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泰松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210003)
“毛道”雜考
儲泰松
(安徽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蕪湖210003)
“毛道”一詞,中古佛典屢見,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毛的頂端,與毛端同義;二是指兒童,在佛教文獻里多與“凡夫”連文,很少獨用。兩個意義均可寫作“毛頭”,原因是譯經者方言里“道、頭”同音所致?!皟和绷x的“毛道”,其語源來自于“髦”或“髦頭”,又寫作“毛頭”。
佛經詞匯 毛道 毛道凡夫 髦頭 旄頭
“毛道”一詞,中古佛典屢見。據筆者統(tǒng)計,在唐代以前的譯經里,共出現139次,其中獨用72次,與“凡夫”連文構成短語“毛道凡夫”67次,另有“毛頭凡夫”5次,均只出現在北魏和隋代譯經(較少,且多系沿用)中。此詞《辭源》不收,《漢語大詞典》設有兩個義項:①佛教謂凡夫愚人。②方言。小路。揆諸中外文獻,闕漏尤甚。本文擬梳理文獻中出現的“毛道”及其相關的同類詞,探討其意義并對其語源作出說明。
佛典里獨用的“毛道”往往可以與“毛端、毛頭、毛孔”互換,義為毛端、毛發(fā)的頂端、毛孔等,可視為一個偏正詞組。
1)設使一微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彼諸一切普賢等,說不可說不能盡。如一微細毛端處,十方世界亦如是。于彼一一毛端處,置不可說諸佛剎。毛端能量虛空盡,而說佛剎不可盡。于彼一一毛道中,種種無量諸佛剎。有同類者不可說,亦有異類不可說。于彼一一毛道中,有不可說凈佛剎。以不可說莊嚴具,莊嚴彼彼諸佛剎。于彼一一毛道中,演出名身不可說。(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9,T9,586c-587a)
2)于一微細毛端處,有不可說諸普賢。一切毛端悉亦爾,如是乃至遍法界。一毛端處所有剎,其數無量不可說。盡虛空量諸毛端,一一處剎悉如是。彼毛端處諸國土,無量種類差別住。有不可說異類剎,有不可說同類剎。不可言說毛端處,皆有凈剎不可說。種種莊嚴不可說,種種奇妙不可說。于彼一一毛端處,演不可說諸佛名。(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5,T10,238b)
“毛道”即“毛端”。以上兩例是《華嚴經·阿僧祇品》的同經異譯,佛馱跋陀羅“毛端、毛道”互見,而實叉難陀一律用“毛端”。亦作“毛頭”:
3)于一毛頭中,見無量佛國。(鳩摩羅什譯《十住經》,T10,520b)于一毛端中,觀見世間性。(同上534a)
上揭諸例中的“毛道、毛端、毛頭”,多是譯自梵文v lapatha,是由v la(毛、尾毛)和patha(小路,道)兩部分構成的,漢譯“毛道”頗為妥貼,但patha并無“頭”義,經文譯成“毛頭”頗堪玩味。
用來指毛發(fā)頂端的“毛道”,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
與“凡夫”連文的“毛道”,意義同上文提及的“毛道”有明顯差別:
4)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毛道凡夫生者以為有我?!表毱刑?!毛道凡夫生者,如來說名非生,是故言毛道凡夫生。(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8,p756b)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前后共有六譯,“毛道凡夫”在這些異譯里出現的情況是:鳩摩羅什譯作“凡夫之人”(T8,752a)、真諦譯作“嬰兒凡夫”(T8,765c)、達摩笈多譯作“小兒凡夫”(T8,771a)、義凈譯作“愚夫眾生”(T8,775a)。
