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一、品讀孔乙己的形象,學習賞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感悟小說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阿長與<山海經(jīng)>》《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風箏》《雪》選自散文詩集《野草》;其中《社戲》、《故鄉(xiāng)》選自魯迅先生的哪部作品集?
《吶喊》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結集,收錄了魯迅在1918年—1922年間所寫的14篇小說,深刻地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魯迅曾說過,整一部《吶喊》十四篇小說里,他最喜歡《孔乙己》。
“我曾問過魯迅先生,其中(指《吶喊》集)哪一篇最好,他說他最喜歡《孔乙己》,所以已經(jīng)譯成了外國文。我問他的好處。他說能于寥寥數(shù)頁之中,將社會對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寫出來,諷刺又不很顯露,有大家作風。”(孫伏園《關于魯迅先生》1924年1月12日《晨報副刊》)
孔乙己究竟是怎樣一個“苦人”?社會又是怎樣“冷淡”的?今天讓我們共同走近《孔乙己》,了解他的生活環(huán)境,理解他的形象特點,探究他的悲劇命運。
設計意圖:《孔乙己》是初中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最后一篇文章,這一環(huán)節(jié)既是對初中階段所學魯迅文章的回顧,也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孔乙己》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并嘗試從不同視角復述故事:
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丁舉人眼中的孔乙己
短衣幫眼中的孔乙己
小伙計眼中的孔乙己
……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小說內(nèi)容,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形象及社會地位,為下面深入探究孔乙己的性格、命運及小說的社會意義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重點研讀,欣賞人物形象
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要極簡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 本文雖沒有直接刻畫孔乙己的眼睛,卻有許多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例如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讀了課文后你對孔乙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點?下面我們選擇一個切入點,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對人物描寫進行品讀賞析。人的面部往往能給人鮮明的印象,我們就先從臉色入手吧。
(一)賞析臉色
1.跳讀課文,從文中劃出描寫孔乙己臉色的句子,思考分析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特點?在劃出的句子旁邊作簡要的點評。
2.賞析四次臉色。
學習方式:學生交流,互動評價,教師點撥。
(1)“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边@是孔乙己最初出場時的臉色。
問題:“青白臉色”說明了什么?你從本段哪句描寫當中還能看出這一點?
窮困潦倒,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溫飽得不到保障,弄到將要討飯了;“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币痪湟部梢钥闯?。
這些描寫表現(xiàn)出孔乙己經(jīng)濟地位的低下。
(2)“他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边@是孔乙己被揭偷了人家的書時的臉色。
問題:①你覺得這句中哪個詞用得生動傳神?②他是怎樣爭辯的?“竊”和“偷”有什么區(qū)別?
①“漲”寫出孔乙己羞愧、急切、竭力爭辯的樣子,表現(xiàn)他死要面子的特點。
“綻”使人感到孔乙己額上暴起的青筋似乎清楚可數(shù),逼真地表現(xiàn)出孔乙己當時的神情。
②一樣的意思,一個是書面語,一個是口語,可孔乙己卻認為不可相提并論。他寧肯承認“竊”而不肯承認“偷”,為什么?揣摩一下孔乙己的心理。
在他看來,“竊”比“偷”似乎高人一等,何況他“竊”的是與讀書人密切相關的書,這就更高人一等了。其實這是強詞奪理,自欺欺人。
(3)“孔乙己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是孔乙己被人問怎么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時的臉色。
問題:為什么會頹唐不安?從“灰色”的臉色,你讀出了怎樣的心境?“籠”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讀書、科舉、做官是孔乙己一生最大的夢想和追求,屢試不第成了他一生的奇恥大辱,是他最大的痛楚,無可爭辯,只好掩飾;“灰色”寫出他頹唐悲涼的心境;一個“籠”字說明這種灰色不僅籠罩在他的臉上,還籠罩在他的心里,籠罩了他悲劇的一生。
(4)“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jīng)不成樣子?!边@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場時的臉色。
問題:通過“黑而且瘦”想象一下孔乙己受到了怎樣的折磨?過著怎樣的生活?(學生回答恰當即可)
孔乙己這樣悲慘的境遇,招來的仍然是“笑聲”。
學生讀11段最后一句。
教師指導:孔乙己在別人的笑聲中出場,又在別人的笑聲中離去??v觀全文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取笑他,尤其是取笑他的不幸。于漪老師說:“孔乙己是一個悲劇,悲劇使人淚下,可是我們讀了文章以后,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感到內(nèi)心一陣痛楚?!边@就是因為孔乙己的悲劇是在笑聲中進行的,足見社會的冷漠。同時也可以看出,他極其低下的社會地位。
問題:還能從哪里看到他的地位低下?
例名字的由來,“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被丁舉人打,連小孩子都不愿理他,人們記得的是他欠的錢等。
教師小結:縱觀四次臉色:青白——紅——灰——黑而且瘦,臉色的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孔乙己的好吃懶做、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特點,體現(xiàn)了他低下的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一步步預示著他的悲劇命運。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讓學生深入理解孔乙己的形象,又教給學生賞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從某一角度切入,抓住關鍵詞句深入品析。同時在品析過程中還關注到人物前后的變化。endprint
過渡:以上我們主要從神態(tài)描寫的角度,抓住他臉色的變化,來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點以及他的命運。我們還可以從哪個角度來賞析孔乙己的形象?
