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外國小說欣賞》由于其理念新穎,內(nèi)容豐富,編排獨特,被不少省市納入選修模塊。但是在《外國小說欣賞》教和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指導,還是學生的學習,都與課程存在隔膜,沒有打通,有一種無法“入乎其內(nèi)”的感覺,自然就很難到達“出乎其外”的境界。因此,要使這一門選修課程取得實效,就須設法架構(gòu)通往《外國小說欣賞》的橋梁。
一、明確文本的定位
如何教和學《外國小說欣賞》,需要有一個定位?!墩Z文課程標準》中沒有單獨提出小說教學的要求,在必修課程中,僅明確了文學作品教學的內(nèi)容要求,“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在選修課程中,將小說和戲劇要求并提。浙江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針,根據(jù)《外國小說欣賞》課程的實際,制定了《<外國小說欣賞>模塊教學指導意見》,提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外國小說,傳授給學生關于小說的一些基本知識,在閱讀、領悟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知識水平,培養(yǎng)學生高格調(diào)的審美情趣,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同時,將教學基本定位為欣賞。結(jié)合編者的意圖,編者在該書“前言”中指出“定位于欣賞,比較恰當?!币虼嗽诮滩奶幚砗徒虒W過程中,要定位于欣賞,兼及例文性。
這就意味著,師生要注重精讀“這一篇”。正如浙江省高中語文教研員胡勤老師指出:“教學應該著重幫助學生讀出文學的味道,找到閱讀‘這一篇作品的要津,架設橋梁,到達文學的彼岸。要把文學和人生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了解作者的思想心理圖式,還原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以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來幫助理解作品;同時重視讀者(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讀者(學生)是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作品對話,與作者交流?!保ā蛾P于教學人教社的<外國小說欣賞>思考和建議》,詳見《中學語文教學》2008年第4期)。由于注重精讀“這一篇”,容易出現(xiàn)“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弊,所以應適當顧及小說文本的“例文”性質(zhì)。王榮生認為:“將本來含有無限可能性的詩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cè)面、特定的點來作為例子,這就是例文的性質(zhì)?!北M管這些例文,有無數(shù)個欣賞的點和面,但是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必須圍繞其相應話題來進行,而不要過多的逾越。在欣賞“這一篇”時,話題成為教學的“綱要”,滲透于欣賞活動中,不要過多的枝蔓,做到“攻其一點,不及其余”。同時,通過話題中相應知識的把握,更好地指導師生的鑒賞實踐,做到既要見到一顆顆活生生的樹木,不忽視大片森林的存在。
二、研究教材的體系
該選修教材編寫,吸收了小說研究領域已被廣泛認同的新成果,以小說的基本元素來區(qū)分單元,分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jié)”、“結(jié)構(gòu)”、“情感”、“虛構(gòu)等話題,有別于傳統(tǒng)小說的三要素,耳目一新。
每個單元分為四個板塊: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鏈接。具體的說:
1.“閱讀”部分兩篇小說,一篇精讀,一篇略讀。精讀的小說需要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賞析,略讀的小說可由學生自行閱讀,老師也可以在課內(nèi)外對學生進行指導。
2.話題大體上是各個單元的核心要素和分類依據(jù),每個單元所選擇的小說文本,都比較典型地說明了這個話題的作品。話題又分解為基本話題和延展話題,前者是教學重點,必講必學;后者是否講解視情況而定,大致了解。話題又分解出一些小話題,深入闡述該話題不同的方面。
3.“思考與實踐”,不同于傳統(tǒng)教材中鞏固性、補充性和輔助性的作業(yè),而如教科書“前言”中所言“本教科書最有特色也最為緊要的部分,可幫助學生走出已習慣的閱讀陳見,發(fā)現(xiàn)另外的進入作品的方式”,可見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實踐活動,是為了強化學生對外國小說的體悟,同時也是為了鍛煉寫作能力。
4.“鏈接”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和教師拓寬課外閱讀指示方向和范圍的。
同時應注意到單元內(nèi)部板塊有著“綱”與“目”的關系。話題是“綱”,是關于小說基本要素的知識,16篇小說是“目”,是體現(xiàn)話題的“例文”。每個單元后的“思考與練習”是另一種“目”,關涉到教科書“前言”所說的,“這篇小說的題旨、關鍵、奧秘與若干精到之處,甚至是由這篇小說所引申出來的美學、哲學、風俗等方面的思考”。這三者的關系,有論者將其表述為“一綱兩目”:一綱——“話題”規(guī)定了閱讀的主題,兩目——課文提供了閱讀的例文,“思考和實踐”明確了閱讀的任務。
三、彌補知識的空白
