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留英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高級中學,江蘇 徐州 221131)
頓悟學習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與探究
趙留英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高級中學,江蘇 徐州 221131)
所謂頓悟學習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一些原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突然就恍然大悟了,找到了問題解決的辦法。本文結合十幾年教學實踐對高中地理教學中頓悟產生的機制進行研究,運用教學中的案例分析頓悟學習的意義,并致力于探討頓悟產生的途徑,以期對當下地理課堂教學有所幫助。
頓悟 地理教學 應用
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利用頓悟學習方式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頓悟是格式塔心理學派對學習研究的重要貢獻,是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在研究黑猩猩解決問題的情境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他的實驗中:黑猩猩發(fā)現(xiàn)通過熟悉的“跳躍”方法夠不著香蕉時,不是通過不斷誤試的方法嘗試拿到香蕉,而是蹲在那里觀察和思考,隨后突然找到了解決辦法??梢栽囅?,如果沒有香蕉的誘惑和手杖、竹竿、木箱等情境的精心設置,黑猩猩還能否產生頓悟。頓悟的產生是有一定條件和原因的,我通過教學實踐總結了頓悟產生的幾個機理。
(一)“認知重組”是頓悟學習的前提。
“勤于學,善于思”,在學習中機敏的思維會讓學生體會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能夠換個角度思考并對知識進行重組,也是一種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而那種學習時鉆牛角尖或一條路走到黑的頑固做法,是呆板的和不科學的,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缺陷的表現(xiàn)。但是,通過認知重組產生頓悟要有深厚的認知基礎,否則頓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平時多留心積累,豁然的頓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產生。
(二)“知覺重組”是頓悟學習的保證。
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否真正發(fā)生取決于學生如何對問題情景進行知覺。理清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對混沌模糊的知覺狀態(tài)進行知覺重組后,那些無意義的符號就像被賦予了生命一樣,立刻鮮活起來。兩眼一抹黑的學生眼前就會突然打開一扇門,豁然一亮。
(三)“抓住本質”是頓悟學習的核心。
對于復雜的知識,首先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可能是各種各樣的表象和假象。如果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認識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不深度思考其本質,就會出現(xiàn)“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現(xiàn)象。學習結果就是 “不識廬山真面目”,也就算不上真正的學習。只有扒開重重疑云迷霧,抓住知識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頓悟學習才能產生。
(一)有助于遷移應用。
通過頓悟學習獲得的知識會成為學生知識技能中的永久部分,有助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并遷移應用于實踐。例如,高中地理中有一道情景題:“在北半球某地堵上水槽的塞子,打開水龍頭放滿水,在水面上放一朵花,拔下塞子,花逆時針旋轉?!闭f出其中蘊含的地理原理。很多學生對此題百思不解,答案編造得五花八門。其實這是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之一“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運動方向發(fā)生偏轉”基本規(guī)律的一個實際應用題。為什么學生對如此簡單的規(guī)律不會應用呢?究其根源是學生只是死記硬背了“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轉”之規(guī)律。這種機械記憶的知識只能被應用于非常具體的情景中,也就是應用于最初學習情景中,如“在北半球某地向正北發(fā)射炮彈,由于地球自轉產生地轉偏向力使其右偏,炮彈的飛行方向為東北”。而上面情景題中由于塞子拔掉后水由四周向中心流的同時都向右偏轉,形成逆時針旋渦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該規(guī)律的真正理解上。通過頓悟學習產生的理解是真正的理解,可以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任何情景中,實現(xiàn)新課標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有助于長久記憶。
頓悟學習的知識一旦掌握永遠不會忘記。艾賓浩斯關于記憶的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記硬背的知識在記憶時比較費力,以后回憶起來也很不輕松。例如,高中地理中“國際日期變更線兩側日期不同”的問題,很多學生知識機械記憶結論“自西向東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甚至簡化記憶為“東減西加”。當拋開教材實際運用時學生就糊涂了,反復在大腦中搜索是“東加西減”還是“西加東減”。如果問題情景再復雜一些,學生就更加不知所措了。如果該知識是學生通過頓悟真正理解了,那么就會長久記憶,應用時也會得心應手。
