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富
教學課題:
線段的比較和畫法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源于生活”以及用嚴謹?shù)膽B(tài)度,科學的方法學習研究數(shù)學幾何的必要性;
2.使學生發(fā)現(xiàn)線段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
3.理解線段的和、差、倍、分及線段中點等概念,并會用幾何符號語言表示,會正確畫圖;
4.掌握線段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理解兩點間距離的概念,并會度量兩點間的距離;
5.培養(yǎng)學生應(yīng)用所學的知識觀察,解釋身邊事物的習慣,能力。
教材分析:
重點:線段的度量及比較: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線段中點的定義;線段公理及兩點間距離的定義。
難點:線段的計算及線段的和、差、倍、分的畫法及口述畫法。
關(guān)鍵:做好實驗與觀察。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觀察:(幻燈或多媒體展示)
1.圖中的線段a與b哪一條長?(如圖1)
圖1
2.小棒的中間部分比兩邊寬嗎?(如圖2)
3.圖中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如圖3)
4.圖中的六條直線互相平行嗎?(如圖4)
圖2 圖3 圖4
(二)利用幻燈平移或多媒體演示以上各圖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重新比較并思考,以上過程說明了什么
教學說明:同學們用眼睛直觀觀察以上各圖會輕易得出ab,小棒中間粗、兩頭細:圖中四邊形不是正方面形;六條直線歪歪倒倒、根本不平行的結(jié)論。問同學們?yōu)槭裁磿眠@些結(jié)論,同學們一般都會說“看起來像”、“好象是”、“我覺得”、“差不多”……等等似是而非的回答。老師這時先不忙糾正;當請同學們利用直尺度量或利用幻燈機、多媒體動畫演示以后,同學們自然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a=b、小棒一樣粗、是正方形、六條直線互相平行等意外的結(jié)論。由此,使同學們從中體會到:做科學研究與文化學習,可不能用“想當然、我覺得、好象是、差不多……!”而應(yīng)該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用科學的方法!
新課講解
(一)請六個同學,兩兩為一組,其中兩組不一樣高,一組身高相等,請講臺上作示范:比較他們的身高。提醒同學們注意比較的方法及結(jié)論
方法:1.背靠背;2.腳對齊;3.看頭頂。
結(jié)論:1.甲比乙矮;2.甲乙等高;3.甲比乙高。
(二)再請同學們將三組示范的同學抽象成一條的線段,就很容易理解并得出線段的比較方法及結(jié)論
方法
1.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背靠背)
2.一端重合………………(腳對齊)
3.比較另一端……………(看頭頂)
結(jié)論
1.AB 2.AB=CD………………(甲乙等高) 3.AB>CD…………………(甲比乙高) (三)隨及就可得出線段比較的畫法了 課堂練習一 課本P19頁練習1、2題。 (四)觀察右圖中 1.共有幾條線段? 2.它們有什么關(guān)系?(如圖5) 圖5 答:1.共有三條,線段AB、CB、AC。 2.AC>BC AB>AC BC AC+BC=AB AB-AC=BC AB-BC=AC。 說明:此例的安排,可比課本內(nèi)容P19-20頁更容易讓學生復習線段大小的比較方法,且巧妙地讓學生理解線段的和、差的意義及表示方法。 (五)觀察、思考 如果,從家到學校有彎路1、5,折路2、4,直線3,通常你會走哪條路?(如圖6) 圖6 分析:同學們一般都會選擇直路3,若將家和學校抽象成點A和點B,如圖,即可總結(jié)出一個科學規(guī)律; 線段公理 所有聯(lián)結(jié)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 簡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指出:連接兩點的線段“長度”,叫做這兩點之間的距離。 說明:通過此例,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知識實際應(yīng)用 1.如圖一,為什么架設(shè)電線總是盡可能沿著線路AB架設(shè)? 2.如圖二,為了縮短航程,為什么通常需要把彎曲的河道改直? 說明,此二實際問題均體現(xiàn)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鞏固了知識、能力得到了提高、且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價值; 課堂練習二 課本P21頁練習題 課本作業(yè) 課本P22頁 習題1.2 A 2、6、8題
