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閱讀是指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主動構建為特征的高品質的有效閱讀。自主性閱讀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把內在的需要轉化為明析可行的目標,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內在動機和強烈興趣,密切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鼓勵學生選擇自己的合適的思考方式和學習策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將閱讀的時間及發(fā)現(xiàn)問題的權力交還給學生,教師要重視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自主性學習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和運用學法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將學法指導作為主線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筆者認為在自主性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講求以下策略:
第一、要堅持先學后教,注重學生的主體性。
開展自主性閱讀教學,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因此,老師應當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后教”教學模式,不急于給學生講解或者提示,先讓學生自由閱讀,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獨有感受,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展示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在整個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真正的“主體”,他們在自己需要的基礎之上進行學習,是完全自主的學習。學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學好的信心,并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養(yǎng)成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整個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鍛煉。
第二、重學習的過程,不強求答案的統(tǒng)一。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都比較習慣于用統(tǒng)一的、標準的要求來衡量學生的答案。為達到此目的,學生變相的成為知識的“記錄員”,學生的許多時間是用來背誦與記憶學習內容的,學生的思維訓練與能力培養(yǎng)往往被忽視,學生所被重視的只是試卷上的成績,與升學考試所完成的各種“率”。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自主學習只是一句空話與奢望。但隨著新課改的推行,素質教育也越來越被重視起來,自主性閱讀教學有了其用武之地。
從學生方面來說,每一個學生生活環(huán)境不同,理解能力也就不同,因此對于文章的理解也就不同。從文章本身來說,它具有歧義性,可以允許學生從多方面理解。因此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是多樣化的,閱讀課堂本身就應當是煥發(fā)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想像放飛的課堂,是學生探究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當中,我們應當重視學習的過程,而不是追求統(tǒng)一的答案和一致的結果。學生閱讀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積累和訓練。一方面通過閱讀文質兼美的文章,讓學生學習感性內容,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閱讀訓練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掌握科學的討論、讀書、思考的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理解、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并不是被淡化或者消弱,教師要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與釋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與其他同學交流都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時進行指導,而不是將答案直接告知學生)。而對于學生的解答,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來理解與接受不同的意見,而不是偏私于任何一種意見。
第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保證充分的誦讀,引發(fā)思考。
在自主性閱讀的課堂之上,教師必須保證學生有充分的、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讓學生對教材進行充分的誦讀,絕不能只是讓學生將文章瀏覽一下就探究文章的內涵。而應該讓學生通過整體感知,重點品讀,再到整體理解,應讓學生反復的誦讀;只有學生對文章有了充分的理解與把握之后,才能談得上提高課堂效益與教學質量。如果教學時只是滿足于粗讀就淺嘗輒止,學生對于學習內容都不了解,就根本無法推進閱讀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其結果“讀如不讀”。只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對文章進行充分的誦讀,學生才會有積極的思考,才會有獨特的感受。要讓學生有積極的思考,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學生的問題無論是深奧還是幼稚都要給予肯定,學生只有在反復的練習過程當中,他們提問的能力才會得到提升。美國教學法專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所遵循的最高的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是學生自主性學習的一把“金鑰匙”。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提出問題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標題。標題往往可以提挈全文,是對全文主旨與內容的概括,學生理解了題目,也就對文章的主題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學生要想進一步解讀題目,就會相應的衍生出許多的問題。其次要讓學生學會預習,并在預習的過程中尋找問題。再次教師精心的設計問題,示范提問。
自主性閱讀教學是將學習交還給學生的教學,是學生主體參與,教師引導的學習過程,教師不是要退出課堂,而是一種角色的轉換。
(楊義明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明永鄉(xiāng)中心學校 734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