5)大德舍利弗,隨諸佛如來于何處行。毛道凡夫即彼處行。而毛道凡夫不知諸佛隨處行。我亦彼處行。(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卷4,T17,633c)
按,“毛道”宋本、元本作“毛道頭”。亦作“毛頭凡夫”,共出現5次(其中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4次,明本“頭”均作“道”):
6)復次信樂地位。毛頭凡夫,經二萬六千劫已訖,便信成就,無所闕失。(姚秦筏提摩多譯《釋摩訶衍論》卷4,T32,648b)
從上文引例看,“毛道”又作“毛道頭”、“毛頭”,且一定與“凡夫”連文。世俗文獻里也有用例:
7)毛道凡夫,火宅眾生。胎卵濕化,一切有情。善根茍種,佛果終成。我不輕汝,汝無自輕。(白居易《贊眾生偈》)
“毛道”的涵義,我們先看看佛典里的解釋:
8)毛道者,此義釋云愚癡闇冥無有智慧,名為毛道。(北魏菩提流支《金剛仙論》卷9,T25,p862a)
9)毛道之名,譯經人錯。梵云婆羅必栗托訖那。言婆羅者,目此二義:一目毛,二目愚。此經意取愚癡。必栗托訖那,此名異生,各乘異業(yè)受生故。前代譯經人,異生以愛生是凡夫,故名凡夫,取前愚義,目此凡夫故。新本云愚夫異生,真諦名嬰兒凡夫。此論名小兒凡夫。嬰兒、小兒,并取愚義。(窺基《金剛般若論會釋》卷下,T40,775b)
這個說法為后來的佛典音義如《玄應音義》卷3“毛道”條、卷21“異生”條、卷23“異生性”條、《慧琳音義》卷10“毛道”條、《翻譯名義集》卷2所繼承。
10)毛道:此名誤也。舊譯云婆羅必利他伽阇那,此言小兒別生,以癡如小兒不同圣生也,《論》中作小兒凡夫是也。正言婆羅必栗托仡那,婆羅此云愚,必栗托此云異,仡那此云生,應云愚異生。以愚癡闇冥無有智慧,但起我見不生無漏。亦名嬰愚凡夫。凡夫者義譯也,案梵語,毛言嚩羅,愚名婆羅,但毛與愚梵言相濫,此譯人之失,致有斯謬也。《法集》等經言毛道頭凡夫,或言毛頭凡夫者,皆誤也。(《玄應音義》卷3,中華藏56:865a)
總之,“毛道凡夫”正是“小兒凡夫”等的別譯,“毛道”必與“小兒、嬰兒”同義。但“小兒、嬰兒”為何可稱“毛道”,引申為“愚癡、愚昧”義,佛典并沒有給我們提供答案。其語源我們只能求諸中土文獻。
我們認為,“毛道”本當作“毛頭”,后來由于譯經者方言里“道、頭”同音,所以譯作“毛道”,理由除了上面提到的版本異文以外,我們還可以找到語音上的直接證據:
道,《廣韻》晧韻徒晧切;頭,《廣韻》侯韻度侯切,聲母均是定紐。在敦煌藏文對音材料里,侯韻與豪韻均讀e’u,在《天地八陽神咒經》里,“道、頭”均讀[’de’u],“道”另讀[de’u]、[te’u]。這說明,“道”和“頭”至少在西北地區(qū)讀音相同或相近。
那么,“毛頭”何以有“兒童、愚癡”的意思呢?我們認為其語源當來自于“髦”或“髦頭”。
髦,《說文·髟部》:“髦,發(fā)也。”古代指兒童頭發(fā)下垂至眉的一種發(fā)式?!对娊洝ぐ刂邸罚骸绑嚤藘慎?,實維我儀?!泵珎鳎骸镑终?,發(fā)至眉,子事父母之飾。”陸德明《釋文》:“《禮》子生三月,翦發(fā)為鬌,長大作髦以象之。”《禮記·內則》:“三月之末,擇日翦發(fā)為鬌,男角女羈,否則男左女右?!编嵭ⅲ骸棒D,所遺發(fā)也。夾囟曰角?!秉S生《義府·男角女羈》:“男則橫分兩髻如角,故曰角。女則兩髻一前一后,如馬首,故曰羈?!?/p>
根據古人的記載,小孩生三月始剪發(fā),但仍保留一部分頭發(fā)不剪,叫“鬌”,扎束成髻,男孩成角狀,女孩成羈狀。稍長,則梳成“髦”。所謂“兩髦”,是指頭發(fā)分垂兩邊,直至眉毛。髦,《廣雅·釋器》:“髦,毛也?!薄秲x禮·既夕禮》:“馬不齊髦?!编嵭ⅲ骸褒R,翦也。今文髦為毛?!?/p>