教學課題:
線段的比較和畫法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源于生活”以及用嚴謹?shù)膽B(tài)度,科學的方法學習研究數(shù)學幾何的必要性;
2.使學生發(fā)現(xiàn)線段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
3.理解線段的和、差、倍、分及線段中點等概念,并會用幾何符號語言表示,會正確畫圖;
4.掌握線段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理解兩點間距離的概念,并會度量兩點間的距離;
5.培養(yǎng)學生應(yīng)用所學的知識觀察,解釋身邊事物的習慣,能力。
教材分析:
重點:線段的度量及比較: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線段中點的定義;線段公理及兩點間距離的定義。
難點:線段的計算及線段的和、差、倍、分的畫法及口述畫法。
關(guān)鍵:做好實驗與觀察。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觀察:(幻燈或多媒體展示)
1.圖中的線段a與b哪一條長?(如圖1)
圖1
2.小棒的中間部分比兩邊寬嗎?(如圖2)
3.圖中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如圖3)
4.圖中的六條直線互相平行嗎?(如圖4)
圖2 圖3 圖4
(二)利用幻燈平移或多媒體演示以上各圖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重新比較并思考,以上過程說明了什么
教學說明:同學們用眼睛直觀觀察以上各圖會輕易得出ab,小棒中間粗、兩頭細:圖中四邊形不是正方面形;六條直線歪歪倒倒、根本不平行的結(jié)論。問同學們?yōu)槭裁磿眠@些結(jié)論,同學們一般都會說“看起來像”、“好象是”、“我覺得”、“差不多”……等等似是而非的回答。老師這時先不忙糾正;當請同學們利用直尺度量或利用幻燈機、多媒體動畫演示以后,同學們自然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a=b、小棒一樣粗、是正方形、六條直線互相平行等意外的結(jié)論。由此,使同學們從中體會到:做科學研究與文化學習,可不能用“想當然、我覺得、好象是、差不多……!”而應(yīng)該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用科學的方法!
新課講解
(一)請六個同學,兩兩為一組,其中兩組不一樣高,一組身高相等,請講臺上作示范:比較他們的身高。提醒同學們注意比較的方法及結(jié)論
方法:1.背靠背;2.腳對齊;3.看頭頂。
結(jié)論:1.甲比乙矮;2.甲乙等高;3.甲比乙高。
(二)再請同學們將三組示范的同學抽象成一條的線段,就很容易理解并得出線段的比較方法及結(jié)論
方法
1.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背靠背)
2.一端重合………………(腳對齊)
3.比較另一端……………(看頭頂)
結(jié)論
1.AB 2.AB=CD………………(甲乙等高) 3.AB>CD…………………(甲比乙高) (三)隨及就可得出線段比較的畫法了 課堂練習一 課本P19頁練習1、2題。 (四)觀察右圖中 1.共有幾條線段? 2.它們有什么關(guān)系?(如圖5) 圖5 答:1.共有三條,線段AB、CB、AC。 2.AC>BC AB>AC BC AC+BC=AB AB-AC=BC AB-BC=AC。 說明:此例的安排,可比課本內(nèi)容P19-20頁更容易讓學生復習線段大小的比較方法,且巧妙地讓學生理解線段的和、差的意義及表示方法。 (五)觀察、思考 如果,從家到學校有彎路1、5,折路2、4,直線3,通常你會走哪條路?(如圖6) 圖6 分析:同學們一般都會選擇直路3,若將家和學校抽象成點A和點B,如圖,即可總結(jié)出一個科學規(guī)律; 線段公理 所有聯(lián)結(jié)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 簡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指出:連接兩點的線段“長度”,叫做這兩點之間的距離。 說明:通過此例,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知識實際應(yīng)用 1.如圖一,為什么架設(shè)電線總是盡可能沿著線路AB架設(shè)? 2.如圖二,為了縮短航程,為什么通常需要把彎曲的河道改直? 說明,此二實際問題均體現(xiàn)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鞏固了知識、能力得到了提高、且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價值; 課堂練習二 課本P21頁練習題 課本作業(yè) 課本P22頁 習題1.2 A 2、6、8題
