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瑞
初識金章宗
金章宗,名字叫完顏璟,金朝的第六位皇帝,是金世宗完顏雍之嫡孫,大定八年(1168)出生,泰和八年(1208)去位,在位20年,享年41歲。
完顏璟之父完顏允恭,主張學(xué)漢制,專心儒家經(jīng)史,好詩文,善丹青。其母徒單氏亦喜詩書,尤好老、莊,言行必合于禮。完顏璟自幼受父母熏陶,文學(xué)造詣較深。他的詩纖巧綺麗,詞有南唐李后主風(fēng)韻?!督鹗贰份d:金章宗自少年開始,“習(xí)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jīng)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jīng)徐孝美等侍讀?!彼麗酆脮?、繪畫,本人也能寫得一手好字,與北宋徽宗的“瘦金體”神似。后代曾有許多文人學(xué)者,將他的書法作品誤認(rèn)為出自徽宗字。
完顏璟在任,斷事得當(dāng),能以女真語審女真訴訟,以漢語斷漢事,深得世宗贊賞,賜漢名璟,拜為尚書右丞相,親聞朝議,習(xí)知政事,并詔立為皇太孫。世宗病重后,又詔為攝政。大定二十九年(1189),世宗病卒,遺詔完顏璟繼帝位,是為金章宗,時年22歲。
金章宗在位期間用過三個年號,明昌、承安、泰和。明昌為第一個,指明昌元年(1190)之后的7年。明昌之治是指金章宗在位期間,繼續(xù)原定治國方針,治平之世,使金朝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有所發(fā)展,國力強盛,堪稱為“鼎盛時期”?!独m(xù)資治通鑒》載:“時金有國七十年,禮樂政刑,因遼、宋舊制,雜亂無貫,金主欲更定修正,為一代法,其儀式條約,多守貞裁定,故明昌之治,號稱清明。”
西山情獨鐘
翻閱明清志書,金章宗常閃現(xiàn)在篇章之中。他的足跡遍及北京的山山水水,尤其在西山留下眾多文物古跡。
說來也巧,金章宗出生在麻達(dá)葛山。金世宗非常喜愛這座山,便給他起了小名麻達(dá)葛。冥冥之中,金章宗與山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喜愛山,離不開山,即使當(dāng)了皇帝。金章宗在位之時,厭煩宮中束縛,經(jīng)常出宮,且多往西郊行走居住。西郊美景盛多,從而造就了多處行宮。西山多有古跡,為金章宗所留。
西山蒼蒼,高聳云霄,其中有道場,那是香山。金章宗多次到香山游玩、打獵。香山得名于山上的杏花。春日,十里杏花,滿山蕊紅飛白,香飄山崖。山上有兩塊巨石,一如香爐,又稱乳峰石;一如蛤蟆,又稱蛤蟆石。香爐石因似匡廬而名香爐峰,蛤蟆石因形而稱蟾蜍峰。下有二井,相距不遠(yuǎn),名雙井。相傳,晉代葛洪在此煉丹,又稱葛稚川井、丹井。井水不深,清澈見底。當(dāng)年,住在附近的人家常到此打水。
香山上以前有永安寺,因寺內(nèi)水甘甜又名甘露寺。永安寺建成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二月,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金世宗幸臨此寺,感慨地說:西山一帶,香山獨有翠色。寺址是由遼中丞阿勒彌捐建。殿前有二石碑,質(zhì)地潔白,光潤如玉,紫色花紋,僧人看后,認(rèn)定為鷹爪石。碑文記載了捐建寺廟的始末。有人認(rèn)為,此寺就是金章宗會景樓的故址。正統(tǒng)年間,太監(jiān)范宏進一步拓建,花“費七十余萬”。寺中最出名的建筑是來青軒,明神宗曾御書了匾額。到了清代,這塊匾額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而名卻保存下來。站在來青軒遠(yuǎn)眺,山川秀色盡收眼底。因此,清圣祖康熙皇帝御題“普照乾坤”四字。
