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學者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很多人都喜歡讀書,夜以繼日,時刻在讀,讀的不可謂不多,但往往讀完之后,你再問他,卻如墜云霧,不知所云。這種讀法我們是不提倡的。筆者所謂之“讀”,必應有所收獲,而欲有所“獲”,必應有所“疑”。多疑,才會去思考,探尋。邊讀邊揣摩,不停留在文章的表面,從而獲得更深的體會。高職語文課堂便應讓學生更多地把握“疑”之技巧,以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基于文本,學會質(zhì)疑
學會質(zhì)疑,即敢于對書中的觀點,材料或文字,或字、詞、句等運用的準確性提出懷疑,并作出自己的判斷。
比如,在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語文(第二冊)》《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一文中,就舉了竺可楨老先生對王之渙的《涼州詞》的質(zhì)疑,他將自然科學引進了版本??睂W的領域,考證出詞中所寫情況很合乎涼州以西玉門關一帶的春天的情況。他的考證精神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
一般而言,語文教學首先遇到的便是字詞問題。我們可立足于字詞本身的含義,適當設疑,大膽想象,揣摩文意。
比如在教學《夢游天姥吟留別》一文時,筆者即引導學生緊扣“夢游”二字去設疑?!皦粲巍保丛谒瘔糁袩o意識地走動,此二字本來就含有虛無縹緲之感。閱讀時,學生不免心生疑問,詩人既游“天姥”,為何要“夢”?“夢游”有何好處?它可體現(xiàn)詩人怎樣的情感?而再往下讀:“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鳖D生仙霧繚繞、飄飄欲仙之感。此時,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大膽想象,隨著詩人的行蹤進入仙境:在清朗的月夜中,乘著清風,詩人翩翩飛起,一夜飛度鏡湖,越過仙山,洞天福地;于此出現(xiàn),仙山盛會,色彩絢麗,珍禽異獸無不臣服,這是多么盛大而熱烈的場面。如此美妙之境地,如此瑰麗之想象,卻僅如南柯一夢,夢醒了,徒留惆悵,而作者仍身處黑暗之現(xiàn)實社會,仍郁郁不得志。至此,夢中的仙境恰如“桃花源”一般,學生得以體會作者那份無奈,那份激狂,思維得以遷移。
二、以疑為導,縱橫挖掘
閱讀時,應以疑為導,努力將自己置身問題的緊要關口,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質(zhì)疑。這便要求閱讀時要有思路,且思路要能縱橫捭闔,不能拘于文章一隅。往往我們只要從一個疑問入手,便可發(fā)現(xiàn)一連串的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
比如,在教學《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文章開頭即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边@時我們便可緊抓“頗不寧靜”四個字進行設疑。作者為什么感到心里頗不寧靜?既然心情不好,那么作者又是通過怎樣的手段去平復心情的?文章最后,作者的心情有沒有得到寧靜?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去閱讀課文,這時,你便會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觸及到了這篇課文的靈魂,這樣,文意的理解便也不難了。
三、另辟蹊徑,巧妙設疑
想要營造一種比較好的課堂閱讀氛圍,教師用心打造課堂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挑戰(zhàn)傳統(tǒng),肯定學生的獨特發(fā)現(xiàn),可在課堂教學中認真設置有探究性的問題。
比如在教學《飲酒》時,關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之意即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探究:此“南山”是否指自然界之物?它指代什么?在問題的暗示中,學生各抒己見,甚至有學生即認為“南山”指代的是東晉朝廷,對于出身不好,仕途不得志的陶淵明而言,雖心“悠然”,但對于實現(xiàn)自己理想之地并未完全忘懷,以至于“無意”“見”,實為“有意”“望”。如此大膽之理解,與傳統(tǒng)中的認為將詩人淡泊的心境和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水乳交融雖有所背離,卻不得不認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
四、寫法生疑
文無定法,每一篇文章在寫法上都各有特點。在很多時候,表現(xiàn)手法上,層次布局,詳略安排,表達方式,材料取舍等各方面都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意圖,但每一種寫法都是為表達文章的中心和主題服務的。
比如,在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時,在表現(xiàn)手法上,魯迅先生非常喜歡使用反語,而這些反語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諷刺作用,幽默效果。這就使得我們發(fā)生疑問:魯迅先生在寫文章時是不是都喜歡使用反語?那么,什么是反語?運用反語在表達效果上起到什么作用?在我們讀過的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他用過哪些反語?魯迅先生的文章被認為是“匕首”是不是和他所用的反語手法有關?今天我們應如何正確使用反語?
對于文章寫法的設疑,不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主題,還有助于理解、掌握寫好文章的一些方法,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可以說,讀書時,有了疑,就掌握了閱讀的主動權(quán)。設疑之后,便是解疑;經(jīng)過解疑,得到新的答案,這便是我們閱讀的目的。而解疑的方法可以有多種。在課堂上,我們可以學會運用集體的力量,大家一起讀書,一起設疑,自由問答或是采用自由辯論的形式,以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同時,我們還可以以疑點為基點,運用發(fā)散性思維來解決問題,即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推測、想象,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多讀則生疑,有疑則能思,思而有所得,這是一個善讀書的方法。五年制高職的學生相對普通高中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太強,但他們的思維卻相對比較活躍,往往掌握的知識面也比較廣,而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把握他們的優(yōu)點,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更能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沖鋒.教學技能應用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雷玲.名師教學機智例談·語文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劉春燕 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yè)學校 213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