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詩濤
(閩江學(xué)院海峽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馬特爾小說海難敘事的宗教隱喻
闕詩濤
(閩江學(xué)院海峽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被形容為一部能讓讀者相信上帝的海難小說。作者揚·馬特爾在書中借主人公Pi之口構(gòu)筑了虛實互現(xiàn)的兩個版本的海難敘事:一個是人們所青睞的Pi與虎同舟,劫后余生的旅程;另一個則是被人唾棄的充滿了血腥與殺戮的故事。前者帶有濃厚的奇幻色彩,后者則更貼近現(xiàn)實。通過兩種敘事的對照,作者傳達出一個信息:宗教信仰正如人們偏愛有虎的故事那樣,是人們在面對殘酷現(xiàn)實時通過想象在情感方面得到的升華。
海難敘事;想象;信仰;宗教隱喻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籍作家揚·馬特爾于2001年出版的一部小說。該小說一經(jīng)面世就獲得批評界的廣泛關(guān)注,并一舉獲得2002年度象征英國小說界最高榮譽的曼布克獎。而當(dāng)導(dǎo)演李安將小說拍攝成電影之后,在全球范圍內(nèi)又掀起了一股 “少年派”的熱潮,為該小說贏得了更多的讀者?!渡倌關(guān)i的奇幻漂流》能獲得如此的成功,和該書所蘊含的宗教色彩息息相關(guān)。作者在小說的序中,借一位印度老人之口點明了這是一個 “能讓你相信上帝”[1]Ⅹ的故事。小說出版后,無論是在小說的簡評,還是在改編后電影的推廣中,人們都會被告知這是一個會讓你相信上帝存在的故事。在評論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時,許多學(xué)者都將關(guān)注的中心聚焦于小說的宗教主題。不過,在大多數(shù)已有的評論中,作者們普遍持有這樣的觀點:人們閱讀少年P(guān)i的故事后之所以會相信上帝,很大程度上是被Pi在茫茫大海上與虎同舟,并最終脫離苦海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勇敢,堅韌和虔誠所打動。然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被廣為贊頌的與虎為伴的奇幻故事只是Pi提供的海難敘事之一。在日本調(diào)查人員的追問下,Pi還敘述了另一個充斥著殺戮與墮落的更為貼近現(xiàn)實的黑暗故事,供他們選擇。而當(dāng)調(diào)查人員最終相信有老虎的敘事時,Pi指出了本書所含的一個重要隱喻:選擇信仰上帝也是同樣的道理。本文對照兩個版本的海難敘事,為了更好地證明:馬特爾并不是通過對Pi劫后余生這一神跡的簡單塑造來使讀者相信上帝的存在,其真正目的在于告誡世人信仰上帝應(yīng)是人們在面對殘酷現(xiàn)實和人性陰暗面時的一種超越理性的美好寄望。
毋庸置疑,《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故事情節(jié)的重點是Pi長達227天的橫跨太平洋的傳奇之旅。為了描述這個生還奇跡,作者用了占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加以詳細記錄。在這一部分里,故事的敘述者是小說的主人公Pi。他為讀者展示了一個人如何在蒼茫的大海上,和一只兇猛的孟加拉虎為伴,戰(zhàn)勝饑渴與孤獨,從海難中成功幸存下來。這個故事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太多令人難以置信的元素。Pi在沒有任何外界援助的情況下,能存活如此長的時間,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更何況和他 “同舟共濟”的還有一只對他虎視眈眈的猛獸。此外,在Pi的敘述中還存在其他一系列的奇幻元素。譬如,Pi在海難發(fā)生很久之后竟能在大洋中遇見一位和他一樣雙目失明的幸存者,Pi在漂流過程中曾短暫停留在一個生長著 “食肉樹”的島嶼,卻安然無恙地離開。這些敘述雖然增強了這一版本故事的奇幻性,但也降低了它的可信度。而Pi作為整個事件唯一的見證人,在敘事時卻擁有絕對的話語權(quán),以至于當(dāng)日本調(diào)查員對此版本故事提出質(zhì)疑時,Pi可以從容地以 “這只是因為你從來沒有見過它們”[1]294作為理由予以反駁。
如果說第一個版本的故事過于虛幻,那么Pi為了滿足調(diào)查人員的需要而提供的第二版本的故事就現(xiàn)實得多。在這個版本的故事里,原先與Pi同舟的四只動物化身為四個現(xiàn)實中的人物。動物間的弱肉強食也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為了生存血淋淋的互相殘殺,在漂流過程中與老虎斗智斗勇時的浪漫英雄主義色彩被幸存者們面對食物短缺時生吃人肉的恐怖所替代。不可否認,這樣一個血腥的故事更符合海難后實際可能發(fā)生的狀況。即便這樣,調(diào)查人員最終還是寧愿相信有動物的故事,并認為這個版本的故事更好。其實,作者在此是借用調(diào)查人員之口為讀者扮演了一回判官的角色。畢竟,在絕大部分讀者的心目中,第一個版本的故事雖然不太真實,但卻更具魅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馬特爾在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的封面上特別注有“一部小說”的字樣,這不時地提醒讀者該書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具有虛構(gòu)的成分。我們姑且不論到底哪個版本的故事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整個海難故事都極有可能只是作者為了創(chuàng)作主題而設(shè)計出來的。另一方面,為了讓讀者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深信不疑,馬特爾費了不少心思:他在小說中介紹了自己是如何從一位印度老人口中得知故事的主人公Pi,然后又借著成年P(guān)i之口述說出整個故事。作者在小說結(jié)尾還特意安排了日本調(diào)查員作為故事的見證人,而自己則始終充當(dāng)故事的記錄者和傾聽者。馬特爾運用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目的是讓讀者相信故事是有出處的,并非憑空捏造,因為他深知一個真實的劫后余生的經(jīng)歷遠比虛構(gòu)的精彩故事更能打動讀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關(guān)于Pi的兩個版本敘事孰真孰假的問題上,馬特爾卻不愿意給出定論。他青睞第一個版本敘事的原因也僅限于它是一個更好的“故事”而已。那么,究竟為什么馬特爾在處理小說主體故事時要給讀者留下這種 “亦真亦假”的印象呢?