山上曾有夢感泉。當(dāng)年,金章宗常到此,一天做了一夢,夢見彎弓搭箭一射,地上竟然出了泉水,早起醒后,忙派人趕快去挖,地上果真出了泉水。泉名由此而得。后來,僧人覺得泉眼小,水又淺,想擴大規(guī)模,再挖,泉水反而消失了。
向西行數(shù)百步,曾有弘光寺,大殿為圓形,建造得極為精細(xì)。成化初年,由太監(jiān)鄭同建造。鄭同是高麗人,在金剛山上看見有圓殿而仿造。殿內(nèi)千尊佛像,各坐于寶蓮之上,面背相向,極為精致,造型絕妙。殿前就是金章宗的祭星臺。元代薩天錫有《祭星臺》詩:“章宗曾為祭星來,鑿石誅茅筑此臺。野鳥未能隨鶴化,山花猶自傍人開。直期熒惑遷三舍,不向人間勸酒杯。梯磴高盤回輦處,馬蹄無數(shù)印蒼苔?!奔佬桥_早已沒了痕跡。向西南的路上有護駕道,章宗經(jīng)過此處,道旁松樹為他遮護蔽蔭,所以稱為護駕松。
玉泉山在京西二十里,與香山相距不遠(yuǎn),是金章宗喜愛的去處,常到此避暑?!督鹗贰分辛翁岬浇鹫伦谌ビ袢?。金章宗的行宮芙蓉殿便建在山上。
京西有名山
仰山是西山余脈,在京西七十里,曲折北上,群峰環(huán)抱之中就是仰山。仰山中頂如蓮花,四周有五座山峰:獨秀、翠微、紫蓋、妙高、紫微?!豆饩w順天府志》中則另有其名:級級峰、錦繡峰、筆架峰、獨秀峰、蓮花峰。級級峰在北,形容其高;錦繡峰在西,形容其艷麗;筆架峰在南,言其峰形;獨秀峰在寺東;蓮花峰在寺西。名稱不同,而山峰依然??梢娚缴酪惨蛉硕?。
峰頂有棲隱禪寺,金大定年間建造。畢竟已近千年,當(dāng)年的跡物難于看到,但院墻上還是留有后朝經(jīng)年累月才出現(xiàn)的斑斑黑跡。寺院正在重修,一角還殘存著《重修棲隱禪寺碑記》的石碑。還有建寺用的一些石材,以及若干塊灰黑陳舊、有多道深紋的磚。這些是舊物,年代不好確定。相傳,仰山曾有藥王、藥圣,童子在山中煉藥??滴跄觊g,藥碾、藥池還在寺內(nèi)。有古詩為證:“五色菊英供朝釜,藥碾雖存丹灶空。山風(fēng)吹碾碾無主,眾生有病苦難醫(yī)?!睋?jù)目擊者說,前幾年,棲隱禪寺還是一片廢墟,寺內(nèi)曾看到過藥碾,也曾看到過有三道溝的金代磚。這些文物在那堆舊石材中沒能看到。
峰中多有禪剎,是為勝地,人跡罕至。至清代,山上還有八座亭子,那是金代的建筑,現(xiàn)已不存在了。幾座古塔保存完好,聳立于山間林中??梢酝茢鄮装倌昵胺鹗轮?。
深秋季節(jié),漫山的叢林變得朱紅、橘黃、翠綠,甚是好看。來到仰山,才能知山的美色,去體會金章宗登臨時的心境。金章宗多次到此游覽,據(jù)載,有詩刻于石上:“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蓮花里梵王宮。鶴驚清露三更月,虎嘯疏林萬壑風(fēng)?!鄙铰肥谏峡讨簧僭?,沒能找到此詩刻于何處。
山中多梨花,春日里,滿山雪白如銀。秋天,梨子熟了,僧人吃,甚至帶走當(dāng)干糧;各種鳥雀也來吃,那也吃不盡。熟透的梨落地為泥,滋養(yǎng)土地,使山上的樹木更加茂盛。
題字駐蹕山
京西有鳳凰嶺,那里山勢險要,石皆壁立,不少石頂上呈白色。最初,此山不知何名。金章宗到此玩賞,并鐫刻下“駐蹕”二字。日后人們便稱為駐蹕山。
