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年談?wù)勄囻R家

      2014-03-17 23:15:35馬岐
      北京檔案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京韻大鼓曲藝團三弦

      2014年是馬年,馬年談?wù)勔约腋格R連登先生為代表的曲藝馬家。家父馬連登(1908-1976)是西河大鼓演員、弦?guī)?、評書演員,北京人,出生于北京南苑一個菜農(nóng)家庭。我爺爺愛唱西河大鼓,對他影響很大。13歲拜耿起樹為師,學唱西河大鼓,學會了《隋唐》、《包公案》、《楊家將》、《呼家將》、《回龍傳》、《明英烈》、《三國》、《施公案》、《彭公案》等十幾部大書。15歲登臺演唱。一次唱《雙鏢記》時,因說錯一句臺詞,被師父趕下臺去。由此,更加刻苦學習,并向許多名家請教,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吸收京劇及昆曲唱、念、做的方法,借鑒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的長處,采用京字京白,豐富了自己的說唱表演。得與當時的四位西河大鼓名家黃福才、張起榮、趙玉峰、王書祥齊名。家父在三弦伴奏上特別下功夫。冬天練功時,他把手插進雪里,鍛煉手對寒冷的適應性;又常在三弦擔子頂端墜上磚頭,鍛煉手勁。他吸收其他曲種和京劇伴奏的襯墊手法,掌握了一些伴奏的絕招。他很講究滑、揉、掃、崩的指法和襯、托、隨的方法,以增強伴奏音樂的表現(xiàn)力。20世紀30年代初,其長女馬增芳、次女馬增芬演唱西河大鼓,都由他擔任伴奏。20世紀40年代末,家父潛心鉆研評書藝術(shù),曾向評書名家陳士和、群福慶、金傑立等學習。經(jīng)過一番艱苦實踐,他出色地掌握了袍帶書、短打書的說書技巧,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說書特色。

      新中國成立后,家父于1953年參加了中央廣播說唱團。之后,他與女兒馬增芬一起創(chuàng)造了西河大鼓的新流派——馬派,演出了《鬧天宮》、《劉云打母》、《白蛇傳》、《花唱繞口令》、《繡鞋幫》等一批經(jīng)過整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曲目。他還幫助馬增芬創(chuàng)造了一套完整的西河大鼓女聲唱腔,突破了男女“一道湯”的陳規(guī),不少人向他們學習并傳唱,使這一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西河大鼓流派藝術(shù),很快得以推廣。同一時期,馬連登還整理、演出過《楊家將》、《隋唐》等長篇評書。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存有他所演播的《楊家將》全部150段錄音資料。

      家父的藝術(shù)影響及于子女,使馬家成為有名的曲藝世家。次女馬增芬和長女馬增芳(與評書名家張樹興結(jié)婚,1956年高血壓突然去世于后臺)繼承了家父西河大鼓演唱的衣缽,為發(fā)展西河大鼓做出了重要貢獻。三女馬增蕙是中國廣播文工團說唱團單弦牌子曲演員,在單弦牌子曲演唱方面久負盛名。長子馬增錕、次子馬增奎(現(xiàn)已患病半身不遂)、三子馬增祥(馬岐)也都是伴奏能手。

      我的二姐馬增芬(1921-1987)北京人。5歲開始學藝;7歲時全家搬到天津賣藝為生;8歲時開始到地場說書;9歲到茶館說《楊家將》;11歲在天津謙德莊茶舍與老藝人唱對口書《薛剛反唐》、《盜馬金槍》;13歲時同老藝人喬新秀、王佩臣、段德貴等同臺演出,同時灌制了《玲瓏塔》、《馬前潑水》、《鬧天宮》等唱片;15歲時同駱玉笙(小彩舞)、常寶堃(小蘑菇)、張壽臣、劉寶全、白云鵬、孫小軒等名家同臺演出。新中國成立前演出的主要傳統(tǒng)節(jié)目有《楊家將》、《呼家將》、《薛剛反唐》、《隋唐演義》、《玲瓏塔》、《馬前潑水》、《游湖》等。1951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說唱新書《新兒女英雄傳》、《石不爛趕車》。1952年進中國戲曲研究院研究曲藝。1953年到中央廣播文工團當演員,曾隨團到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在演出實踐中,對西河大鼓的內(nèi)容、唱腔以及表演方法都做了大量革新。1956年在全國曲藝會演中獲一等演員獎。同年在全國西河大鼓流派會議上,被譽為獨具風格的“馬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1959年全國曲藝會演獲一等演員獎,并任中國曲協(xié)理事等職。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除演唱傳統(tǒng)書目外,還編演了新書唱段如《運糧路上》、《敘家常》、《邱少云》、《江竹筠》等。

