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敏
(漳州實驗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
“同項異構”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異構”的目的是讓不同的教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建構出不同意義的設計。為了使這種“異構”更有針對性,需要明確比較目的,選定比較主題。這是進行“同項異構”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義是:第一,根據(jù)研究的項目,確定比較的內容,限定比較的范圍,從而使比較目標明確而集中;第二,按比較項目統(tǒng)一比較標準。比較標準既有可比性又有穩(wěn)定性,這是比較的依據(jù)和基礎。
案例研究價值在于“比較性”,這是其“橫向”方面。要比較不同的教學方法的成效,須設定典型性比較項目。典型性項目應遵循問題性原則,它可以是學段教學的重難點,更是一切值得探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問題。例如小學三年級閱讀課中經常出現(xiàn)詞語在句中理解有難度的問題,詞語的教學往往容易走入單一化、機械化的模式,以至于有的學生能把詞語的意思倒背如流,卻不會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而有時單一的詞語理解,會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語文的美感消失殆盡。如何讓閱讀教學中的詞語教學有機地融于閱讀理解之中呢?《語文課程標準》在對3~4年級的閱讀要求中有這樣一項內容:“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笨梢娫~語教學是本學段語文教學的基礎,此問題又較為突出,可作為典型的比較項目之一。而四年級的側重點則可以是“關鍵詞句教學”和“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教研組老師們沿著“定課→研究教材→學生情況及資源分析→組內研討教案→說課→上課→比較性反思→改進→再上課→形成二度教案”的步驟開展“橫向比較”教研,并確定了比較項目一:關鍵詞句教學的研究。并把其列為重點突破的項目。以人教版第七冊21課《搭石》中“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xié)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關鍵句的品味為例。
黃老師的教法是讓學生在讀通這些句子之后,進一步引導學生對“走搭石時哪些地方讓你覺得美?”進行思考。通過引導學生邊想象畫面邊體會和諧之美。
蔡老師則引導學生圍繞“咱們也試試走走搭石,怎樣才能走得協(xié)調有序?”進行思考,再指導學生在回環(huán)朗讀中感受和諧之美。
蘇老師抓住這句中的關鍵詞“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詞義進一步結合上下文理解整個詞。
比較項目二: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學習要求,這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還是以《搭石》一課為例,黃老師指導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是:提綱挈領,抓好中心。她根據(jù)段落特點,先讓學生從概括一個自然段開始,用簡潔的話說出其意。在理清脈絡的情況下,概括出主要內容。蔡老師讓學生借助板書,抓住線索。蘇老師的方法則是:挖掘課題,開門見山。
通過以上幾位老師的教法呈現(xiàn),可以看出四年級的詞句教學需要突破的難點就在于如何引導學生有效地感悟關鍵詞句中的關鍵詞。而引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要突破的就是如何針對不同案例進行方法的指導。本次“同項異構”的階段性的結論:文本中的詞句教學要注意結合語言環(huán)境來品句,并努力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體驗和感悟中理解,繼而在情感體驗上得到一個升華;在指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時,雖然老師們方式不同,但都要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給予分析和概括方面的指導。因為注重學法滲透,減輕了學生初學的難度,也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打下基礎。
無論怎樣的“異構”,最終是“殊途同歸”,因為目標是“同”。在階段性結論得出之后,教研組的老師們著手選擇相似案例,進行“縱向”研究活動。
相似案例收集如下:
關于項目一:關鍵性詞句教學的研究。
A《白鵝》中“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B《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
C《頤和園》中的“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滑過,湖面不留一點痕跡”。
選擇相似案例的時候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圍繞一個參照點,即典型性問題,這樣所有的可以比較的單位就能根據(jù)一個共同的變量、根據(jù)比較中所有單位的常量進行考察。教育的比較研究并不是為了構建一種解釋理論,而是為了創(chuàng)建一種參照框架,便于將不同的觀察結果聯(lián)系起來,不但能尋找教育事件與現(xiàn)象之間的相似性,還便于得出一般性結論。就上述的相似案例收集分析后即可得出的一般性結論:老師們從詞句教學需要突破的難點入手,發(fā)現(xiàn)如果對關鍵詞句里的點睛之處進行重點指導感悟理解,會收效不少;再如引導學生學會概括主要內容時,針對第二學段的實際,運用“分段概括”和“線索式”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掌握。
案例的“橫向”“縱向”的比較能使研究探討走向深入有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近幾年來通過“同項異構”的研究與實踐使許多語文教師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努力轉變教學方式。同時也促進教師們在研究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從而實現(xiàn)教師專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1]劉秀玲.中小學教師的案例式研究,2012.
[2]馬宏《“小學語文主題單元式讀寫結合的校本研究”課題實施方案簡介》,http://www.yhjy.cn/jyyweb/HTMLNEWS/64/610/20121029125406.htm,2012。
[3]肖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