駐蹕山為花崗巖,硬度不很高,易于雕鑿,山石上留有眾多珍貴的石刻。隨著時間的流逝,風(fēng)化的原因,使字跡模糊。最清晰的是巨石上“靈秀獨鐘”四個大字,刻于民國時期。“神山拱佑”“神嶺千峰”兩幅石刻都刻于明代。其中“神嶺千峰”四字最大。字跡都難于辨認(rèn),需認(rèn)真研讀體會,也能隱約看出萬歷年間的題款。這些字跡敦厚、有力、秀美,既有藝術(shù)價值,又有歷史價值。
山石間有一石隙,稱鑼鼓峽。據(jù)說,山石一側(cè)有幾個突起的石包,用石相擊,聲響如鑼;另一側(cè)有幾個小坑,用石敲打,聲音如鼓。據(jù)說,鑼鼓峽的旁邊有“石鼓傳聲”的石刻。我在山石上反復(fù)敲擊,沒能聽到鑼鼓音響。
花崗巖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當(dāng)?shù)厝擞檬谋悴捎谏缴稀I绞洗_實留有開采過和未遂的遺跡。到別的山上采石也無妨。而駐蹕山上有石刻,格外珍貴。清光緒年間,有人到駐蹕山采石被發(fā)現(xiàn),附近的村民自發(fā)保護山石,并在山石上刻下了這段經(jīng)歷。當(dāng)時雕刻可能淺,時間并不長久,字跡已不易辨認(rèn)。從資料上查出了相關(guān)的文字,謹(jǐn)記錄如下:
“此志書所載駐蹕山也。其石如壘,其色如墨,迥異于群山。為千古之神嶺,萬載之屏翰。故從古至今,無不景仰,殊不聞有破壞此山者矣。前因石匠崔均私行開打,唯利是圖。經(jīng)兩村人知覺,公同理阻,悔過受罰,焚香祈禱,勒碑曉眾,永遠(yuǎn)禁止,并令崔均看守。嗣從如再有故遠(yuǎn)者,兩村公同送官究處,特為之志。以垂永久不朽,云爾?!甭淇顬椤拔髫炇写?、羊坊鎮(zhèn)公立。光緒拾八年九月吉立?!笔酞q如法令,警示著后人不能到這里開采。內(nèi)容非常珍貴,可以看出當(dāng)?shù)卮迕駥τ跉v史文化的重視程度。
沿著山石尋找,沒有找到“駐蹕”二字,卻見山石上刻有“駐蹕山”三個字。字跡很清晰,旁邊也無題款,不能斷定刻字的年代。這些石刻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已定名為摩崖石刻,被北京市昌平區(qū)列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此山非常奇特,平地之上,突兀地生出許多巨石,組成各種形狀。山頂上有一巨石圓頭尖嘴,立在山頂,人們根據(jù)形狀,稱為石鷹頭。再向山上登,便是山峰,人們稱為神嶺峰。
登臨神嶺峰,遠(yuǎn)處的山峰連綿起伏。下視山巒,山石皆立,酷似人形,美不勝收。據(jù)載,金章宗到此游玩,看到景色奇特,頗有興致,叫來當(dāng)?shù)氐摹扒蹰L大人”擊球取樂。金章宗覺得不盡興,又取球自擊,然后自詡地說:多漂亮!誰見過打得這么好的!不一會兒,群石全都站立起來叫好。金章宗高興得命拿飲用的酪漿,賞給群石,石頭無嘴,便澆灌在石頂上。志書上說,山石皆白,還有遺存。山石確是白色,而沒酪漿那么明顯,不知是否因時間的久遠(yuǎn)而變色。
山的正北有石梯可上,金章宗在此建亭。山的南面曾有臺,兩丈多高,金章宗登臨,興之所至,題下“棲云嘯臺”四字,現(xiàn)在此臺已無痕跡。西南有一山洞,名寒崖,奇異深邃,上面長滿奇花異草。據(jù)載,山下的西面曾有石床、石釜。山崖下有仙人棋,棋盤棋子齊全,棋子只能移動,不能拿走。有人解釋,那是磁石。棋盤、棋子沒有找到,卻讓人的想像充滿情趣。金章宗一定到過那里,手拿棋子,只是不知在與誰紋枰論道。
野趣釣魚臺
