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莎玲
著名青年文學領軍人物韓寒說:“很多人的撒謊體驗都是從作文開始的,而為數(shù)不多的說真話體驗,是從寫情書開始的?!彪m然有點偏激,但也有幾分道理。這反映了學生作文的一種現(xiàn)狀:因為無話可說、沒事可寫,只能閉著眼睛瞎編濫造。筆者認為:幫助學生廣開“材”路,讓學生有米可炊,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策略一:情動而辭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素材
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尋找一個合適的習作起點,為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為再現(xiàn)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搭建一個臨時的舞臺,讓學生進入情境,把蘊藏在自己身上的潛能、情感都挖掘出來,達到“情動而辭發(fā)”“我手寫我心”的效果。
聽過一節(jié)現(xiàn)在還記憶猶新的課。陳老師到新的學校借班上課,陌生的環(huán)境,緊張的氣氛,怎么讓孩子親近老師?怎么讓孩子迅速進入課堂狀態(tài)?陳老師別出心裁,上課那天邀請自己讀師范時的班主任楊老師去聽課現(xiàn)場。課堂上,他深情念博文,回憶楊老師關愛學生的點點滴滴,特別講到楊老師在失去丈夫又失去孩子的巨大悲痛中,仍然一如既往地關心學生時,學生們落淚了,聽課的老師眼眶紅了。多好的老師?。∷腥诵睦锱c陳老師一樣涌動著對楊老師深深的感恩。這時,陳老師趁熱打鐵,走下講臺,擁抱著白發(fā)蒼蒼的楊老師,在她的耳邊深情地叫了一聲“媽媽”……此景此情,感人肺腑?!独蠋?,讓我叫你一聲媽》的文章水到渠成,學生情動而辭發(fā),含著眼淚記錄、描述。這也許是讓他們銘記終生的一堂課。有了這樣的情境,何愁學生沒有材料?何愁他們不說真話,不吐真情?
創(chuàng)設習作情境還有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欲擒故縱法。就是教師給學生精心預設一個圈套,制造一個懸念,提供作文材料。比如我去泉州參加培訓,帶回了當?shù)氐奶禺a——陳皮。我故意層層疊疊地把陳皮包裝好,讓學生上臺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掂一掂、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地觀察著、議論著,經歷著從好奇、期待到后來真相大白后或驚喜或失望的復雜心情。我請學生嘗一嘗、說一說它的味道怎么樣,口感如何,然后與學生聊起了橘子,才知道它的營養(yǎng)價值、藥用價值有多么高。學生吃驚之余,我再“誘”生深入:“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边@是老師的一片心?。〔乱徊?,老師送這份禮物的深意是什么?難道只是為了讓你們嘗一嘗?學生終于領悟。有的說:“我發(fā)現(xiàn)橘子它雖然平凡,但卻偉大,因為它貢獻出了自己的所有?!庇械恼f:“老師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其實還隱藏著許多用處?!庇械恼f:“老師把它送給我們,是希望我們像它那樣,做一個平凡卻有用的人,就像《落花生》一課說的那樣”…… 最后,我水到渠成地提出作文要求:“把這節(jié)課上你的所見所感所思,寫成記敘文;你還可以由陳皮及人,寫一個人……”
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投學生所好,依學生天性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讓學生樂在其中。此外,教師還可以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相應的情境氛圍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輕松愉快地接受、理解教師想傳達的信息。電視上一些公益廣告制作精美、畫面感人、發(fā)人深思,這些都是現(xiàn)成的的情境作文材料。比如“公益廣告”《生態(tài)保護之烏鴉喝水》,就創(chuàng)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新編童話故事《烏鴉喝水》,呼吁人們保護環(huán)境,珍愛生命?!段拿鞒叨仍谀阄倚闹小飞鷦釉佻F(xiàn)三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動物園里人們朝猴子亂扔食物;道路旁垃圾隨手扔;公交車上年輕人悠然自得地坐著,無視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站在身旁搖搖晃晃……這些活生生的材料觸動學生的心靈,撥動他們的心弦。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公益廣告的故事情節(jié),由此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或者談感想,學生會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還有諸如《貓和老鼠》《叮當貓》等深受學生喜歡、內容健康向上的動畫片也是可供挖掘的習作材料。動畫片往往營造如夢如幻的童話情境,人物瞬間的動作、表情,都被表達得淋漓盡致。這樣感性的畫面自然會激發(fā)起學生熱烈持久的情緒。這是視覺和聽覺的藝術,學生怎能不融入故事情景之中?
