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勝彬
(吉林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12)
逍遙散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術、甘草、生姜、薄荷組成,具有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之功效,可用于治療“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干,發(fā)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熱陰虛,營衛(wèi)不和,痰嗽潮熱,機體羸瘦,漸成骨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諸癥,是醫(yī)家常用、病家熟知的千古名方。該方劑臨床應用甚廣,若加減配伍得當,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且療效滿意,現(xiàn)僅舉數(shù)例,與同道共享。
王某,女,38歲,2012年2月13日初診。雙側乳房觸及腫塊2年余,伴有胸脅乳房脹痛,經期前后及郁怒后加重,彩超檢查為雙側乳腺增生。曾短暫服用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丸等藥,未見明顯療效?,F(xiàn)證:乳房、胸脅脹痛,經期加重,心煩,胸悶,多夢,食少,乏力,經前腹痛,月經量少色暗。查體:體瘦,面黃,舌質暗淡,苔白略膩,脈弦細。證屬肝郁脾虛,痰瘀互結,治以疏肝理脾,化瘀散結為宜。擬方逍遙散加味:當歸 15g、白芍20g、柴胡15g、茯苓20g、白術20g、薄荷 10g、牡蠣 30g、浙貝母 20g、瓜蔞 30g、半夏 15g、雞內金15g、香附 20g、川芎 10g、桃仁 10g、紅花 10g、炙甘草 10g、生姜3片。七劑,水煎服。
2012年2月23日二診。藥后乳房、胸脅脹痛明顯減輕,進食增加,睡眠轉佳,舌、脈同前。處方:上方加丹參15g。七劑,水煎服。
2012年3月6日三診。乳房、胸脅脹痛基本消失,觸摸乳房腫塊明顯縮小,飲食正常,情緒及睡眠均佳,前日行經,量增加,色轉鮮。查體: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細。病人因事外出,不能服用湯藥,囑其自購逍遙丸、桂枝茯苓丸繼續(xù)服用。
1個月后病人因它病來診,告曰:乳房腫塊消失,無明顯不適,現(xiàn)已停服藥物。
按:本例患者胸脅乳房脹痛,郁怒后加重,為肝氣郁結的表現(xiàn);食少、體瘦、面黃為脾胃不足之象。肝郁則血行不暢,脾虛則痰濕內生,終致瘀血痰濕互結,乳房結塊,而成乳癖。逍遙散方融疏肝、理脾、養(yǎng)血、活血藥物于一體,用于本病乃求本之法,另加入牡蠣、浙貝母、瓜蔞、半夏化痰軟堅散結,配伍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加強消結塊之力。諸藥合用,肝氣得舒,脾氣健運,痰濕內化,瘀血消散,故腫塊消失,諸證得解,實為標本兼顧之法。
趙某,女,31歲,2012年6月26日初診。面部現(xiàn)褐色斑塊3年余,夏季日曬后加重,伴月經周期先后不定,曾服維生素C、維生素E等藥治療不佳?,F(xiàn)證:面部褐色斑塊,月經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暗,納差,少寐多夢,心煩,乏力,二便正常。查體: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弦細,面黃少澤,額頭、眼眶周圍、面頰部見片狀、邊緣清晰的褐色斑塊。中醫(yī)辨證屬肝郁脾虛,氣血不能上榮于面所致,故治以疏肝理脾,養(yǎng)血疏風。處方:當歸15g、白芍20g、川芎10g、柴胡15g、茯苓20g、白術 20g、雞內金 20g、薄荷 10g、香附 15g、益母草 20g、荊芥15g、防風15g、白芷15g、甘草10g、生姜3片。五劑,水煎服。
2012年7月4日二診。進食增加,面色較前光澤,睡眠轉佳,舌脈同前。上方五劑,繼服。
2012年7月11日三診。面部斑塊變淡,面色較前紅潤,飲食、睡眠均佳。遂以上方加減,繼服二十余劑,面部斑塊消退,月經正常而停藥。
