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云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 404100)
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的文明古國,與此同時音樂也隨之發(fā)展?!恫试谱吩隆肥且皇追浅?yōu)秀的作品,旋律是那樣的富有涵義和生命力。民族音樂就像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中國悠久歷史的畫面,透視出中國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中國民族音樂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文化精神。
《彩云追月》這首改編曲保留了原有的風格以及音樂元素,并根據(jù)此因素做出了凸顯,對比新的改編鋼琴曲,其樂思結構與旋律發(fā)展邏輯得到了較大地尊重,而又有巧妙的變化。從結構上看,較原曲有所擴充,小節(jié)數(shù)為71。結構布局為引子A連接B連接A尾聲 9 10 2 16 10 10 14 。
引子:改編后的鋼琴曲,多出了5個小節(jié),共有9個小節(jié)。作曲技法不同,但是卻有著與原曲相同的風格意境。以模進的手法開始,使用了原有的tango音型,就像是天空中祥云明月緩緩升騰,表現(xiàn)出了一幅祥和的畫面。在節(jié)奏音型的使用上,突出了鮮明的對比性,動靜結合、緩急交錯,使得整個引子部分顯得畫面感深刻、張弛有序。這主要也得益于八度輪奏的左右手交替所造成的音樂意境上的比較與升華??諘绲囊羯珷I造本真地點綴出夜空中的靜逸與繁星點點,使得音樂的感覺增添了一層層厚度。最后兩個小節(jié)承前啟后,與起始處遙相呼應,同時也埋下了在音樂上進一步蓄勢待發(fā)的種子。
A段:共10小節(jié),與原曲樂句結構相同,以前六后四結構呈現(xiàn),亦采用原曲的旋律。上樂句民族韻味較濃,富于抒情性,節(jié)奏舒展穩(wěn)重;下樂句是對前一樂句的變化與模進,極具中國民族腔式特征的裝飾性波音,造就出了迤邐多姿、溫婉動人的纏綿旋律。鋼琴的和聲伴奏亦獨具民族性,線性的思維模式推動和聲巧妙而精致地序進。
連接:保留了原曲兩個小節(jié)的tango音型。
B段:在結構上擴充了原曲的一倍,為16小節(jié)。B段沒有明顯和A段對比的元素,主要是拓展了抒情的因素。旋律主題分別出現(xiàn)在左右手。
將民族樂曲移植到鋼琴上改編并演奏,展現(xiàn)出的是更為廣闊的音域空間和情感表現(xiàn)。在右手演奏的高音旋律區(qū)域,力度的變化漸次轉弱,而音色則愈見溫婉與純凈。民族特色的和弦使用忠實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和”特征。宮和弦加六音、正聲代替變聲省略三音的和弦,都讓這種縱向的織體更具線性化與邏輯上的聽覺統(tǒng)一。9小節(jié)開始往后,主題開始轉向左手演奏,右手演奏急速與流動性極強的線性分解式和弦,極大地擴展了樂曲的張力,音樂的形象開始變得更加活躍起來。這讓人們不由自主的聯(lián)想到:寧靜的夜里,一輪明月高高的掛在空中,在“玩?!钡脑频挠骋r下更顯嫵媚。月光如水,毫無保留的釋放在世間萬物上。在這空靈的晚上,動蕩的湖光忽隱忽現(xiàn),閃耀并隱藏著大自然的無限生機。
連接:結構相較于原曲,得到了更大的擴展,為10小節(jié)。主要是對樂曲引子主題與樂曲第三部分的綜合運用。在又一次短暫地出現(xiàn)了前面的tango音型后,左右手的演奏開始輾轉交錯于鋼琴的各個音區(qū),深化了音樂的核心主題——“彩云追月”。此處對于引子主題的再一次還原,是對曲首材料的回顧與呼應,同時也將作品帶入了嚴謹規(guī)范的再現(xiàn)部分。接著呈現(xiàn)的A’段,共10個小節(jié),是對A段主題的再現(xiàn),略有改變。此處音樂情感更為強烈,音響更為厚重,通過不同的演奏技法使樂曲層層推進、步步推高,達到最高潮。
尾聲:原曲2小節(jié),現(xiàn)為14小節(jié),經過了剛剛高潮部分,樂曲又回歸到tango音型上,右手以單聲部旋律線條再次凸顯主題,有一種曲終人散、余韻猶存的感覺。引子主題再一次地與開頭遙相呼應,但夜色已深、大地漸沉,只剩下微弱的余音縈繞于彩云之端,力度、速度悄然變弱放慢,流動的分解和弦慢慢終結全曲。曲雖終,意猶在,余韻才是此曲真正的尾聲。
音樂理論家修海林先生認為:音樂的意境“既產生于音樂家對對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于音樂的表現(xiàn)中?!碑斎唬瑢徝琅c意境、音樂表現(xiàn)與審美皆互為關聯(lián),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耙饩场眲t是一種主觀性的客體表現(xiàn),它通過音樂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抽象化,同時又能與視覺的感受相輔相成,是對視覺感受的一種音樂聽覺解讀。另外,無可避免的也融入了諸多個人化的審美心理感受。在作品中以“皓空美景”和“月下嬉戲”為情境主線。前兩個小節(jié)有點引子式來幫助烘托氣氛、增強意境,引入到富有跳躍感的主題音樂上來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彩色的云朵追逐著美麗的月亮一副歡快又帶些幽雅的畫面。又交替八度下行表現(xiàn)出一輪明月與幾朵隨風漂浮的白云互相纏繞著,追逐著。第一、二樂句運用了重復和摸進的手法,表現(xiàn)了彩云追月時“追”的情景,體現(xiàn)了人們欣賞夜空時美好的心情當切分節(jié)奏的主旋律在過門之后響起來的時候仿佛看見彩云追著月兒跑一會兒追著你,一會兒蓋著我,一會兒遮著你,一會兒躲著我全曲都是追逐的場面顯得非常歡快,描繪了一派月明風清、萬籟俱寂、云月相逐的靜謐月夜的綺麗景色。