策略二:慧眼識英雄——捕捉生活,補充素材
都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有多么廣闊,寫作的天地就有多么廣闊。我們面前展示一個多彩多姿的生活大世界,學校、家庭、社會……可謂處處皆文章。教師應關注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偶發(fā)事件,為作文廣開“材”路,使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從而筆下生輝。
春天到來時,氣候多變,時晴時雨,時冷時熱。于是,我便和學生就這“善變的老天爺”聊起來,并要求以此為題材寫篇觀察日記。在一節(jié)公開課上,很多老師來聽課,學生表現(xiàn)特別不一樣,有的緊張兮兮地端坐著一動不動,大氣不敢出;有的表現(xiàn)得認真踴躍,小手舉得老高……我珍視學生這份獨特的內心體驗,讓學生記下《 的一堂課》。還有一節(jié)英語課上,新來的英語老師竟然被學生氣哭了!當時作為班主任的我怒氣沖沖走進教室,“誰把老師惹哭了?”學生們嘰嘰喳喳地匯報著。得,也寫下來吧!學生真實記敘自己和同學剛才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描寫了看到的情景,寫現(xiàn)在自責或內疚的想法……這樣的作文既了解了情況,又教育了學生,還訓練了作文,可謂一舉三得。如果教師能捕捉住這種密切聯(lián)系生活、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人與事作為作文題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自然下筆如行云流水。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彼越處煾匾氖且笇W生做個生活的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細心觀察生活,學會思考。每每開學初,我會布置類似于《開學了》這樣的日記。學生會寫初到學校的緊張;會寫來到新班級,見到新同學、新老師的新鮮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指導學生把觀察的目光從校內轉到校外,從表象關注到內在。這樣,他們從發(fā)現(xiàn)“換了個新校長”到寫“校門口攢動的人”, 從寫“翹首以盼的家長”到寫“門口分發(fā)廣告的商家和亂丟廣告的學生”,發(fā)出“走路比騎自行車快,摩托車比小車快的感慨”;寫“上了六年級心情不同,壓力好大”。作文后,學生驚訝地發(fā)現(xiàn):場景相似,觀察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不同。以后,他們觀察的目光就多了幾分深刻!
“日記”能幫助學生最廣泛地積累素材。教師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今天最開心的事是什么?什么時候最不高興?今天最喜歡(最討厭)的是哪一節(jié)課?今天你認識了哪個人或注意到哪件事?哪件事做得好(做砸了)?哪個電視節(jié)目你印象最深,看到什么變化(美景)……“最”是比較出來的,找出今天之“最”,就是進行篩選,或曰“選材”。這樣長期累積下來,學生養(yǎng)成了觀察的習慣,又積累了作文素材,寫作時就不會擔心無米下炊。
“生活處處皆文章”。所以,當眾多家長、教師為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單調、沒有寫作材料感嘆無奈的時候,教師就要謹慎地問自己:“我的作文教學限制了學生的心靈了嗎?”問學生:“你關注身邊的生活了嗎?”
策略三:巧媳婦尋米——挖掘教材,巧妙增刪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學生寫作的典范。
名師專家們結合教材訓練作文的方法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于永正的“擠進法”,孫建峰的“批注法”,王崧舟的“情境法”,靳家彥的“創(chuàng)編法”,薛法根的“隨文練寫法”……都值得我們借鑒、嘗試。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閱讀與習作的結合點,巧安排、勤練習,讓教材這個“例子”成為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橋梁。如要求把古詩《贈汪倫》改寫擴寫成現(xiàn)代文,把說明文《沙漠之舟》改寫成《駱駝的自述》,把記敘文《晏子使楚》改編成課本劇……
《新課程標準》要求:“應重視新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可以對原有教材進行適當?shù)脑觥h、改。”現(xiàn)在使用的北師大版本五年級《馬》《龍》主題單元;四年級的《郵票》等部分主題作文的要求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學生感受不深,寫起來興趣不高,效果差強人意,我們可大膽進行舍棄。再如第七冊要求續(xù)寫《田忌賽馬》,因為材料的限制,學生的思路不能很好地打開,寫出來的內容單調、效果不佳。于是,我換了題目替代:“下課了,操場上又成了歡樂的海洋。但與往日不同的是有許多同學聚集在宣傳欄前,他們都伸著脖子看著什么。個子小的同學還不停地再那一躥一躥地跳著看。出于好奇,我馬上隨著人流向那兒跑去……”要求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想想宣傳欄寫的是什么內容,續(xù)寫一篇作文……這樣的材料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更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學生自然樂于動筆。
縱觀整個北師大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文,竟然沒有有關“感恩”或“愛”的主題單元。所以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那天,我布置學生回家對母(父)親說一聲“我愛你”,并寫下作文《愛要怎么說出口》。這樣不僅補充了素材,也讓學生學會了感恩和表達。
余文森教授講過這樣一句話:“有效教學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蔽蚁耄喝绻處熌軒椭鷮W生廣開“材”路,很好地解決作文“寫什么”的問題,讓學生有話可說,那么就為有效習作教學打開了一扇窗。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