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永雪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讀《〈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所想到的
可永雪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河北保定學院中文系劉玲娣教授所著的《〈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專門研究了《史記》當中所寫到的河北人物。書中把《史記》當中所寫到的河北地區(qū)著名人物,分為“君王之尊”“名卿賢相”“沙場梟雄”“鴻儒高士”“漢宮巾幗”“商業(yè)名流”六篇,共三十多人,一一介紹并解讀這些人物的事跡、功業(yè),為人性情、品格特點,詮釋他們的當代價值,其中,很自然地突顯了“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一核心。
這部著作,帶給我兩大收獲:1.作為出生在滹沱河邊安平縣農(nóng)村的一個河北的兒子,有機會集中地與家鄉(xiāng)眾多先賢晤對、神交,勾惹起蟄伏已久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情,體味到得遇故鄉(xiāng)人那份格外的親,那份屬于“俺們的”自豪!2.作為一個喜歡《史記》,喜歡研究《史記》所寫的人,所寫人心、人性的人,讀到這部專門研究《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的作品,就像在跋涉的道路上遇到同行、同道與同調(diào)那樣,倍感鼓舞,因為這使我不僅獲得了切磋的伙伴,也獲得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我常常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塑造原是非常復雜的,既有空間上各地區(qū)、各民族、各群體之間的接觸、碰撞和融合,又有時間上不斷的發(fā)展、衍變,積淀與結(jié)晶,總之是一個龐大的動態(tài)過程。
在歷史的長河里,在社會變革的巨大浪潮中,會涌現(xiàn)出各式各樣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會迸發(fā)出這樣或那樣人性的閃光。其中那些被大家公認為最優(yōu)秀、最寶貴的東西,慢慢匯聚起來,凝練起來,便成為整個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基因。隨著歷史滾滾向前,這個基因又會不斷獲得新的血液,新的質(zhì)素,不斷得到充實與蛻變,從而得以發(fā)揚、光大。
我們不妨以《〈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所提供的豐富資料作為典型個案進行一個解剖。
司馬遷對河北的民風、民氣,作過專門的考察,有著精辟的概括,其最被后世認可并叫得最響的是“悲歌慷慨”——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
“悲歌慷慨”的實質(zhì)內(nèi)涵是什么?按《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地理志》的相關(guān)詮釋,第一就是“好氣任俠”?!昂脷狻?,即喜歡意氣用事,講究仗義;“任俠”,即“敢于急人”——能急人之所急,有擔當精神。就是說燕趙之士有一股男子漢氣概,常?;诘懒x,做出決斷,為自己認準的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其次是“懻忮(強直)”“僄悍”“羯羠不均(桀驁不馴)”“愚悍少慮”。就是性情粗豪渾樸,而不像江南人那樣靈秀精明。
最好體現(xiàn)這“慷慨悲歌”精神的,首推燕太子丹主催、荊軻主演的行刺秦王的壯劇,還有高漸離為給荊軻報仇而上演的舉筑一擊。這場斗爭的緣起是燕太子丹不忍秦太子政(后來的秦始皇)的輕侮和秦國的侵逼,雖自知弱小也決計抗暴復仇;其間田光為激勵荊軻而自刎,樊於期為助行刺成功而自獻頭顱,尤其是高漸離,為給好友報仇,為繼承好友遺志,不惜“變姓名為人庸保”,縱然被“矐目”也要“舉筑樸秦皇帝”,“其舍生之節(jié),大為荊卿增重”。所有這些,連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高歌,譜成了一曲義薄云天的絕唱!(參見《〈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研究》之“高漸離”篇)
還有趙相貫高、趙午,看不慣劉邦對趙王張敖的“箕踞詈罵”,侮慢無禮,共謀在“柏人”行刺。事發(fā),張敖因牽連進謀反案被逮捕治罪,貫高等見主人因自己行事而蒙冤,便挺身而出,為明“王實不知”,被“榜笞數(shù)千”,“刺剟”至“身無可擊者”而無悔。張敖門客孟舒、田叔等十余人也“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張敖至長安。只是為了不使一個無辜者受到冤枉,就有這么多人甘愿為之犧牲和付出,這是一種什么精神?這完全是一種道義,一種敢作敢當,為了道義而爭死赴義的燕趙人的“好氣任俠”之風?。▍⒁姟丁词酚洝抵械暮颖比宋镅芯俊分疤锷偾洹逼?/p>
河北人物中,固然有被梁啟超稱為“黃帝以后第一偉人”的革新家趙武靈王,有富于開拓和開創(chuàng)精神,“和集百越”,統(tǒng)一嶺南的南越王趙佗,還有具有經(jīng)營頭腦,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大冶鐵家的卓王孫、郭縱等等,但占多數(shù),居主流的還是“好氣任俠”,何況就是武靈王、趙佗,卓王孫身上也不乏“好氣任俠”氣質(zhì)。
看來,在傳統(tǒng)的忠、孝、仁、義四德當中,河北人與“義”最為有緣。
傳統(tǒng),特別是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是無形無聲的。然而它的血脈卻不斷不絕,如絲如縷,具有綿長而頑強的生命。記得小時候,我們家鄉(xiāng)夸孩子,最高的評語是“這孩子仁義?!边€記得我的老岳父,一輩子教書,做鄉(xiāng)村小學教師,在他住的屋里,常年掛著一副他自書的“見義勇為”的條幅。
而當民族危亡等重大考驗關(guān)頭,它潛藏的威力便驚人的爆發(fā)出來。以慷慨悲歌,好氣任俠著稱的河北大地,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涌現(xiàn)出為保持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而投崖的狼牙山五壯士;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涌現(xiàn)出為鋪平全國解放道路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汶川大地震期間,又涌現(xiàn)出大難面前獻大愛的唐山志愿車隊。
這就是河北精神,這就是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大地兒女的當代表現(xiàn)!
劉玲娣教授身處河北,一直關(guān)注這方面的問題,他們開“《史記》中的河北人物研究”課,在河北青年學子心田播撒民族和鄉(xiāng)土精英的種子,現(xiàn)在又把研究成果成書問世,推向全國。這部書,既為我們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基本材料,又為我們提供了有關(guān)答案和啟示——雖則這些答案和啟示可能并不完滿。我認為他們的這份工作,在當前思想文化建設(shè)和長遠的民風民氣鑄造工程中是一項十分有價值的實際貢獻。
可永雪,1930年生,河北安平人,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wù)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