等。
對“科學”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鑒于當時的國情,科學救國和科學興國成為時代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所以要想救國、興國,必須讓科學武器為人民群眾所擁有,這就將“科學大眾化”提上了社會議題。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科學大眾化”這一時代使命“薪火相傳”到《科時》等刊物,該刊克服重重苦難,在艱苦的戰(zhàn)爭條件下堅持出版,勇于肩負時代使命,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科學大眾化,為內戰(zhàn)時期中國科普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今天辦好科技期刊提供了重要借鑒。
致謝 本文后期修改過程中,得到了李浩鳴教授和陶賢都副教授的悉心指導,謹致衷心感謝!
1 趙曾鈺.科學與技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75
2 湄潭分社編輯部.我們對《科時》的希望.科學時代,1946,1(3):2
3 琴宗.松江的鱸魚.科學時代,1948,3(1):31-32
4 湄潭分社編輯部.我們對《科時》的希望.科學時代,1946,1(3):2
5 辛石.呆女婿推磨.科學時代,1946,1(10):10
6 黃宗甄.科學時代社和《科時》.中國科技史料,1946,1(4):49
7 科學時代編輯部.科時信箱.科學時代,1946,1(2):15
8 張育民.科學的關聯(lián)性與通俗科學刊物.科學 時代,1946,1(5):19
9 科學時代編輯部.本刊一年間.科學時代,1947,2(1):4
10 科學時代編輯部.本刊一年間.科學時代,1947,2(1):4
11 佚名.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字的秘密.科學時代,1948,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