可見,“髦(毛)”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指向:一是年齡??;一是披發(fā)。其引申義也緊緊圍繞著這兩個意義指向。
第一,由于“髦”主要是兒童的發(fā)式,所以“髦”亦可指兒童,也寫作“毛頭”:
11)夫幼智之人,材智精達,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緖。(曹魏劉劭《人物志·七繆》)
12)民庶之負販,童髦之緩急,燕越之車蓋,及吾境者,俾無他慮。(錢镠[一作羅隱]《杭州羅城記》,《全唐文》卷130//895)
13)乃損落枝葉,澄清泉源。詣長老大照,醒迷解縛。開心地如毛頭,掃意塵于色界。(王縉《東京大敬愛寺大證禪師碑》,《全唐文》卷370)
14)須親造蕭克潤處拜姑婆,蕭季廣拜其內閫,皆汝幼時受保育乳哺之恩者,皆須四拜。蓋有母道焉,兩處皆須要人事。毛頭娘家有兒女,亦須少與人事。(楊士奇《東里集·續(xù)集》卷53《家訓》)
進一步引申指年輕的:
15)毛頭阿姐忒貪花,足足里做子三十多年老肉麻,油頭粉面,妝扮轉佳。(《明清民歌時調集·夾竹桃·野芳雖晚》)
《夾竹桃》稱年輕女性多作“小阿姐”,“毛頭阿姐”即“小阿姐”。
作為一個復音詞,“毛頭”還可以用來比喻極小的數或量:
16)舍利弗,譬如蜜瓶置四衢道,而作是言:“若人能食一毛頭者,常不老死?!睜枙r諸天世人各以刀杖衛(wèi)護是瓶。時衛(wèi)護者各作是言:“若或有人食一毛頭者,我等當殺?!鄙崂?,中有一人竊作是念:“是瓶中蜜,食一毛頭,則不老死,我今何為惜死不噉?”(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藏經》卷2,T15,791a)
17)田園之入不足以卒歲,賓客之奉、晨夕之須,隨所有無,淡淡自足,未嘗營一毛頭之利。(孫覿《宋故翰林學士莫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38)
第二,“髦”作為發(fā)式,主要特征是頭發(fā)下垂,即披發(fā),而且古代“頭”亦可指頭發(fā),如“蓬頭垢面”、“頭童齒豁”?!赌淆R書》稱北魏云:“被發(fā)左衽,故呼為索頭?!焙≡疲骸耙员比宿p發(fā),謂之索頭也。”(見《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論》注)
髦、頭同義,故可連文,多指披發(fā)、斷發(fā)等發(fā)式,進而指披發(fā)、斷發(fā)之人的冠服。中國古代周邊少數民族最重要的裝束特點也是披發(fā)、斷發(fā),所以“髦”或“髦頭”亦可指周邊的少數民族,即蠻夷戎狄。另外,古代二十八星宿中,昴星屬西方七宿之一,其分野本是冀州或魏國,《史記·天官書》以其為“胡星”,后世遂目昴星為胡地之分野,《顏氏家訓·歸心篇》徑以匈奴為其分野。由于胡人披發(fā),所以昴星也叫髦頭(亦作旄頭、毛頭):
18)西則突厥回紇,西北至嫗厥律,其人長大髦頭,酋長全其發(fā),盛以紫囊。(胡嶠《陷北記》,《全唐文》卷859)
19)乘輿黃麾,內有羽林班弓箭手,左右執(zhí)事官,帶熊冠謂之髦頭。(徐爰《釋疑略注》)
20)貞觀三年,(謝)元深入朝,冠烏熊皮冠,若今之髦頭,以金銀絡額,身披毛帔,韋皮行滕而著履。(《舊唐書·南蠻西南蠻·東謝蠻》)
21)臣昨夜觀察乾象,見毛頭星現于東北方,旺壬癸真人。此星現,主有刀兵喪國之危?!础短煳闹尽?,此星名毛頭星,又名彗星,俗呼為掃星。(《大宋宣和遺事·前集》)