頓悟學習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作為主體的心理特點,改變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靈感,使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技能。
(一)在活動中滲透教學主題。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很重視教學的完整性開篇,通常上課即宣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老師的思維指揮著學生的思維,長期如此有可能使學生思維的主動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被抹殺,學生的被動性、遲鈍性、滯后性大大加大。這樣,學生只能成為高分低能的代名詞,這是教師的悲哀。我們剝奪了學生認識世界的權利,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對新事物充滿了興趣,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開展合適的、有針對性的活動,完全讓他們主動認識世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技能,老師在啟發(fā)、引導中讓學生自我感知知識的魅力,從頓悟中汲取地理科學的營養(yǎng),是一舉兩得的事情。當然教學活動必須和教學主題相關聯(lián),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在探究興趣。如有的老師講“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區(qū)別”時,采用了辯論賽的方式,通過“收集資料-課堂辯論-老師總結”三個階段,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最后啟發(fā)學生南方、北方各有優(yōu)勢應正確看待。在講“中國的水資源”時,可以開展“發(fā)展生產力破壞了水資源還是保護了水資源”的辯論賽,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保護水資源”。頓悟教學法的成功關鍵在于教學活動完成以后,老師如何通過自己的語言激發(fā)和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教師在實踐中摸索。
(二)另辟其徑,轉換角度,認知重組,知覺重組。
在教學中教師對一般性的知識點的掌握總是總結一些方法策略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些方法策略不適用于所有知識點,那么我們就要適時變通以另辟其徑。例如,在學習國際日期變更線兩側日期的不同時,把我們通常用數(shù)軸法畫的時區(qū)分布圖轉換一下,學生就會茅塞頓開。把180°經線(理論日界線)放在矩形的中間,那么在180°經線的東側為西十二區(qū),西側為東十二區(qū);又知道東十二區(qū)比西十二區(qū)區(qū)時早24小時(一天)。所以學生很直觀地觀察到從180°經線的東側(西十二區(qū))進入西側(東十二區(qū))日期要加一天,反之就減一天。地理知識離不開各種圖,圖中有效信息的提取是知識掌握與否的關鍵。如根據(jù)高空等壓面的分布判斷近地面兩點之間的風向這類題目時,根據(jù)題意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近地面兩地的熱力狀況,并能畫出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大多數(shù)學生根據(jù)圖錯誤地判斷兩地之間的風向為正東、正西、正南或正北風。因為在原圖上看不到底面是立體的,這時就需要換個角度呈現(xiàn)題目的材料,讓學生進行知覺重組,則他們頓時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三)通過適度的跨學科知識的介紹開闊學生的視野,在教材外獲得頓悟。
地理學是一門邊緣科學,中學地理是普及性基礎學科,同其他許多學科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長期分科教學人為地割裂了這種聯(lián)系?,F(xiàn)在許多地區(qū)進行的“3+x”綜合科考試就是為了有機加強學科間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如果地理教師主動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開啟思路,完全可以給學生更多想象空間。而這些也許是學生一生受益無窮的寶貴財富。如講初中地理“長江三峽”時,可以引用杜甫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毛主席的“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講“月相”時,可以引用“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講“沙漠景觀”時,可以引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講“我國的名山”時,可以引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讓學生思考一下它的哲學意思;講“海陸熱力差異”時,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比熱”的概念;講“水資源的利用”時,可以提到勢能與動能的差別,讓學生明白許多地理現(xiàn)象是有科學根據(jù)的,而且同物理化學緊密聯(lián)系,科學的原理是相通的。學生在感受這種文學常識和歷史知識的同時,再結合學習的地理知識,就會豁然開朗,有如撥云見日的頓悟。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頓悟學習思想的本質是改變過去“說教”的教學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一切都應從學生出發(fā),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育目標: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1]劉菊華.頓悟學習理論與閱讀教學.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2]夏錚.頓悟學習理論與高職英語學習策略探究.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