金章宗游歷北京的名山好水,還有閑情雅興垂釣,最常去的便是釣魚臺。作為帝王,在各地可釣魚的地方太多,不說因文人墨客垂釣而成名的釣魚臺,如桃江、浙江桐廬、安徽潯陽、湖北大冶,就是因帝王釣魚而成名的,也有湖北武昌釣魚臺、瘦西湖釣魚臺、閩侯釣魚臺、安徽玉鏡潭釣魚臺等等。北京也有幾個地方冠名釣魚臺。密云有廟,名釣魚臺,元代至正年間建;平谷有村叫釣魚臺;懷柔的釣魚臺名副其實,在縣城西三里。山鄉(xiāng)澗里流出的水,至此寬廣,向東南望去,“渚煙村樹,仿佛江鄉(xiāng)”。昆明湖以前稱西湖,元至順年間,也曾在湖畔筑有釣魚臺,明武宗在那里釣過魚。金章宗最為喜愛的還是“在三里河西北里許”,位于“府西花園村”的釣魚臺。
此地離城很近,就在金中都的郊外,環(huán)境優(yōu)美。記得上小學(xué)時的一篇課文,題目就是《春游釣魚臺》。課文還配了彩色插圖,河水青青,綠柳環(huán)岸,印象中非常美麗,儼然就是城郊的公園。想必當(dāng)年這里更為幽雅,所以金章宗經(jīng)常游幸于此,列為“春月釣魚之地”。
明清志書記載了釣魚臺的成因。最初,西山流下的水都灌注到這里,再加上地下涌出的泉水,匯為池。池水到冬天也不枯竭。金代文人王郁見這里環(huán)境幽雅,少年時便在此隱居。他在池上修筑了臺,閑暇時,在臺上垂釣為樂。釣魚臺由此得名。明人王嘉謨有詩:“登高遠(yuǎn)眺自堪悲,日暮持竿對曲池。漁父何人徒仰止?幾年憔悴苦相思?!?/p>
王郁字飛伯,在釣魚臺潛心寫文章,不輕易給人看。他年少時作的樂府就有很多人傳誦。一次,李欽叔從釣魚臺路過,偶然看到了王郁作的賦及碑,頓時大驚,大為稱道,廣泛推薦給周圍的人。李欽叔寫詩贊美,“詩句媲國風(fēng),下者猶楚辭”,給王郁以高度評價。當(dāng)時甚至有人寫出“憶昔穎亭見飛伯,恍若夢中逢李白”的詩句。于是王郁覺得非常貴重,做了布袋,收集當(dāng)世名卿的詩放入袋中。自此,王郁便出游四方,后來死于戰(zhàn)亂之中。
由于釣魚臺的優(yōu)美,元代的丁氏在旁邊修建了玉淵潭。潭旁建造了玉淵亭。之后,馬文友又建造了飲山亭、婆娑亭等,使這里的景色更為迷人:“柳堤環(huán)抱,景氣蕭爽,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成為游覽賞玩的最佳去處。元代的士大夫閑暇時,經(jīng)常到此游玩宴請,作詩賡酬,極盛一時。明萬歷年間,此地成為明神宗朱翊鈞的外祖父,武清侯李偉的別墅,那是后話。
乾隆皇帝也很喜歡這里。當(dāng)時西山一帶的泉水因無泄處,夏季大雨成災(zāi)。乾隆三十八年(1773)命疏浚成湖,以容納香山新開引河之水。又在下口建造閘座,用來控制蓄泄湖水。匯集引導(dǎo)河水,由三里河流入阜成門的護城河,再向南折東,一經(jīng)內(nèi)城宣武、正陽、崇文三門的護城河至東便門,入通惠河;一經(jīng)外城廣安、永定、廣渠三門的護城河也匯入通惠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命修建釣魚臺座。臺西面匾石恭懸御書“釣魚臺”三字,東面匾石恭勒御制詩:“釣魚臺水別一源,夥于臺下涌冽泉。亦受西山夏秋潦,漫為沮洳行旅艱。邇來治水因治此,大加開拓成湖矣。置閘下口為節(jié)宣,匯以成河向東釃。分流內(nèi)外護城池,金湯萬載鞏皇基。為樂康衢物滋阜,由來諸事在人為。”詩中記述了疏浚成湖的過程,說明了疏浚這項水系工程的重要性。
沾了幾代皇帝的光,這里似乎也有靈氣。經(jīng)修建的釣魚臺,主體建筑為養(yǎng)源齋,現(xiàn)存清乾隆帝書“釣魚臺”“瀟碧軒”“養(yǎng)源齋”等處匾額,園林布局基本上為乾隆時原貌。園內(nèi)玲瓏假山、曲折小徑、潺潺流水,構(gòu)成了一幅皇家園林的畫卷?,F(xiàn)為國賓館。
(此文收入即將由開明出版社出版、衛(wèi)漢青主編的《杰出海淀》一書,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