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摘要】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學習古詩詞,讓孩子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yǎng)。但是畢竟古詩詞浩如煙海,其所處的時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相差甚遠,如何讓小學階段的學生盡可能地增加古詩詞的積累,繼承發(fā)揚這一文化瑰寶?本文旨在從實際操作的層面分析如何利用遷移學習幫助學生積累,運用古詩詞。
【關鍵詞】古詩詞;遷移;積累;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文化的一大瑰寶,她與我們的民族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她以豐富的情感,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優(yōu)美的韻律為歷代人所喜愛和傳誦。學習古詩詞,讓孩子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以陶冶情操,培養(yǎng)文學素養(yǎng)?!墩Z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具體規(guī)定: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由此可見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的重要地位。根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又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nèi)容的深度,而在于其廣度。
如果純粹從教材的角度而言,古詩詞所占的比例較少,我們不妨來讀一讀這一段話:以《論語》為例,這是一部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經(jīng)典,她的思想浸潤在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已經(jīng)成了我們這個民族基因的組成部分。可是,現(xiàn)在的中國人,從小到大,有幾個人完整地或者較完整地讀過《論語》?即便是出身如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的大學生們恐怕也沒有幾個真正地讀過。我們的中小學教科書里選有《論語》的部分章節(jié),但那比蜻蜓點水還不如,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更可悲的是,一旦中學畢業(yè)(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就基本上不可能再有機會與自己的民族經(jīng)典相接觸了?!墩撜Z》如此,遑論其他。民族經(jīng)典的斷裂,造成了整個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斷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杰人教授在《光明日報》的社論。
“《論語》如此,遑論其他”這句話道出了如今教材的一個現(xiàn)實問題。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這樣的一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對于漢字地位的鞏固?如何幫助學生積累詩詞,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經(jīng)過十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遷移學習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辦法。所謂遷移學習,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孔子。《論語·述而》中說道:“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有“聞一知十”、“舉一反三”等基本上都是這個意思。在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已經(jīng)形成,柏拉圖的學員重視幾何的學習并非因為幾何的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幾何學可以訓練學生的思考力。在近代,第一次采用了“遷移”這個概念的是英國的學者John Locke。他認為要使一個人有良好的推理能力,一定要讓他及早習慣于推理方法,藉以訓練他的心智。這些思想,體現(xiàn)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就是積累和運用。
一、同作者的詩篇之間的遷移
古詩詞的作者大凡都是那個時代的名人,而了解作者,一則可感知其貌,二則可感知其德,以利于整體感知全詩。我們往往指導學生運用課外書,運用現(xiàn)代技術來尋找作者的蹤跡。但是,從遷移學習的角度講,我們不難看出了解作者的另一種方式,那便是解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此來了解作者。比如學習《訴衷情》時對于作者陸游的解讀,他的一生所作的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穿和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師分別出示小學階段學過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示兒》與《訴衷情》進行對比教學,這幾首詩都是作者晚年的詩作,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通過這幾首詩可見一斑。我們來看課堂實錄:
【課堂實錄片段】
上課伊始大屏幕出示愛國詩句,學生誦讀。然后通過情景導入和初讀古詩,學生對于詩人以及詩的寫作背景和詩意已經(jīng)有了粗略的了解的前提下,教師開始帶領學生進行研讀詩意。
師: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剛才咱們讀了那么多遍,你感受到了陸游在詞中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哪一句話最能觸動你的內(nèi)心呢?
生: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師用多媒體出示此詩句。
師:請同學們再閉上眼睛想象這些畫面(師讀),并說說這些畫面的內(nèi)容、詞人的形象。
生自由討論。
師:詩人老淚縱橫,那滴滴的淚是為誰而流??!
生:為自己而流。
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生讀)
師:這個淚又是為誰而流?
生:為淪陷區(qū)的百姓而流。
師:淚空流,淚白白地流,至死也是空??!
出示《示兒》中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生讀)
師:9個字道盡了詩人一生心事,一起讀。
師:還有其他的詩句嗎?
生: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師:(出示“舊貂裘”的典故)讀了這個典故,你知道舊貂裘的意思了嗎?
生:就是不被重用,未能施展抱負。
師:“夢”字,這里僅僅是指詩人夜里做的夢嗎?同樣是“夢”讓我想起了詩人另一首古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媒體出示:鐵馬冰河入夢來
師:詩人一直在做一個統(tǒng)一什么樣的夢?