按:黃褐斑,中醫(yī)又稱肝斑、面塵、黧黑斑等,其產生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本例屬典型的肝郁脾虛之證,故用逍遙散疏肝理脾養(yǎng)血,加香附、益母草以增強理氣活血之力;荊芥、防風、白芷等風藥則可發(fā)揮上行頭面,疏散面部瘀滯之氣血的功效,從而促進斑塊消退。風藥的應用亦是前輩總結的經驗,驗之臨床確有療效,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以應用,有錦上添花之妙。
李某,女,27歲,2012年9月12日初診。皮膚反復出現(xiàn)皮疹半年有余,時作時止,發(fā)則瘙癢無度,勞累、緊張尤甚,遍服脫敏藥物及中藥疏風散寒之品,皆未獲效。現(xiàn)癥:胸背、四肢皮膚見淡紅色風團,癢甚,兩脅作脹,情志抑郁,少寐多夢,神疲食少,惡風畏寒,無汗。查體:舌體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中醫(yī)辨證屬肝郁脾虛,氣血失和,風寒束表。擬方逍遙散加味:當歸15g、白芍20g、柴胡15g、茯苓20g、白術20g、干姜5g、薄荷10g、荊芥15g、防風15g、羌活15g、桂枝15g、麻黃6g。三劑,水煎服。
2012年9月17日二診。三劑藥后,風團基本消退,為鞏固療效,繼服前方三劑。
2012年9月22日三診。風團消盡,飲食及睡眠均轉佳。囑其繼服逍遙丸1個月。
半年后隨訪,蕁麻疹未再復發(fā),飲食睡眠正常,精力充沛。
按:慢性蕁麻疹治療棘手已是醫(yī)界共識,其病因難尋,亦是療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本例患者長期高強度工作,身心俱疲,加之情志不遂,致肝脾不調,氣血失和,是形成蕁麻疹的內在因素。由于氣血失和,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導致疾病反復發(fā)作,故用逍遙散疏肝理脾,調和氣血以治本,加荊芥、防風、羌活、麻黃等藥以散在表風寒之邪。諸藥合用,表里同治,標本兼顧,半年頑疾,應手而愈。
何某,女,21歲,2012年12月10日初診。面部痤瘡兩年,月經期間皮疹加重,進食辛辣食物后皮疹增多,平素性情急躁,心煩易怒,睡眠欠佳,手足心熱,小便色黃,大便正常。兩年來反復治療,病情時輕時重,始終未能痊愈。經熟人介紹來診,交談之中神情焦躁不安,反復詢問能否治愈,言稱對服藥已不抱有太大信心等。查體:額頭、面頰、下頜見綠豆粒大紅色丘疹,有膿頭,皮疹較密集,面部有陳舊淺表瘢痕,面部皮膚油膩,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中醫(yī)辨證屬肝脾不和,肝郁日久生熱化火,熏蒸面部而生痤瘡,治以疏肝、理脾、清熱。擬方加味逍遙散化裁:牡丹皮15g、山梔子15g、當歸 15g、白芍 20g、柴胡 15g、茯苓 20g、白術20g、薄荷 10g、茵陳 20g、虎杖 15g、黃芩 15g、側柏葉 20g、蒲公英20g、甘草10g。五劑,水煎服。
2012年12月18日二診。服藥后面部皮疹較前減少,皮膚油膩減輕,急躁心煩諸癥亦減。鑒于面部炎性丘疹仍較多,于上方中加入白花蛇舌草30g,五劑,水煎服。
2012年12月26日三診。面部皮疹消退近半,無油膩感,睡眠轉佳,言談之中情緒平穩(wěn),不顯焦躁。查體: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細。上方減茵陳、虎杖,五劑,水煎服。
2013年1月8日四診。面部皮疹消退近2/3,皮膚潤澤。上方減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繼服十余劑,皮疹全部消退,停藥。
按:加味逍遙散是在逍遙散基礎上加牡丹皮、山梔子而成,又名丹梔逍遙散,是為肝脾不和,日久生熱者而設。本例患者在美容院工作,故對面部痤瘡極為敏感,自稱影響工作。病人神情焦躁,心煩不安,少寐多夢,為肝郁化火之象,故改用疏肝理脾、清解郁熱的加味逍遙散,方中丹皮清血中伏火,山梔清解肝熱、導熱下行。為加強清熱解毒之功,又加入茵陳、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以助藥力。痤瘡的治療多由肺熱入手,此例從清肝熱著眼,亦獲良效。
異病同治、一方多用是中醫(yī)學的一大特色。中醫(yī)治病不著眼于病癥的不同,而著眼于病機的區(qū)別,因為有相同的病機,故有相同的治法。逍遙散治病的核心機理是改善肝郁脾虛。肝郁則氣的疏泄功能失常,進而使血的運行受阻;脾虛則運化功能失司,繼而有生濕、生痰之虞,日久變證叢生,諸癥俱現(xiàn)。逍遙散加減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