古人以為“髦頭”(披發(fā))可以驅巫,典出魏文帝曹丕《列異傳》:“秦文公時梓樹化為牛,以騎擊之,騎不勝,或墮地髻解被發(fā),牛畏之,入水,故秦因是置旄頭騎,使先驅?!保ㄒ姟逗鬂h書·光武帝紀下》“賜東海王強虎賁、旄頭”李賢注)《史記·秦本紀》張守節(jié)正義引《括地志》轉引《錄異傳》“旄頭”作“髦頭”。后來把帝王出巡時走在前面開道的侍衛(wèi)叫旄(髦)頭?!稘h官儀》“舊選羽林為旄頭,被發(fā)先驅?!币沧鳌懊^”:
22)武騎虎賁懼驚乘輿,舉弓射之,猶不肯去;旄頭又以戟叉政,傷匤,政猶不退。(《后漢書·儒林列傳·楊政》)
23)相氣除氣為前一,是正其前,毛頭直指之吏也。所向者伏奸,不得復行為害,除前滿平定氣,皆善良吏也。(《太平經·壬部·太平氣》)
兒童沒有行冠禮,所以不帶冠帽也稱“毛頭”:
24)數年來,一舉一動,原非為功名富貴計,止欲生歸故里。日食二餐,或日食一餐,讀書堂上,坐睡堂上,毛頭赤腳,無復官長體統(tǒng)。(于成龍《于清端政書》卷一)
根據上文的討論,“毛道”主要有兩個意義:一是毛的頂端,與毛端同義;二是指兒童,在佛教文獻里多與“凡夫”連文,很少獨用。兩個意義均可寫作“毛頭”,原因是譯經者方言里“道、頭”同音所致。
“毛道”的“毛端”義,既是直接源于原典梵文的v lapatha(v la毛+patha道)的意譯,也源于漢語固有復合詞“毛頭”的字面意義。
“毛道”的“兒童”義,其語源來自于“髦”或“髦頭”,又寫作“毛頭”,本指未行冠禮的未成年兒童的一種發(fā)式,引申指小孩,兒童。兒童少不更事,故可引申指愚昧、幼稚無知,現代漢語的“毛頭小伙”,多有貶義的意味,正是這種意義的遺留。小孩、兒童年齡小,故“毛道”可用來比喻極小的數或量。
On the Origin of“maodao(毛道)”
Chu Taisong
(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Anhui,China)
The word of“maodao(毛道)”frequently appeare in the Buddhist Classics with two connotations,one refers to the top of the hair equal to the“maoduan(毛端)”;the other means a child.In the Buddhist literature,it is rarely used alone,butoften used together with“fanfu(凡夫)”.Both connotations can be written as“maotou(毛頭)”,because they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in the dialect of the translators of the Buddhist Classics.“maotao(毛道)”with the meaning of a child,is originated from“mao(髦)”,“maotou(髦頭)”,also written as“maotou(毛頭)”.
Vocabulary in Buddhist Scriptures;“Maodao(毛道)”;“Maodao Fanfu(Children and the Common People毛道凡夫)”;“Maotou(髦頭)”;“Maotou(旄頭)”
責任編輯:蕭紅
儲泰松(1966—),男,安徽潛山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古漢語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梵漢對音相關理論問題研究”(13YJA7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