      我的三姐馬增蕙生于1936年,天津人。1951年參加中國曲藝團,1953年調(diào)到中國廣播藝術(shù)團說唱團演唱單弦。國家一級演員。1996年5月退休。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待遇。歷任四屆東城區(qū)政協(xié)委員,現(xiàn)任常務(wù)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委員會文化副主任。中國曲協(xié)會員,中國音協(xié)會員,幸福工程常務(wù)理事。5歲從藝,演唱西河大鼓。15歲參加中國廣播說唱團,改唱單弦。1960年正式拜單弦表演藝術(shù)家石慧儒為師。曾幾度南下學唱蘇州評彈,拜彈詞表演藝術(shù)家蔣月泉為師,并大膽嘗試南調(diào)北唱,用普通話唱評彈,演唱有中篇《庵堂認母》、開篇《戰(zhàn)長沙》。除演唱單弦外,還善于演唱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1988年赴新加坡演出,1989年赴香港演出,1993年赴臺灣演出。表演的傳統(tǒng)曲目有《杜十娘》、《鞭打蘆花》、《挑簾裁衣》、《打籮筐》等,現(xiàn)代題材曲目有《請君珍重》、《一百五》、《小段集錦》等。在全國各屆曲藝大賽中,均是優(yōu)秀獲獎?wù)摺?992年11月20日,由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藝術(shù)委員會等舉行“馬增蕙收徒儀式”。又于1996年拜單弦名家謝芮芝(已故)為師,由師兄劉洪元帶師收徒。從70年代起至今,曾為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北京人民藝術(shù)劇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聘為客座教授)等講授民族曲藝、單弦等。1995年、1996年參加拍攝電視劇《經(jīng)過上?!?、《臨時家庭》等。獲得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我的長兄馬增錕,評書藝術(shù)家,生于1930年。自幼讀書,直至中學畢業(yè),后隨父學習評書,并向三弦圣手白鳳巖學彈三弦,曾為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等曲種伴奏。1948年,參加文藝干訓班學習,并做文教工作。1953年,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wù)一隊赴朝鮮慰問演出。1954年任西北軍區(qū)曲藝訓練班教員。1956年6月,參加濟南軍區(qū)前衛(wèi)文工團任評書演員。1960年調(diào)入山東省曲藝團。1977年到河北省新城縣文化館輔導曲藝教學。1989年退休后應聘到北京市崇文區(qū)小花藝術(shù)團任曲藝教師,教授王玥波、李然、徐亮、應寧等。同時在廣義街文化站演出評書《隋唐》。1994年應邀為中央電視臺“電視書場”欄目錄制傳統(tǒng)評書《羅家將》180段,并于1995年6月向全國播放。此書是向張誠潤學習的,播出后反響很好,但張先生不幸于同年病逝。馬增錕在師法前人的基礎(chǔ)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說書完整而不平淡,平中見奇,整中見巧,雅而不滯。擅“貫口”,說起來口若懸河,滔滔不斷,卻又字真句清,在聽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他能連用賦贊,贊文臣神采脫俗,贊武將威風八面;幾百句,數(shù)千字,語似連珠脫口而出,流暢動聽至極。其評書用典極多,經(jīng)常引用《東周列國志》和《三國演義》里的典故,傳播知識,言必有據(jù);旁征博引,娓娓道來;語言詼諧,雅俗共賞??梢哉f他完全承繼了其父衣缽,同時又有所創(chuàng)新。因此聽眾稱他的評書屬于“端正派”。endprint

      我叫馬增祥,藝名馬岐,生于1940年,北京人。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文化局曲藝訓練班。現(xiàn)任北京曲藝團藝術(shù)委員會委員。國家二級演員、演奏員。系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曲藝音樂集成編委、《北京曲藝志》編委、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北京分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市聯(lián)合支部支委委員、民進文藝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1960年畢業(yè)后先后拜師于韓得福、白鳳巖學曲藝音樂,拜李墨生學琵琶,拜陳榮啟學說評書。擅長曲藝作曲和說評書及演奏三弦、四胡、琵琶等樂器。先后給曹寶祿、魏喜奎、良小樓、馬靜宜、馬增蕙等名家伴奏。1961年、1962年任電視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和《箭桿河邊》兩片的主樂伴奏。1989年曾在青島廣播電臺錄制評書《響馬傳》(180回),由14個省市電臺播放。1994年曾在北京電視臺文藝中心錄制200回目《響馬傳》。1990年曾獲市文化局“京韻大鼓”音樂獎。1991年曾獲北京市“金牛杯”笑話大賽一等獎。現(xiàn)為北京市西城區(qū)“北京評書”非遺傳承人。