傳統(tǒng)觀點認為,小說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而如今認為,現(xiàn)代小說是作家憑想象虛構(gòu)的一個世界。主編曹文軒教授在談到此教材時,曾說“引入較新的學術成果,清洗關于文學、小說的一些陳舊認識”。然而不少教師面臨文學理論知識陳舊,現(xiàn)代派小說知識缺失,對外國小說的認識不夠透徹的困惑,以至于這些因素成為影響外國小說教學的瓶頸,影響到教和學的有效達成。面對《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對大量的中學語文教師而言,需要認真補課。胡勤提出,“知識更新是教學的突破口”,要求教師掌握新的文學要素,清洗陳舊的認識,建構(gòu)新的知識范疇。“以便讀者與作者,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在新范疇里對話”,使我們有更多的方法解讀小說。
教師在實現(xiàn)上述要求后,如何來向?qū)W生講授呢?既要歸納話題的知識,更要借助具體的作品加以落實,而不是乏味的闡述,下定義式的考查。如《墻上的斑點》雖然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它是屬于典型的意識流小說。在引導學生自讀的過程中,除了引導關注話題“敘述”要素外,著重體悟和歸納意識流小說的特征,如以“斑點”為起點,誘導學生理解主題的復雜性,涉及歷史、文明、宗教、文學、人生等;通過內(nèi)心獨白,展示自己的意識或潛意識的精神活動;采用自由聯(lián)想,打破時空的界限;利用蒙太奇的手段,不斷跳躍、穿插展現(xiàn)精神世界的復雜性。通過解剖麻雀,達到窺一斑見全豹的效果,使學生對意識流的小說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endprint
又如雨果的《炮獸》由三個場景連綴而成:第一場景,炮獸肆虐,驚心動魄;第二場景,人獸大戰(zhàn),緊張激烈.;第三場景,賞功罰罪,跌宕起伏。通過場景分析,明確場景是以人物為中心的環(huán)境描寫,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環(huán)境組成,并不等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環(huán)境描寫;結(jié)合朗德納克侯爵的出場,分析場景在給全篇“定調(diào)”、渲染氣氛、引導人物出場,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功能。
總之,要結(jié)合課文實際,適當梳理外國文學知識,能夠判斷外國小說的類型,深入了解不同類型小說的特征,學會運用不同方法閱讀和闡釋不同類型的小說,轉(zhuǎn)換欣賞小說的觀念,最終實現(xiàn)提升審美品位的目標。
四、設計好教學環(huán)節(jié)
每一篇小說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具體性和豐富性;我們每個人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也都有著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因此《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考慮課堂上如何教學的同時,還要考慮學情,讓學生參與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質(zhì)疑解惑、與他人合作和教學評價等教學的全過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就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師要認真閱讀文本,揣摩文本,體悟文本,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如從學生的誤讀點入手,如預習《素芭》時,不少學生將其結(jié)尾(“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耳,非常仔細地察聽,娶了一位會說話的姑娘”)誤讀,將這位“會說話的姑娘”當作素芭。以這一誤讀,作為課堂討論的切入口,作為師生研讀文本的起點。依次研讀:你為什么會把素芭當作新娘?為什么新娘不是素芭?為什么新娘不能是素芭?從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看,探求素芭悲劇的必然性。人物與自然環(huán)境描寫的關系來看,凸顯她在這個世界中的無助。
如從學生疑惑點入手,如《禮拜二午睡時刻》,學生自讀過程中,這個兒子真的是小偷嗎?作家故意躲在文本的背后,沒有出來認定,學生也各執(zhí)一詞。作者為什么偏要采取模糊化的寫法,將其處理成一位疑似小偷?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分別從母親的形象決定了故事細節(jié)設計的角度,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來的角度,從課文中槍殺的這一段補敘性的文字的角度,展開討論,體會作者對母愛感情的描寫是有分寸感的,內(nèi)斂而不放縱,體現(xiàn)了作家駕馭感情的能力。
也可以從比較入手,如將《橋邊的老人》與都德的《最后一課》、孫犁的《荷花淀》作比較,來體悟其反戰(zhàn)主題的表達方式;如《丹柯》與魯迅的《藥》作比,通過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角度,來體悟作為“這一篇”的獨特性??梢詮哪骋稽c切入文本,如《炮獸》,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問題:本文的主角是誰?是炮獸?是炮手?是將軍?假如是前兩者,情節(jié)該如何走向,從而來探討文本為將軍的出場如何進行場景描寫的,場景功能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發(fā)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評能力?!锻鈬≌f欣賞》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就要從筑橋開始,才有可能使小說重新塑造我們與生活世界之間的關系,賜予了我們以另一種方式觀察生活、體驗人生的“眼睛”。
(屠麗萍 浙江嵊州市馬寅初中學 312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