生:詩人一直在做國家統(tǒng)一的夢
生:在做百姓免遭戰(zhàn)亂的夢
師:是呀,但是這終究是一個夢啊。
出示: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這一生誰會料到我心在抗戰(zhàn)前線,人卻在滄州慢慢老去?!罢l料”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作者的無奈和遺憾。
生:還說明了作者被迫的境地,心有余而力不足。
師:回顧自己當年在梁州參軍,渴望報效祖國、建功立業(yè)的往事,如今敵寇依舊,自己卻已年老體衰,悲憤不已。所以說“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帶著這種理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詩。
生讀
師:想當年的陸游又是怎么的?
出示: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生讀
師:(出示“覓封侯”的典故)你看到了什么樣的陸游?特別從哪個詞感受到?
生:從“萬里”這個詞感受到當年陸游的勃勃雄心。
生:我看到當年充滿抱負的陸游,特別從“匹馬”這個詞感受出來。
師: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可他為什么要說當年之事呢?
生思考
師提示:當年怎樣?現(xiàn)在又是怎樣?
生:“當年”二字表現(xiàn)了詩人深深的無奈
生: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惆悵之情
師:回憶起當年的颯爽英姿,作者心里慷慨激昂,如今的現(xiàn)實又讓作者深感無奈和惆悵,滿腔的愛國熱情,壯志難酬的悲情,在詩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帶著這些感受我們來讀這首詩。
指名讀——齊讀
齊誦《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
最后教師出示了陸游一生生平,學生在古典音樂的配樂中完成了對陸游詩歌的完整誦讀。
一堂課下來,師者智慧地旁征博引,將愛國詩句進行整合,學生誦讀之聲環(huán)繞耳際,從“淚空流”鏈接到《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到《示兒》中的“死去元知萬事空”;從“關河夢斷何處”鏈接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的“鐵馬冰河入夢來”。通過一首詩詞,引出其他相關詩詞的學習,豐富了詩詞的積累,同時也讓學生對作者陸游的一生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二、同題材的詩篇之間的遷移
古詩詞中同一題材的詩歌是很多的,如愛國詩、思鄉(xiāng)詩、送別詩、邊塞詩等等。如《訴衷情》是一首愛國題材的詩詞,教師在一開頭就出示相關愛國詩詞讓學生進行誦讀,可謂“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隨后在精讀環(huán)節(jié)分別引出其他相關詩句的解讀,這樣一則避免了把文字讀死,就字論字的弊端,同時使得對于詩意的解讀更立體,也拓展了學生的思路。同理,我們學習送別詩,因詩人的情況不同,情致各異,故送別詩詞所寫的具體內(nèi)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或是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或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在生動的畫面中蘊含情懷;或借詩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或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則兼而有之等。比如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這首送別詩,通過借景抒情手法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情誼。我們可以通過這首詩遷移復習小學階段學過的送別詩,將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山中送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這些小學階段學過的送別詩加以復習整合。除此之外,再根據(jù)學生的課外積累豐富送別詩的內(nèi)涵,在畢業(yè)前夕舉行送別詩的吟誦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興趣盎然中積累古詩詞。
三、實現(xiàn)積累到運用的遷移
以上兩點,均是讓學生由學一首詩遷移到另外詩歌的學習,對于學生積累古詩詞是很有裨益的。但是學習古詩詞,并不只是為了積累而積累。《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學習古詩詞,除了引導學生走進傳統(tǒng)文化的殿堂,與詩人對話,探訪歷史,從中還可實現(xiàn)從古詩詞的學習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遷移。老師應鼓勵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恰當運用或者剪輯運用。如,帶學生出去春游的時候,我們可以舉行賽詩會,讓學生誦讀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又如,小學畢業(yè)要寫臨別贈言的時候,就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古詩詞,有同學面對分離,會寫上“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有的同學會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學生在作文中引用或擇用詩句,還能夠增強文章的氣勢、文采和說服力。
當然,以上的遷移教學必須是建立在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而設定的。無論怎么遷移,始終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和語文教學的角度。正如特教教師董建奮老師說的那樣:古詩詞教學必須不能脫離的是文字、文學和文化,在此前提下實現(xiàn)對于古詩詞的積累、欣賞、感悟和傳承!在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yǎng),真正領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編輯:畢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