(二)自主品讀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賞析,每個小組從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選一個角度,也可以選多個角度賞析。賞析的時候要注意抓住關鍵的詞語或句子,還要兼顧到前后的變化。先自己賞析,然后小組交流。小組推選出代表,全班交流。學生互動評價,教師點撥提升。
預設:
1.外貌
重點分析從長衫到破夾襖的變化。長衫在他心里是讀書人的象征,象征著他的身分、他的理想、他的尊嚴的底線??墒亲詈笠淮纬鰣龅臅r候卻換成了破夾襖??梢娝粌H生活的垮塌,更突出他精神世界的垮塌。
2.行動
重點賞析從“排”到“摸”的變化?!芭拧睂懗鏊诙桃聨兔媲芭砰煔?、得意炫耀的神情?!懊睂懗鏊母F困潦倒,動作吃力。兩相對比,突出他生活的每況愈下。
3.語言
重點賞析他的語言特點以及從極力爭辯到不再爭辯的變化。
(1)滿口之乎者也,說的都是文言。文言是什么?是古代的書面語。用書面語來當口語,一是顯示他是讀書人,寫出他的迂腐、窮酸。
(2)跌斷,跌,跌……突出他的死要面子。
(3)當人們說他偷東西的時候,從極力爭辯到不再爭辯。說明他已無力爭辯。
設計意圖:既從多角度理解品讀了人物形象,也是賞析人物形象方法的遷移運用。
(三)理解命運
問題:通過以上品讀,我們看到一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孔乙己,作者是怎樣交待他的命運的呢?“大約”“的確”矛盾嗎?如何理解?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币痪浣淮丝滓壹旱拿\;不矛盾,因為孔乙己本來就“不會營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能力。在那樣殘酷冷漠的社會,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說“的確”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沒人關心他的命運,即使他“的確”死了,也沒人了解確切情況——他無聲無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就像秋天的樹林里飄落了一片黃葉,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沒有引起任何的反響,所以,作者又用了一個“大約”。
“大約” 、“的確”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深厚的、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語言藝術的大師!
設計意圖:透過人物的描寫,理解人物命運的必然性。同時領略魯迅先生高超的語言藝術。
(四)理解孔乙己悲劇的原因及社會意義
問題: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有多種看法:有的說他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有的說是冷酷無情的社會害了他,有的說也要歸咎于他自己的不爭氣……對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認為造成他悲劇的原因是什么?
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探究。
1.社會原因
(1)社會的冷漠麻木:孔乙己的悲劇命運是伴隨著人們的笑聲的,人們對孔乙己的痛苦、遭遇沒有任何的同情,只是一味的取笑。
著名作家余華在《內(nèi)心之死》中說:“當讀到這段文字,有‘一種子彈穿過身體的迅疾的感覺。魯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他的腿被打斷后,才開始寫他到來的方式,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于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用手走路的人,一個非人!這幅圖景是整篇小說的靈魂,孔乙己留給我們的是用手支撐著身體走出門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顧自談笑著的人們。
(2)封建科舉制度:從根本上說,科舉制度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和選拔官吏的。讀書人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科舉做官。這樣,考上的,往往就成了“丁舉人”,有錢有勢;考不上的,往往就成了“孔乙己”,貧困潦倒。
但對此也有不同觀點,“實際上科舉制度并沒有使考中者都成為丁舉人,也沒有使落第者都成為孔乙己,相反,科舉制度也造就了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蘇軾、文天祥等一大批國家棟梁和文化大師?!?/p>
相比之下,與其說孔乙己的悲劇是科舉制度毒害的結果,不如說是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劇……
(3)封建制度:
問題:默讀1-4段,說說孔乙己生活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咸亨酒店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縮影,從這段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中,你能夠讀出封建社會怎樣的特點?
這個店是舊社會各個階層往來聚會的場所,是清末社會的縮影,這個酒店的一臺一壁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而孔乙己生活在這樣一個貧富懸殊、階級對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漠虛偽勢利的社會里,這就暗示了孔乙己悲劇的必然性。
2.自身的原因
(1)性格原因:好喝懶做、自命清高。
(2)問題:孔乙己有沒有辦法避免悲劇命運呢?
一是可以像范進一樣堅持考下去,最終成就功名。
二是可以如蒲松齡一樣,換個方式成就人生。蒲松齡科舉考試一直考到71歲,落魄一生。但他沒有因為科舉不第而被打倒,而是有意地搜集民間傳說及鬼狐神怪的故事,寫了一本書——《聊齋志異》。這說明,當人的夢想破滅時候,換一種思路,人生會更精彩??滓壹簺]有做到,所以說他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
所以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態(tài)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設計意圖:開闊思路,從多角度理解孔乙己悲劇的原因,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拓展延伸:劉云龍在《孔乙己那件脫不下的長衫》中寫到:“中學課本里魯迅先生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幾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記憶里的是他那似乎永遠也脫不下的長衫??滓壹簾o疑是舊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透過他那破舊的長衫,我們窺見的是那個時代的無奈與守舊,是那種既不愿意承認窘境又執(zhí)意恪守“清高”的心態(tài)。這不得不讓我寄予極大的同情和憐憫,其間夾雜些許困惑?!?/p>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雖不見了孔乙己的長衫,但類似的人卻遠沒絕跡。雖說一些人不再身著那灰布長衫,但在他們名牌服飾的里面還固執(zhí)地罩著那件脫不下的無形的“長衫”。
問題:你覺得,那個脫不下的無形的長衫指什么?
指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
教師點撥:所以孔乙己這個人物也有著永恒的歷史意義。我們拋開社會背景來讀《孔乙己》,更能感到這篇小說的意義的豐富,孔乙己與許多經(jīng)典作品中的人物一樣,屬于具有全人類意義的代表人物,這就是經(jīng)典人物形象。所以我們要讀文學名著,我們要與經(jīng)典人物交朋友,這樣的朋友交得越多,我們的精神世界就越豐富。
希望讀書能夠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設計意圖:站在時代的角度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從而把學生的視野從課本引入豐富的課外閱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
(張紅霞 山東日照市外國語學校 山東省特級教師
全國百佳語文教師 全國模范教師 2768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