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漢語作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是廣大外國學生學習的重要障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而舞蹈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無疑是增強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課堂中交流的良好方式。從舞蹈在對外漢語教育中的作用分析舞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設計以及應用策略,可對舞蹈與對外漢語更完美地結合提供借鑒作用。
舞蹈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交流隨著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火熱,漢語的獨特魅力使得外國人對漢語學習的熱情不斷高漲。為了滿足外國學生特別是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需要,對外漢語課程成為重要的漢語教學工具。而漢語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復雜古老的語言之一,是漢藏語的分支。漢語的文字系統(tǒng)漢字是一種意音文字,這對于來自于不同語系的外國留學生來說,漢語無疑成為最難學習的語言。如何讓學生能夠最快地接受漢語的學習方式、理解和良好地運用漢語,是每一個對外漢語老師所重視的首要問題。
一、舞蹈的含義與作用
1.舞蹈的含義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早在上古時代,舞蹈就成為人們思想交流與情感表達的重要工具。作為人類社會八大藝術之一,現代社會將舞蹈定義為以身體作為語言進行互動交流或者進行內心表現的一種方式,一般借助于一定的節(jié)奏和音樂,使得形式更具有美感和感染力。
在我國原始社會時期,舞蹈是伴隨著人類的勞動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的舞蹈每個動作都密切配合了生產勞作行為。在原始社會時期,勞動動作的手腳運動在連續(xù)重復的過程中被規(guī)律化,伴隨叫喊聲與擊打動作形成了最初形態(tài)的舞蹈。在隨后的歷史文明中,舞蹈不斷的演化發(fā)展,形式越來越豐富,功能越來越多樣,從夏商周的巫舞、武舞,到秦漢的長袖歌舞、飛燕舞,再到隋唐時期的宮廷舞以及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式各樣的少數民族舞,舞蹈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并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獨特神韻與形態(tài)的東方舞蹈藝術。
2.舞蹈的作用
舞蹈本身具有多遠的社會意義,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在原始時期,舞蹈的作用主要顯現于狩獵或者戰(zhàn)爭活動中,伴隨著很有節(jié)奏的口號,把散漫的、生活分散的成員召集到一起進行集體活動。由此可見,舞蹈具有團結集體的社會性作用。它有能夠激發(fā)社會成員的集體意識的感召能力。隨著文明的發(fā)展、社會形態(tài)的成熟,舞蹈從單純的勞作中得到更多功能的承載,開始具有了禮儀與祭祀的功能,最后發(fā)展成一項運動項目。
中國舞蹈的歷史就是中國社會發(fā)展史的縮影,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橋梁,并且是現存的珍貴資料??梢哉f,中國歷經了多長的文明,就有多長的舞蹈史。
二、對外漢語教育與舞蹈的應用
1.對外漢語的學科性質
對外漢語作為一門教授外國學生漢語項目的學科,屬于文化課的教學學科,是一門能夠系統(tǒng)獨立傳授漢語文化知識、傳播中華文化的課程。一方面,它起到對外漢語教學的作用,即進行語言課的培訓,系統(tǒng)講授漢語的語法、詞匯、句子與文章。另一方面,則是中國文化的教學,即教授學生系統(tǒng)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知識,介紹中國的歷史與國情,并將我國的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對比等。
前者的教學要求是教師要把講授重點放在基本語言知識上,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技巧,對文化知識的涉獵不慎廣泛,而后者的文化知識教育目的就是推廣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明。因此,需要系統(tǒng)地向學生講授中國的文化?;谠搶W科的兩種不同性質,本文更多地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層面上探討舞蹈在對外漢語中的應用問題。
2.舞蹈應用于對外漢語的教學目標
舞蹈是依靠音樂的節(jié)奏與旋律、配合肢體動作進行表達的方式,是文化的體現。每個國家以民族為基礎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舞蹈,這也是該國家文化內涵的縮影。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舞蹈與對外漢語的關系,舞蹈是文化的反映,是課堂中講解傳授知識的輔助工具,而不能用傳統(tǒng)的眼光一味地持批判或抵制態(tài)度。只有教師用開放的眼光看待這一項教學手段,才能將舞蹈在課堂上運用自如而不至于弄巧成拙。
在舞種類型上,我國的歌舞風格大致上是比較平緩的、動作柔美舒展,體現著中華兒女內斂含蓄的性格特點以及堅毅與修養(yǎng)并存的民族形象。而西方舞蹈多隨性活躍,節(jié)奏明快,反應了西方人熱情活潑、隨性爽朗的性格特征。對外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在舞蹈上體現出來的這樣的差異性,進而聯想到文化的差異。也是通過舞蹈的展示,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中國文化,而不僅僅是為了增強課堂趣味或者純粹的音樂舞蹈課。希望學生認真觀賞相應的視頻以及積極地參與學習,提高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更快地吸收漢語言的基本知識以及中國文化知識。
3.舞蹈對對外漢語教學的作用
(1)克服文化障礙增加趣味性
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后天形成的社會文化和基本國情也有著巨大的差異。比如西方文化中多冒險精神、西方人思維開放靈活,形成的文化氛圍與東方內斂含蓄的文化特色大相徑庭。而中東地區(qū)的阿拉伯文化、非洲的古老文明以及美洲的多元與熱情都各具特色。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聚合在一起難免有較大的差異與拘束感。而舞蹈是全人類的共同語言。一項身體語言符號研究顯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表達某些情感時的肢體動作都是一致的。舞蹈領域的表達也是依賴于肢體語言。因此,舞蹈在人們表達感情和進行社會交往時可以消除文化背景的差異,增加學生之間的親密感,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給原本枯燥的課堂帶來更多樂趣。