教學課題:
線段的比較和畫法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源于生活”以及用嚴謹?shù)膽B(tài)度,科學的方法學習研究數(shù)學幾何的必要性;
2.使學生發(fā)現(xiàn)線段比較大小的一般方法;
3.理解線段的和、差、倍、分及線段中點等概念,并會用幾何符號語言表示,會正確畫圖;
4.掌握線段公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理解兩點間距離的概念,并會度量兩點間的距離;
5.培養(yǎng)學生應(yīng)用所學的知識觀察,解釋身邊事物的習慣,能力。
教材分析:
重點:線段的度量及比較: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線段中點的定義;線段公理及兩點間距離的定義。
難點:線段的計算及線段的和、差、倍、分的畫法及口述畫法。
關(guān)鍵:做好實驗與觀察。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觀察:(幻燈或多媒體展示)
1.圖中的線段a與b哪一條長?(如圖1)
圖1
2.小棒的中間部分比兩邊寬嗎?(如圖2)
3.圖中的四邊形是正方形?(如圖3)
4.圖中的六條直線互相平行嗎?(如圖4)
圖2 圖3 圖4
(二)利用幻燈平移或多媒體演示以上各圖的變化過程,讓學生重新比較并思考,以上過程說明了什么
教學說明:同學們用眼睛直觀觀察以上各圖會輕易得出ab,小棒中間粗、兩頭細:圖中四邊形不是正方面形;六條直線歪歪倒倒、根本不平行的結(jié)論。問同學們?yōu)槭裁磿眠@些結(jié)論,同學們一般都會說“看起來像”、“好象是”、“我覺得”、“差不多”……等等似是而非的回答。老師這時先不忙糾正;當請同學們利用直尺度量或利用幻燈機、多媒體動畫演示以后,同學們自然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a=b、小棒一樣粗、是正方形、六條直線互相平行等意外的結(jié)論。由此,使同學們從中體會到:做科學研究與文化學習,可不能用“想當然、我覺得、好象是、差不多……!”而應(yīng)該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用科學的方法!
新課講解
(一)請六個同學,兩兩為一組,其中兩組不一樣高,一組身高相等,請講臺上作示范:比較他們的身高。提醒同學們注意比較的方法及結(jié)論
方法:1.背靠背;2.腳對齊;3.看頭頂。
結(jié)論:1.甲比乙矮;2.甲乙等高;3.甲比乙高。
(二)再請同學們將三組示范的同學抽象成一條的線段,就很容易理解并得出線段的比較方法及結(jié)論
方法
1.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背靠背)
2.一端重合………………(腳對齊)
3.比較另一端……………(看頭頂)
結(jié)論
1.AB 2.AB=CD………………(甲乙等高) 3.AB>CD…………………(甲比乙高) (三)隨及就可得出線段比較的畫法了 課堂練習一 課本P19頁練習1、2題。 (四)觀察右圖中 1.共有幾條線段? 2.它們有什么關(guān)系?(如圖5) 圖5 答:1.共有三條,線段AB、CB、AC。 2.AC>BC AB>AC BC AC+BC=AB AB-AC=BC AB-BC=AC。 說明:此例的安排,可比課本內(nèi)容P19-20頁更容易讓學生復習線段大小的比較方法,且巧妙地讓學生理解線段的和、差的意義及表示方法。 (五)觀察、思考 如果,從家到學校有彎路1、5,折路2、4,直線3,通常你會走哪條路?(如圖6) 圖6 分析:同學們一般都會選擇直路3,若將家和學校抽象成點A和點B,如圖,即可總結(jié)出一個科學規(guī)律; 線段公理 所有聯(lián)結(jié)兩點的線中,線段最短。 簡述: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指出:連接兩點的線段“長度”,叫做這兩點之間的距離。 說明:通過此例,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知識實際應(yīng)用 1.如圖一,為什么架設(shè)電線總是盡可能沿著線路AB架設(shè)? 2.如圖二,為了縮短航程,為什么通常需要把彎曲的河道改直? 說明,此二實際問題均體現(xiàn)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鞏固了知識、能力得到了提高、且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價值; 課堂練習二 課本P21頁練習題 課本作業(yè) 課本P22頁 習題1.2 A 2、6、8題