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為什么要讓我喝“雞湯”?因為我關心你
理科生們在網(wǎng)絡上必做的三件事兒是:反對中醫(yī)、支持轉基因以及唾棄心靈雞湯。文科生們則需要緬懷民國時代、聽獨立音樂以及唾棄心靈雞湯。如果你不幸是個公共知識分子或者是像我一樣的新聞人,就必須寫評論、搞慈善以及唾棄心靈雞湯。
你看,無論在哪一類人的價值觀里,心靈雞湯都與高貴冷艷無緣。那么問題也就出來了,這滿鍋滿灶的心靈雞湯到底是誰又為什么轉發(fā)的呢?
時光回溯到短信時代,在那個時代里人們每天發(fā)送的短信都是噓寒問暖,打情罵俏嗎?如果我們對自己還有一個誠實的態(tài)度,那么我們就應該坦然承認,當時每天要發(fā)送和接受無數(shù)段子,有黃色的,有不黃的,有押韻的,有不押韻的。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了讓你開心一下。為什么要讓我喝雞湯?因為我關心你。
那么為什么不直接說:我很想你,我很愛你,我很關心你?因為中國人沒有這種習慣。情侶之間還好一點,除此之外,如果發(fā)送上述內容給別人,對方的第一反應是:你腫么了?對方陽光一點的想法是:這人失戀了。對方陰暗一點的想法是:這廝難道想跟老子借錢?
觀察周圍的生活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很少把焦點放在言辭上,一定要找一個載體。無論是事情,還是物件,人們相信這些東西能夠穩(wěn)妥地承載自己的情感表達。一次飯局,一件禮物,甚至是一張手寫的卡片,都勝過話語。而在內心深處,我們知道事情和物件給予了彼此一個舒適而安全的距離,飯局可以去或不去,卡片可以懂或者不懂,短信可以回或者不回,但是話說出口就收不回來了,那種可能的尷尬如同夢魘纏繞在心底。
在手機時代,心靈雞湯是有效的載體。我并不期待你看,但期待你在。我并不期待你回,但期待你贊。我們?yōu)槭裁磪捑脒@種稀薄的善意?原因無非有兩點:首先,格調不高,在這個人人都希望自己高貴冷艷的時代,你怎么能被讀者或者故事會感動?其次,付出善意的成本太廉價、太輕浮。感動不一定相信,相信不一定執(zhí)行。我們總是在說一套做一套,活的如此糾結。
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王子猷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張季鷹思鱸魚而掛冠去,這是一種人生的善意,人生的瀟灑,其背后依托的是他們的整個人生。
太聰明的時代:
人人講述但是無人傾聽
知道分子越來越多。以微博微信的泛濫為標志,我們進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時代,我們分享冷知識,我們發(fā)明新歷史。我們被話癆包圍著,共同分享著噴濺的口水和失控的判斷力。
信息泛濫,知識遍地,被碎片化生活包圍的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缺乏智性和判斷力。我們陷入了西緒弗斯式的陷阱:一遍遍徒勞地閱讀,一遍遍徒勞地忘記。我們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套子——荒謬與孤獨是這個世界的主題。
沒有所謂眾生喧嘩,只有眾聲同義反復。沒有所謂自我,我們習慣了不經(jīng)思考的憤怒,習慣沒臉沒皮的嘩眾取寵,習慣像暴露狂一樣暴露自己一切的一切,習慣像窺私癖一樣窺探別人一切的一切……
在手機的微時代里,愛恨是一瞬間:記憶和感情都留不住。順手轉發(fā),不是為了分享,而是為一個相應的機械動作。按一下,不需要理由,也不用負責任。沒有沉淀,沒有冷靜,甚至到底有沒有真正用心閱讀也成疑問。
這是一個太聰明的時代:人人講述但是無人傾聽,這是一個太想“秀”的時代:人人展示自我但是無人喝彩。人類歷史上最富野心和最聰明的頭腦在為了如何制造更多信息碎片而絞盡腦汁,為了如何愉悅一個個其實根本無人欣賞的自我,如何鼓勵他們展示分享更多關于自己的碎片信息而瘋狂工作設計各種巧妙的產(chǎn)品。
曾經(jīng),被嫖娼門弄得灰頭土臉的薛蠻子試圖讓信息變得更加體系化、知識化。他憑借廣大的粉絲群建立了《蠻子文摘》,成立了一個團隊專門負責每天精選各大社交網(wǎng)站內容精華,以早晚報的形式,在微博、微信等平臺上推送。隨后,《蠻子文摘》陸續(xù)發(fā)布了iPad及iPhone版。
但是這些東西算是知識嗎?它讓你的判斷力變得更加有力、清晰了嗎?為什么這些被篩選的微博、精心整理的APP仍舊逃脫不了心靈雞湯的范疇?
因為它們太聰明,太輕浮,它們缺少一種能夠直指人心的壯美與笨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