(2)寓教于樂
舞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娛樂性與觀賞性的結合。通過肢體有節(jié)奏的擺動達到肌肉放松、舒緩壓力的作用,也是強身健體的良好方式。在互動型的舞蹈中,還可以加強舞蹈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增進彼此的了解,在自發(fā)性創(chuàng)作的舞蹈中可以激發(fā)舞蹈著的思維與創(chuàng)造力,在欣賞與參與各種少數民族的舞蹈中,舞蹈中可以獲得愉悅、熱情的身心感受……總之,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舞蹈,都是趣味性與娛樂性的結合。在教學中加入舞蹈欣賞以及舞蹈參與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有助于帶動課堂氣氛,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不知不覺感受中國的文化特色。endprint
(3)打造多樣化的教學模式
中外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再教育領域也帶來很大的影響。西方教育倡導自主性學習,課堂氛圍十分輕松散漫,而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則較為嚴謹,以教師為主導型學習模式使得外國學生往往不適應這樣嚴肅的課堂氛圍。舞蹈特有的律動和帶動性可以使學生情緒得到放松,緩和課堂氛圍,能夠令外國學生更加適應對外漢語的課堂。另外,這也是教育領域的一種大膽嘗試,是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很好的實驗,成功地在課堂中融入舞蹈等藝術元素對日后各項關聯學科的改革有著積極地試點作用。
三、舞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應用原則
不是所有的舞蹈都可以應用到課堂之中,舞蹈與教學的而結合是有一定章法可循的。如前文所述,舞蹈的選擇、課堂的選擇要與對外漢語的教育目標相一致。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探討一下舞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盡可能擴大漢文化的接觸面
舞蹈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因此,舞蹈的選擇首先體現在指導精神上。舞蹈在對外漢語的應用中要符合我國的主流文化,反應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特征。在舞蹈的選取上,在保證符合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基礎上,盡可能地選擇民族特色突出,有鮮活的中華氣息的代表性舞蹈。這樣,可以讓學生更能直觀地感受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從而更好地實現授課目的。
(2)注意發(fā)揮舞蹈功能與傳播中華文化相結合
舞蹈應用于對外漢語課堂的課程設計就是要在最大限度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積極地文化背景,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程度與興趣。舞蹈是最原汁原味的藝術形態(tài),是一個國家當前生產力狀況、社會文明程度的真實表現。漢語的學習不僅是要學習相應的語言基礎,還要讓學生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更好地吸收所學的知識。欣賞與參與中國舞蹈的過程可是很好地達到這個效果,讓學生沉浸在音樂與舞蹈的氣氛里潛移默化地接受語言知識與文化。
(3)堅持比例適中
對外漢語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娛樂,而是教育。能夠寓教于樂固然是一種良策,但是運用起來也要得當與適度。舞蹈畢竟只是藝術的一種形式,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僅憑舞蹈的表現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與準確客觀,仍然需要其他藝術形式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的元素共同參與,比如歌曲、戲曲、武術、民間工藝等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所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舞蹈元素的比例,舞蹈的欣賞與參與要放在最有利于學生吸收課堂知識的位置上,而不是隨意編排。同時教師在開展課程時,也要注意傳統(tǒng)文化與現實國情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給學生創(chuàng)造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圍。
(4)比較與結合原則
學習的過程不是單一汲取的過程,而是在縱向、橫向等不同維度進行對比的結果。只有經過對比,才能發(fā)現中華文化獨有的特征,并且將這種記憶內化加深。在對外漢語的課堂上選取舞蹈進行文化表達時,要注意不同舞種之間的比較以及中外舞蹈特征的比較。在比較重發(fā)現中國舞蹈的特點以及中國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在結合中發(fā)現中外舞蹈的相似之處。
總之,教師應當本著教學優(yōu)先、趣味相隨的理念,本著貼近真實、反映現實的精神,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不斷彰顯中國漢語言和文化的魅力。
2.教學設計
(1)課程對象
在教授對象設計上,舞蹈在對外漢語應用課程的教學對象一般比較適宜具備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因為本課程的設計重點并不是教授漢語的字詞、語法語音等。而是希望學生通過欣賞與學習中國的舞蹈與音律,以及用肢體語言親自來感受中國文化的內涵。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并不會花費太多精力為學生逐個解釋該舞蹈的基本用語表達以及基本語言知識,沒有任何漢語言功底的學生難以完成這樣一項任務。
(2)課程導入
在課堂內容設計上,筆者以講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國家”這一主題為例進行闡述。
上課之初,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一些主題圖片,圖片的內容反映了不同少數民族的風格特點,以人物圖片為主,盡可能選取反應少數民族舞蹈動作的圖片,并配合播放相應的舞蹈音樂。配合著圖片教師向學生講述課程背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互相融合的大家庭,長時間的民族交往使得各民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色,這在文化上也產生了一定的融合現象。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人數最多,其他民族為少數民族。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少數民族之間生活上的互動使得其在文化上也形成了既有自身個性又有多民族共性的特點。