作者在小說的序中,向讀者介紹了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歷程。其間,他分享了自己對小說創(chuàng)作的理解,并闡述了優(yōu)秀小說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馬特爾在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敘事過程中虛實結(jié)合的原因。在馬特爾看來,創(chuàng)作小說是一個 “有選擇的改變真實”[1]VIII,并 “通過扭曲真實而揭示其本質(zhì)”[1]Ⅷ的過程。他還談到了自己在創(chuàng)作少年P(guān)i的故事之前一段不成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在之前的寫作中,雖然他搜集了會讓故事具有真實感的各方面的事實,但這一切都無濟于事,因為 “故事缺少某種因素,即無論有關(guān)歷史或食物的事實是否正確,都會讓一個真正的故事具有生氣的那種活力”[1]Ⅷ-Ⅸ。這里,馬特爾所說的 “某種因素”指的是故事在情感上給讀者帶來的沖擊與震撼,而這才是他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所重視的東西。當(dāng)然,馬特爾也不是一味地?zé)o視事實的重要性。他坦誠自己始終 “堅守著卑微而脆弱的真實”[1]Ⅸ。但對于他來說,文學(xué)創(chuàng)作絕不應(yīng)是對干巴巴的事實準(zhǔn)確無誤的記錄,而應(yīng)是作者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shù)加工,通過對事實的修飾和改編來反映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核。
當(dāng)領(lǐng)悟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宗旨后重新審視小說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虛實結(jié)合的敘事方式恰恰是為該書的宗教主題服務(wù)的。馬特爾創(chuàng)作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目的是喚起讀者心中信仰上帝的渴望,小說的敘事也以此作為中心。依照作者的理解,事實的真?zhèn)螌⒉辉僦匾?,重要的是對于事實的記錄和加工能否成功地反映宗教信仰的本質(zhì)。因此,作者需要構(gòu)建出一個足夠精彩,足以深深打動讀者的故事,而他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wù)。Pi的雙重敘事孰真孰假其實并不重要。倘若有動物的故事是真的,那么這注定是一個傳奇。一位篤信上帝的少年與虎同舟,漂洋過海的經(jīng)歷足以使人們體會到信仰的力量。倘若沒有動物的故事是真的,那么這會是一個十足的悲劇。一位花季少年在歷經(jīng)喪親之痛,目睹母親被殺,手刃仇人并生食人肉之后,幻想出一個和老虎與上帝為伴的精神世界,并以此為支撐孤身漂泊,頑強生存。無怪乎評論家愷蒂感嘆 “是什么樣的悲哀,使這個少年必須編造出一只孟加拉虎才能忘卻?”[2]而Pi在親身體驗到人性的陰暗之后仍選擇親近上帝,勇敢生活的勇氣也值得人們稱道。這樣一來,無論哪種敘事是真實的,對于作者來說都是一個 “雙贏”的結(jié)果。
在評論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時,學(xué)者邁·費伯認為此書是 “關(guān)于信仰的諷喻和關(guān)于價值觀念的宗教隱喻”[3]。他的觀點與其他評論家關(guān)于該書宗教主題的評論有所不同。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少年P(guān)i的傳奇應(yīng)被解讀為個人在信仰的支撐下戰(zhàn)勝逆境的典范。然而,這真是小說作者馬特爾所指的那種 “能讓你相信上帝”的力量嗎?在作者心目中,信仰的真諦又是什么呢?通過對書中海難敘事的對比分析以及對作者創(chuàng)作宗旨的解讀,我們可以得出相應(yīng)的答案。
Pi在敘述了兩個版本的故事后,詢問調(diào)查人員更喜歡哪一個故事。當(dāng)調(diào)查人員選擇有老虎的那個故事后,Pi回答道:“謝謝。信仰上帝也是同樣的道理”[1]317,說此話時他不禁流下了眼淚。Pi還表示故事中的老虎 “躲在一個你們永遠找不到的地方”[1]317,這也從一個側(cè)面暗示老虎是不存在的。不論是書中的調(diào)查人員,還是讀者,都對有老虎的故事滿腹狐疑,然而大家都更喜歡這個故事。其中的原因正如學(xué)者許建昆所指出的那樣,“在上帝面前,我們寧可相信一個 ‘不實’的故事,也不希望去揭發(fā) ‘人類相互屠殺’的慘劇”[4]。這種心態(tài)和人們對待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很多時候,人們選擇皈依宗教,實際上是為了逃避人世間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殘酷現(xiàn)實。不同宗教的教義就如同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中的海難敘事那樣,虛虛實實,亦真亦假,而信徒們對此卻視而不見,虔誠地相信教義的內(nèi)容。實際上,他們相信的是宗教的內(nèi)核。在一個不能令人滿意的現(xiàn)世中,任何一種關(guān)于美好的系統(tǒng)性著述都具有無窮的魅力。