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彈外國古典和中國鋼琴作品有不同的地方,外國作曲家的東西不管彈的一首曲子多熟過一兩個月之后就會多多少少的忘記。為什么?我覺得主要原因在于對作曲家思想的把握,以及對他的生活環(huán)境的理解,他的經歷,都和我們不一樣。說白了我覺得的就不是我們的東西,根本不懂作曲家作品的真正含義,外國的作品比我們的音樂在現(xiàn)在看好點,我覺得也不能放在一起來比,外國都驚嘆我們的旋律但我們缺的我覺得是和聲概念聽起來不豐富,再說我覺得外國的音樂在現(xiàn)在的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市場,別看現(xiàn)在有不少的家長都讓孩子學鋼琴但根本體會不到,是會增強一定的素質。這是對的,我們馬上就踏上社會問問有幾個人能聽懂古典音樂,在大城市還好,在鄉(xiāng)下就不行了。比如,回家親戚朋友讓彈一首,彈完了都不知道彈些什么,就很難下臺。也許所面對的人不同吧,但在現(xiàn)在的中國,外國的古典音樂的市場還是小,所以“越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西音樂各有所長,除了因民族特色產生的色彩差別外,我國音樂更注重的是抒情,而西方音樂更注重的是和諧。我們要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體現(xiàn)“中國根、民族魂、華夏情”的思想。
民族合奏曲、鋼琴曲、歌曲還有其他各種形式的改編曲,在中國流傳得這么廣泛的原因是:原曲也好,改編也罷,其根在于中國民族音樂的特殊土壤使然。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腔”與“韻”是其核心,廣大的傳統(tǒng)音樂受眾是其欣賞主體。有了這樣兩大元素,自然得以流傳。而這些音樂元素同時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潮流,需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與變化。在繼承主體核心的基礎上,在形式上推陳出新必然是現(xiàn)階段民族音樂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此外,民族音樂中的“意境”創(chuàng)作也是需要我們仔細面對的。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深受“儒、釋、道”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它們早已具體地表現(xiàn)于音樂的字里行間。這些元素都是我們的創(chuàng)作者需要真正掌握的基本要素?!恫试谱吩隆返母木幷咄踅ㄖ邢壬褂娩撉賮硌堇[這首傳統(tǒng)的民樂曲目,從另外一個側面也折射出了民族音樂的適應性。而將鋼琴這種西方十二平均律的樂器巧妙地融入中國民間樂曲,也印證了鋼琴音樂藝術表現(xiàn)的多元化特征。像這樣中西結合的音樂創(chuàng)新作品的誕生,的確是我國民族音樂走向現(xiàn)代、走向世界的一次很好的嘗試,但也并非孤例。比如,更早時期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著名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鹊冗@些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都為我們展示出了這一方面。
鋼琴曲《彩云追月》作為一首成功的民樂改編名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與創(chuàng)作例證。從音樂藝術的角度來看,它獨具情感魅力;從創(chuàng)作與演奏技巧來看,它又頗具創(chuàng)新元素。很顯然,它對于中國民樂的發(fā)展有著較深的現(xiàn)實意義。在發(fā)展中談繼承,在繼承中談創(chuàng)新,的確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秦啟明.音樂家任光[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2]繆天瑞.音樂百科辭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3]周潔嫦.音樂教育要善于創(chuàng)造美[J].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