在學生對此堂課程文化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結合圖片向學生提問一些啟示性的問題,如“圖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圖片中的人物在做什么”“猜一猜他們來自哪個民族”“看一看他們的動作有什么特點”“你喜歡跳舞嗎”“你的國家喜歡跳什么風格的舞蹈?與圖片相似嗎”……
(3)播放舞蹈視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與討論
為了說明這一特色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多民族文化的共性與個性,教師可以選擇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讓學生欣賞與學習,親自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舞種的風格差異以及在肢體與表達上的共性。例如,教師可以從蒙古族的蒙古舞蹈、藏族的高原舞蹈、云貴地區(qū)的孔雀舞蹈和漢族的現代舞蹈四個舞種中各選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舞曲進行課堂展示。教師可以用發(fā)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資助發(fā)現其中的異同,也可以積極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自由論證,在學生發(fā)言完畢之后,進行總結回答。
教師先播放完整的少數民族舞蹈視頻,配合律動的音樂和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教師向學生講解不同民族的背景特點以及文化特色。比如,蒙古族的舞蹈大氣磅礴,比較粗獷,反映了蒙古人豪邁大氣的性格,藏族舞蹈樂曲律動性強,肢體舒展,反映出藏族人民的隨性與淳樸、云貴地區(qū)的舞蹈動作柔美、云貴高原山水秀美造就了心思細膩西南民族,而漢族舞蹈兼收并蓄,融合了多種民族的風格特點,更具有包容性。endprint
(4)參與與互動環(huán)節(jié)
播放結束后教師進行短暫的對比總結,繼而選擇旋律與動作難度較小的不同舞種片段讓學生親自模仿學習。片段選擇上盡可能既有這五個民族動作的差異,又有動作的相似性,并用發(fā)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身體力行中進行比較。根據場地的不同,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主動前來嘗試,也可以發(fā)動全體學生與老師一起學習、體會。在參與完畢后,教師讓學生逐個發(fā)言,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自己剛剛參與的感受,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將中國舞蹈與自己本國家的舞蹈特點進行比較,進而比較中國不同民族的舞蹈之間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
(5)課堂總結
在課堂結束之際,教師把課堂氛圍收回來,再一次總結本節(jié)課所要介紹的主要內容: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學到的民族有哪些、各自具有什么樣的特點、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系以及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大家庭的現實狀況等問題。相信,經過實際體會,學生會對所學到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了解更加直觀,并且會對中國留下深刻的回憶。
3.課程難點
開展這樣寓教于樂、互動性較強的課程,既是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出的較高要求,也是對教師的一次挑戰(zhàn)。開放的課堂氛圍首先要求教師自身比較活躍,并且具備一定的少數民族知識背景,做好充分的課堂準備。在舞蹈的選擇上也具備一定的難度,選取的舞蹈難度要適中,易于易于觀賞與學習,并且還要有自身的特色所在。此外,教師要學會調動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克服為難情緒,通過自身的授課魅力緩解課堂較為嚴肅的氛圍,使學生有興趣積極參與進來。
四、結語
中華民族的舞蹈是從古至今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中華兒女思想與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社會變遷的反應,是中國人思維的寫照,也是中國民情與國情的表現。通過舞蹈與課堂的集合,通過舞蹈的指引,使得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避免了生硬與枯燥,使課堂變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也使得學生以一種更為直觀的方式了解中國文化與中華民族,對漢語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全面的分析與實證,認為在堅持擴大漢文化接觸面、舞蹈功能與中華文化相結合以及比例適中的原則下,有計劃、分步驟、合理地將舞蹈元素結合到漢語教學中去,既能給廣大外國學生帶來更加豐盛的文化大餐,又能大大提升漢語教學的課堂質量與效果,也是以漢語為基礎的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劉詢.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2]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3]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
[4]紀蘭慰.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
[5]朱永生,彭增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M].學林出版社,2006.
[6]傅由.漢語聽力課引進中文歌曲的設想與嘗試[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3).
[7]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趣味性[D].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第七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