馬特爾在小說中敘述了Pi的傳奇故事,目的不僅僅是通過這個故事展示宗教信仰的力量。更為重要的是,他想讓讀者明白宗教信仰中所包含的寶貴的想象力和超越理性的道德力量。小說的第21章和第22章篇幅雖然很短,但作者卻認為這兩章是小說的核心。在第21章中,作者指出宗教信仰是一種 “道德升華”,是 “對存在和最終目的的信任感”。它能讓人 “強烈地感到比通過智力了解事物更加重要”。而在第22章中,作者用戲謔的口吻對比了無神論者與不可知論者臨死前對待信仰的態(tài)度變化,點明了他們的人生因沒有宗教信仰而存留的局限與遺憾。的確,宗教信仰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似性。對此,作者在小說中借Pi之口作了巧妙的解釋。按照Pi的理解,人們對世間所發(fā)生事情的敘述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并不以它本來的面貌示人,而是摻雜了人們想象和理解。從這層意義上說,宗教和小說一樣,“總是喜愛使用隱喻性的語言來描述一個事實”[5],并通過想象對事實進行加工與升華,以達到觸動人們情感的目的。這恰恰是馬特爾心目中信仰的真諦,因此他才會在作者序的結(jié)尾大聲疾呼:“如果我們,市民們,不支持我們的藝術(shù)家,那么我們就會在不加修飾的真實的祭壇上犧牲了我們的想象力,最終我們就會沒有任何信仰,我們的夢想就會變得毫無價值?!保?]Ⅻ
結(jié)語
《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之所以贏得萬千讀者的喜愛,其重要原因在于許多人都在Pi的故事中尋找到了生活的源動力。人生旅程就如同Pi在海難之后所面對的茫茫大洋,充滿未知和挑戰(zhàn),而信仰則是人們賴以成功到達彼岸的依靠。在很多時候,人們相信宗教教義,就如同選擇相信有老虎的敘事,并不在于確定其內(nèi)容的真?zhèn)危窃谟谀軌驌碛幸环N超越現(xiàn)實的至善體驗。信仰不僅指的是世人用于汲取精神慰藉的種種宗教,還涵蓋了人們通過想象的力量在情感方面獲得的躍升與解脫。對于小說中兩個版本的海難敘事哪一個更接近真實的爭論可能會一直延續(xù),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對照閱讀兩個版本的敘事之后,讀者們在情感上所獲得的震撼遠比單一閱讀其中任何一個版本強。作者正是通過這種獨到的敘事手法,使讀者領(lǐng)悟到情感的力量和信仰的真諦。
[1]Martel,Yann.Life of Pi:a novel[M].Orlando:Harcourt,2001.
[2]愷蒂· 虛虛實實,亦真亦假——代譯序[Z].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祝平·2002年曼布克獎得主揚·馬特爾其人其作[J].外國文學(xué)動態(tài),2003(1)6-8.
[4]許建昆·天真、學(xué)習(xí)與信仰: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啟示錄[J].師友月刊,2013(1)103-107.
[5]羅歡· 從《少年P(guān)i的奇幻漂流》看宗教與科學(xué)的互動[J].作家雜志,2013(5)3-4.
The Religious Metaphor of the Shipwreck Narratives in“Life of Pi”
Que Shitao
(Strait Institute,Minjiang University,F(xiàn)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Life of Pi is described as a novel about shipwreck that can make the reader believe in God.In the book Yann Martel provides the reader with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shipwreck narrative.One,favored by the reader,is about the heroic journey of Pi who lives with a tiger at sea and survives;the other,much detested by people,is a bloody story full of killing.The former is tinged with fantasy,while the latter is closer to reality.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two narratives,the author conveys a message:Just as people prefer the story with the tiger,religious belief is the emotional upgrade a person experiences with the help of imagination when facing harsh reality.
shipwreck narrative;imagination;faith;religious metaphor
顏建華)
I712.06
A
1673-9507(2014)01-0023-02
2013-12-28
闕詩濤 (1984~),男,福建福州人,閩江學(xué)院海峽學(xué)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