      我的夫人馬靜宜也出生于曲藝世家,其父馬硯芳是京韻大鼓大師劉寶全先生的學生和伴奏,劉先生的多張唱片都是由白鳳巖(三弦)和馬硯芳(四胡)伴奏的。馬硯芳的兒子馬滌塵(1923-1993)也是曲藝弦?guī)?。他自幼隨父學琵琶、四胡,后拜老弦?guī)焺⑽挠褳閹煟?5歲從藝。曾為劉寶全、張小軒、林紅玉等伴奏。1954年參加天津市曲藝團,為駱玉笙、小嵐云、陸倚琴等十幾位京韻演員伴奏;還為梅花大鼓、天津時調(diào)、單弦等曲種的幾十位演員伴奏。馬滌塵的演奏一絲不茍,能根據(jù)每個演員的風格、特點伴奏,做到唱伴分明,以伴助唱,托腔保調(diào),烘托氣氛。并勇于革新音樂唱腔,設(shè)計唱腔四五十段。他為天津時調(diào)《毛主席來到咱村莊》、《心中的贊歌向陽飛》、《熊熊之火》等設(shè)計的音樂唱腔,突破固有的板式,使曲調(diào)結(jié)合內(nèi)容,節(jié)奏明快。其中天津時調(diào)《春來了》在1981年全國曲藝優(yōu)秀節(jié)目(北方片)觀摩演出中獲一等獎。他還為曲藝團和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培養(yǎng)了不少伴奏員,曾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分會理事。馬滌塵的兒子馬健是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四胡專業(yè)教師,國家一級演奏員,2013年逝世,享年64歲。曾為王毓寶、小嵐云、駱玉笙、花五寶、史文秀、陸倚琴、張秋萍等名家伴奏,并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馬健先生在校任教期間培養(yǎng)了多名學生,為曲藝事業(yè)做出貢獻!

      我的夫人馬靜宜1944年生,滿族,北京市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京韻大鼓演員。13歲考入北京曲藝團學員班學藝,投師韓德福。近年曾舉辦個人曲藝專場演唱會。拿手曲目為《繪宏圖》、《桃花莊》等。著有《我和京韻大鼓》,2010年由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馬靜宜京韻大鼓表演藝術(shù)集錦光盤》已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不日即可與廣大觀眾見面。

      我的愛子馬小祥1969年出生在北京,7歲時,我就用小南弦子教他練習,9歲由“三弦圣手”韓德福先生開蒙,10歲便有幸為“單弦泰斗”曹寶祿伴奏。后隨中國音樂學院三弦教授肖劍聲、談龍建二位老師學習演奏,并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1994年再拜天津三弦名家韓寶利先生門下,深得教益。2007年《鼓韻弦聲》——馬小祥三弦音樂會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現(xiàn)在北京曲藝團工作,被稱作“三弦王子”。我的孫子馬紫晨今年14歲,也學三弦,在香港獲得少兒樂器大獎。我希望他能繼承馬家的曲藝藝術(shù)。

      我們這個曲藝馬家在馬年祝廣大讀者馬年快樂、馬到成功,更祝愿曲藝在馬年里再創(chuàng)輝煌!endprint

      猜你喜歡
      京韻大鼓曲藝團三弦
      對群眾文化館館辦團隊的思考
      曲藝(2023年7期)2023-07-18 04:00:45
      馬三立為什么“飯醉”
      心聲歌刊(2022年6期)2022-02-14 13:20:22
      云南少數(shù)民族三弦分類研究
      ——基于黃金分割比例
      黃河之聲(2021年2期)2021-03-29 01:20:10
      藝術(shù)管理視域下京韻大鼓的傳承發(fā)展探析
      當代音樂(2020年5期)2020-05-18 09:09:50
      京韻大鼓藝術(shù)鉤沉
      當代音樂(2020年3期)2020-03-25 08:16:13
      內(nèi)蒙古蒙古族三弦大師培訓班在呼舉辦
      草原歌聲(2019年3期)2019-10-17 02:20:10
      談?wù)勄嚧蠊念愶L格創(chuàng)作的歌曲
      粵曲的歷史及我區(qū)粵曲(私伙局)的發(fā)展
      馬三立被“湊數(shù)”劃成“右派”
      天台县| 涪陵区| 平陆县| 句容市| 新宁县| 延长县| 大宁县| 龙海市| 蓝山县| 定兴县| 汤原县| 巴彦县| 郑州市| 府谷县| 武清区| 霸州市| 拜泉县| 新干县| 苍山县| 贞丰县| 两当县| 湄潭县| 富蕴县| 库车县| 潼关县| 呈贡县| 康定县| 大埔县| 惠来县| 微山县| 韶山市| 商城县| 武陟县| 吴江市| 五峰| 石渠县| 铅山县| 格尔木市| 彭州市| 灵石县| 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