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教育的靈魂是什么?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促進生命的成長。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教師在“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這一基本理念下,要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上,去促成學生個體的健全人格發(fā)展。然而在升學的壓力下、在家長的期待目光中,在社會狹隘的功利尺度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執(zhí)行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只把學生當作填充知識的容器,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心靈教育。開展生命化教育以來,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在各個領域?qū)嵤┥逃顒?。語文,由于學科的特殊性,首當其沖應該擔此重任,通過選入教材的經(jīng)典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想的熏陶,心靈的洗禮。
一、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保爾曾經(jīng)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比欢F(xiàn)在的很多中學生動輒因為和同學之間的幾句爭吵就拔刀相向,因為教師、家長的幾句批評就跳樓自殺。為什么年輕的生命如此脆弱?為什么中學生視別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對于每一位花季少年來說,要學會的是對生命的敬畏。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再版,這就意味著生命無法重演,要學會善待自己的生命,更要善待別人的生命。
當學習張曉風的散文《敬畏生命》時,為了讓學生明白這篇散文中蘊含著的對生命的敬畏之情,筆者和學生一起來到野外觀看飄飛的柳絮。當看到柳樹為了播送種子,靠風力吹動白色的大團大團纖維,哪怕是只有一顆種子能夠發(fā)芽,仍然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學生由剛開始漫不經(jīng)心的表情慢慢變得嚴肅起來,他們在那鋪天蓋地的飄灑中,感到別樣的震撼和對生命的珍視,那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狀的對生命的敬畏。
當學完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文時,學生說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環(huán)境下,小瓜苗要破土而出。在強大的威脅面前,小飛蛾垂死掙扎,不放棄一絲求生欲望。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一顆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種子已經(jīng)在他們心里生根發(fā)芽。我們相信:這些小小的芽兒,終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
二、感恩生命,關愛生命
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學生自己也時時處處以自己為中心,忽略了家長的關心,社會的關愛。他們不懂感恩,缺乏責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冷漠、自私。所以當筆者在講解楊絳的《老王》一課時,就引導學生從楊絳和老王身上體味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楊絳并沒有因為自己是知識分子就瞧不起身份卑微的老王,在自己身心飽受摧殘的境遇下還反省自己對老王的關愛不夠,而老王在生命垂危之時不忘報恩。筆者趁熱打鐵對學生說:“請想想在你生命中有哪些人需要感恩呢?”有的學生寫的是從小帶大自己的爺爺奶奶,有的寫的是教給自己知識的老師,還有的寫的是在患難之中曾經(jīng)給予過自己幫助的朋友……筆者為學生的成長感到高興,因為他們已經(jīng)學會感恩他人,關愛他人。
三、領悟生命之艱辛
人生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現(xiàn)在的學生從小就生活在溫室里,不能直面挫折,遇到一點挫折就自怨自艾,缺乏面對困難應有的勇氣。學習曹文軒的《孤獨之旅》時,感受杜小康從一個油麻地里家境最殷實的孩子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放鴨娃,并且在放鴨的過程中完成了生命的質(zhì)變,成長為一個堅強的孩子。為了讓學生看到一個更加堅強的杜小康,筆者領著學生閱讀原著《草房子》。當學生讀到昔日最有優(yōu)越感的杜小康竟然在油麻地的小學門口擺起了地攤,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筆者還引導學生回家之后搜集名人的故事,讓他們在課堂上交流。結果,學生講得十分投入,聽得也很認真。相信他們從史鐵生、貝多芬、霍金等人的身上,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當批改學生日記時,筆者被學生的話語深深感動了:“人必須經(jīng)歷艱難困苦的磨煉,忍受孤寂的錘煉才能從坎坷中不斷地成長,才能長大成人。”“由幼稚到成熟,是生命的渴望和追求?!薄叭俗鲆欢錅厥抑械幕ǘ洳⒉灰欢ㄊ亲詈玫模菢訒е乱粋€人弱不禁風;而做一顆野外的種子,固然會有很多災難,但卻會經(jīng)過洗禮而成為參天大樹。”“苦難的確是人生最大的財富?!?/p>
只有敬重生命,才能對生命有憐憫之心,才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從而使有限的生命發(fā)揮出無限的價值。只有有了一顆感恩的心,才能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也就有了幸福的人生。只有懂得生命的艱辛,才能明白生命的堅韌偉大,不做狂風暴雨中的折枝,也不做溫室的花朵,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笑望天空云卷云舒。語文界有位專家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句話:“不要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似乎語文課上滲透了思想教育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筆者對這句話不敢茍同,知識的傳授和思想教育是相得益彰的。關注學生的生命,讓我們的教學真正成為生命化的教學,使厚重的文章成為滋潤學生心田的養(yǎng)料,使我們的課堂成為生命化教育的前沿陣地。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高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第九中學(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